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水平测度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江西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基于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内涵,遵循江西农业发展实际,从规模化生产、创新化驱动、绿色化引领、优质化增效、融合化发展、市场化开放6个维度构建了江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6-2020年江西省面板数据展开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测度结果显示,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呈现递增趋势,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稳步上升阶段,除市场化开放程度略显不足外,其余5个维度表现良好.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从规模生产、绿色引领、创新驱动、优质增效、融合发展、市场开放等方面加以优化提升,以推动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评价体系 熵值法 高质量发展水平 江西


矮林芳樟扦插苗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
《科学技术与工程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矮林芳樟扦插苗的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以更好地指导肥料施用,对江西地区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的株高、生物量、植株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矮林芳樟扦插苗的株高、生物量及C、N、P、K累积量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各指标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0.962~0.994,各指标的增长速率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单峰变化规律。株高与生物量的快速增长期分别为5月16日—8月17日和6月26日—9月14日,快速增长持续时间分别为93.7 d和79.8 d,株高的最大增长速率0.26 cm/d出现在7月2日,生物量的最大增长速率0.24 g/(d·m~2)出现在8月5日。植株C、N、P、K养分累积量与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C、P的快速累积持续时间与生物量大体相当,分别为81.1 d和77.4 d;而N的快速累积启动较晚(6月30日)、结束较早(9月3日),K的快速累积启动最早(6月26日),结束也最早(8月22日),二者的快速累积持续时间分别为64.7 d和57.1 d,比生物量分别减少了15.1 d和22.7 d。可见,在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株高、生物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增加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生物量增长明显滞后于株高,植株N、K养分快速累积的结束时间均大幅早于生物量、持续时长也明显小于生物量,说明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生长后期出现明显的N、K养分供应不足现象。建议根据矮林芳樟扦插苗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在其生育后期适量增施N、K肥,以满足其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供给。
关键词: 矮林芳樟 扦插苗 生长 养分累积 Logistic


利用东乡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鉴定穗部性状主效QTL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稻穗是水稻产量的主要承载者,发掘穗部性状相关的主效QTL对进一步精细定位、克隆和育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粳稻日本晴为受体、东乡野生稻为供体构建的一套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群体为材料,在4个生态环境下进行穗部性状表型鉴定与主效QTL定位分析.[结果]不同生态环境下CSSL群体穗部性状存在较大幅度变异,东乡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的导入显著改变背景亲本的穗部性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早季、中季、晚季和海南环境下共检测到 64 个控制每穗颖花数和籽粒大小的QTL,其中qPL2、qSN1.2、qSN2、qFGN3、qTGW2、qTGW12.1和qSL2在 3个环境下稳定表达,21个QTL在2个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其余QTL仅在单一环境下被发现;主效QTL qSN1.1、qSN1.2、qSN2、qSN3和qSN12对每穗颖花数具有明显的影响,多个QTL聚合具有明显调控每穗颖花数的功能;主效QTL qSL2、qSL3.2、qSLW3.1、qSLW3.2、qTGW8.1 和qSLW10 对籽粒大小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些位点分别作用于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籽粒大小;同时,穗部性状QTL成簇分布于10 个染色体区段,其中主效QTL簇qGNS1.1、qGNS1.3、qGNS2.1、qGNS3.1、qGNS9、qGNS10和qGNS12包含多个调控每穗颖花数及籽粒大小性状的QTL,可在不同环境下稳定表达.来自东乡野生稻的等位基因具有明显调控产量表型的功能.[结论]研究结果不仅为东乡野生稻优异基因发掘奠定基础,也可为水稻穗部性状的分子育种提供新基因源.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穗部性状 QTL分析


基于遥感技术的柑橘生长监测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在定量监测与精确管理中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无损、实时、准确获取柑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生长指标的优势特点,从柑橘生化参数、水分胁迫、病害、产量和品质5个方面着手,综述了以遥感技术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监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设想,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参考方向,为提高柑橘精确管理水平和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柑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遥感技术 光谱 生长监测


基于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的种子快速建模与试验
《北京测绘 》 2023
摘要:种子外观形态与建模研究是很多研究课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种子颗粒较小,常规扫描建模无法对种子背面扫描建模,现有方法大都采用二次扫描进行缝合拼接,建模过程复杂、建模效率低且拼接操作易引入误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搭建一种基于手持式激光扫描仪的种子三维全貌特征测绘平台,提出了种子快速建模方法,可实现一次性快速测得种子外形全貌特征,无须进行模型拼接等操作,降低了建模难度,提升了建模效率。对茶籽、花生、莲子三种类型的种子进行了建模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茶籽最大差值为0.07 mm,最大相对误差为0.38%;花生的最大差值为0.05 mm,最大相对误差为0.15%;莲子的最大差值为0.04 mm,相对误差为0.27%;相对误差均低于0.5%,说明该方法具备较高的建模精度。


播期与密度对油蔬两用型油菜中油杂19产量的影响
《土壤与作物 》 2023
摘要:为了探讨播期、密度对油蔬两用型油菜产量及构成的影响,为其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本文以中油杂19为试验对象,2020~2021年在典型的酸性红壤旱地开展摘薹方式、播期、密度三因素裂区试验,主区设置为蕾薹期摘主序和蕾薹期不摘薹,裂区为播期处理,分别为10月3日和10月13日(常规播期),副裂区为密度处理,行株距分别为30 cm×10 cm(33.3×10~5株·hm-2,D1),30 cm×12 cm(27.8×10~5株·hm-2,D2),30 cm×15 cm(22.2×10~5株·hm-2,D3),30 cm×20 cm(16.7×10~5株·hm-2,D4),分析不同处理下生育进程、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及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摘薹与未摘薹相比,初花期、终花期、成熟期推迟6 d~15 d,株高、有效分枝部位高度分别显著降低10.6%、63.1%,茎增粗、一次有效分枝数分别增加7.89%、21.9%,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基本不变,千粒重显著降低9.59%,油菜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随着密度减小而降低,但降幅小于未摘薹处理;播期延后10 d,蕾薹期推迟达12 d,株高显著降低,茎粗显著减小;随密度减小,生育进程不受影响,薹粗、单株角果数显著增加,菜薹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菜籽产量显著降低。因此,油蔬两用型油菜中油杂19菜薹、菜籽产量受密度和播期共同影响,油蔬两用型油菜中油杂19栽培上提倡适当密植早播,从而兼顾菜薹和菜籽产量。


石灰和牡蛎粉对酸性镉污染农田粉葛增产降镉效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含钙物质对酸性镉污染农田粉葛生长及镉富集特征,以江西省新余市酸性镉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施用石灰和牡蛎粉2种钙素材料对土壤化学性质、粉葛各部位镉含量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比,施钙(石灰、牡蛎粉)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0.85~0.87个单位),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镉含量(53.85%),施钙处理还降低了镉在粉葛体内富集.与对照相比,石灰处理粉葛总生物量、产量和收益分别增加了34.26%、38.20%和107.15%,块根和葛粉中镉含量分别降低了34.09%和15.38%.与对照相比,牡蛎粉处理粉葛总生物量、产量和收益分别增加了42.46%、38.07%和173.08%,块根和葛粉中镉含量分别降低了63.64%和69.23%,其中以牡蛎粉处理的增产降镉效果最佳.相关分析表明,粉葛生物量及产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粉葛各部位镉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中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在镉污染耕地上施用牡蛎粉(2250 kg·hm-2)更有利于促进粉葛的生长,提高粉葛产量、品质及收益,同时还能有效降低镉在粉葛体内的富集,实现粉葛安全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