《江西农业学报
》
2004
摘要:在江西环境条件下利用"协青早A/(协青早B/密阳46)F6"、"珍汕97A/(协青早B/密阳46)F6"、"协青早A/(珍汕97B/密阳46)F6"及"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4套测交群体,进行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水稻CMS的育性恢复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不同遗传背景对水稻育性恢复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在微效QTL的不同;不同环境条件对水稻育性恢复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微效QTL的变化上,主效基因的作用亦可能因环境而异。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环境
水稻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
2004
摘要:笔者分析了水稻免耕栽培在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插秧难、草害严重、土壤板结、后期早衰、有机肥施用不便等,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的技术途径。
关键词:
水稻
免耕
问题
技术途径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论述了水稻胞质雄性不育的来源及类型、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理、恢复基因的起源、遗传及定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水稻
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遗传机理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对水稻恢复系品种"752"与转bar基因抗Basta稳定品系("转嘉59"和"转嘉99")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进行了连续跟踪研究,结果在F2~F5代中大部分株系的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的分离规律,但也有少数符合1∶1、2∶1、5∶3和5∶1。转基因水稻的抗除草剂特性可以遗传至高世代,通过有性杂交和低世代开始高压淘汰选择,可以在中、高世代获得抗性稳定株系,其中有75.9%的抗性稳定株系自交下一代抗性没有分离,抗性发生了3∶1分离的株系只有24.1%。
关键词:
抗除草剂
bar基因
遗传
水稻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对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冷水灌溉繁殖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主穗幼穗分化第4期兼顾大部分分蘖穗第3期开始进行冷水灌溉可获得高产,出水口水温以22℃最佳,"920"养花处理较对照明显增产。
关键词:
冷水灌溉
低温敏不育系
生长点
繁殖
水稻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赣早籼53号"属早籼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适合江西及邻省双季稻区种植,是杂交稻秋季制种的前作和避洪救灾的理想品种。
关键词:
水稻
赣早籼53号
早熟
优质
选育
利用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根据江西的实际,将旱育秧(含抛秧)、节水整地与栽秧、浅湿干交替灌溉3项主体节水技术,与节水稻田化学除草、平衡施肥与合理经济施肥、化学调控培育多蘖壮秧等配套技术相结合,优化组装形成抛秧、旱床育秧、化控湿润矮壮秧3项节水栽培技术体系,进行了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结果表明,实施这3项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节约用水、节省成本、提高效益与资源利用效率。讨论了节水增效栽培技术在南方稻区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稻
节水
栽培技术
产量
效益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对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冷水灌溉繁殖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主穗幼穗分化第4期兼顾大部分分蘖穗第3期开始进行冷水灌溉可获得高产,出水口水温以22℃最佳,"920"养花处理较对照明显增产.
关键词:
低温敏核不育系
冷水灌溉
繁殖试验
生长点
水稻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CSCD
摘要:微卫星标记或称简单序列重复 ,它是由 1~ 6个核苷酸为重复单位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 ,相同座位上的重复序列由于重复次数的不同而造成序列长度的多态性。综述了微卫星标记的类型、特点及其在遗传图谱构建、品种鉴定、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遗传育种
水稻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水稻杂交采用经改进的"剪颖破药杀雄法",杀雄率达93.65%。与传统的剪颖杀雄相比,异常剪颖破药杀雄法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杀雄率与结实率两种方法间无太大差异。介绍了异常剪颖破药杀雄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关键词:
水稻
杂交
剪颖破药杀雄
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