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水稻品种(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比较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在田间自然感虫条件下,对10个水稻品种及16个新品系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进行了比较,筛选出对二化螟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系4个:华2048A/08HNZ001、华1971A/08HNZ001、华1517A/08HNZ001、华2048A/08HNZ004;对二化螟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5个:株两优211、粳籼89、玉香油占、中组14、99优644。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系5个:华2048A/08HNZ004、华1971A/08HNZ001、华2048A/08HNZ001、华1517A/08HNZ001、华1971A/08HNZ003;对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1个:玉香油占。


江西省J-亚型禽白血病的血清学调查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 2010
摘要: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 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和禽肉瘤病病毒(A-vian Sarcoma Virus ASV)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1]。1991年以前,禽病工作者对禽白血病病毒的分类按照感染宿主范围、血清中和试验、干扰试验和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将其划分为A、B、C、D、E、F、G、H、I等9个亚群,其中A、B、C、D、E亚群主要


化肥与紫云英不同配比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计5个不同化肥与紫云英配比处理,连续2年在江西省丰城市研究了养分总供应量相同时紫云英NK代替等量化肥NK对水稻养分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钾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20%~40%紫云英氮钾替代等量化肥氮钾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促进水稻地上部对氮钾的吸收与累积,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但是,60%~80%紫云英氮钾替代化肥氮钾,水稻地上部氮钾含量和水稻产量显著下降。因此,化肥/紫云英适当配比施用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对氮钾养分的吸收累积,最终提高水稻产量。


试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与设计
《中国管理信息化 》 2010
摘要:本文紧紧围绕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探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与设计,着重论述资产信息化建设要满足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满足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档案特别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档案需求以及院所资产信息化建设开展的策略、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新型资产信息化管理主要内容的确定等。
关键词: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资产信息化管理 模式与设计


东乡野生稻南昌异位圃内的开花习性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于2009年采用常规野外考察的方法,对南昌异位圃东乡野生稻的开花习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昌异位圃东乡野生稻开花时间比预期提前了近一个月,异位圃内各方向开花时间差异较大,异位圃南部开花高峰期在9月2日~9月4日,同一穗头上的可育度从上到下一般是逐渐递增,上部与下部育性差异达极显著,结实率40%左右。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产量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超级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栽插密度与施氮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及4个产量因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栽插密度对产量、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互作对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在0~210 kg/hm2施氮内,产量、有效穗数、总吸氮量、生物量、最高茎蘖数、分蘖穗率和生产100 kg籽粒需N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成穗率随之下降。在18×104~30×104蔸/hm2栽插密度内,有效穗数、总吸氮量、生物量、最高茎蘖数和生产100 kg籽粒需N量随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穗率和分蘖穗率随之下降。分蘖穗率及生产100 kg籽粒需N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成熟期总吸氮量和生物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试验表明,施氮210 kg/hm2与密度24×104~30×104蔸/hm2有利于实现"天优华占"的高产。


赤霉菌培养基废渣有机肥生物学效果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研究赤霉菌培养基废渣有机肥对水稻、茶树、脐橙、蔬菜和花卉生长、果实品质、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废渣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施,可以提高水稻、茶叶、脐橙、生菜、香豌豆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延长花期;(2)在等养分条件下,废渣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其土壤中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单纯化肥处理,对土壤pH值影响较小。


我国野生稻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近20年来我国对野生稻资源保护的进展。[方法]通过对原位保护、异位保护、原位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对野生稻保护效果的阐述,综述目前野生稻资源保护的研究进展。[结果]有的学者认为,原位保护是保护野生稻的一种有效途径;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异位保护是保护野生稻的有效途径;也有人认为应采用原位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保护野生稻。[结论]尽管目前的方法对我国野生稻资源的保护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具体、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