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江西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该文对江西省现行的主要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进行了归纳和评价,分析了当前农民对农业科技的现实需求,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适合于未来一段时期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就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出了5点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推广
模式
江西
《农业科技管理
》
2010
摘要:文章全面总结了江西省农科院通过探索"1+1"(开放合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所取得的成效,介绍了"1+1"管理模式的实践经验,即对外实行大开放、大合作战略,积极推进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各兄弟院所、国外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的多层次科技合作;对内全面推进机制创新,重点建立以奖励为主的激励机制、所级班子"1+1+3"考核机制。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管理模式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ISSR标记技术在芦笋上目前还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在改进芦笋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基础上,以芦笋基因组总DNA为模板,对芦笋ISSR反应体系的重要参数进行优化试验,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芦笋稳定可靠、重复性强的ISSR反应体系:25μL的反应体系中,模板DNA量50 ng、Mg2+浓度2.0 mmol/L、正反引物各0.2μmol/L、dNTPs 0.2 mmol/L、TaqDNA聚合酶1 U以及1×Buffer。
关键词:
芦笋
基因组
ISSR
反应体系
优化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南方双季稻地区,以不施肥和相同施氮量不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的肥料为对照,研究了纳米碳肥料增效剂改良不同肥料对超级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产量形成及氮素释放、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肥料品种在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后,均能协调增加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而增产。同时增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后能减缓肥料释放速度,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分蘖以后的稻株叶面积指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氮素吸收利用能力。
关键词:
纳米碳肥料增效剂
晚稻
产量
氮素利用
《杂交水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03优66系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用自选不育系03A与早恢66配组选育而成的早中熟杂交早籼稻新组合,2007年12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亲本特征特性,总结了高产制种技术。
关键词:
杂交早稻
03优66
制种技术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中9优3385是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利用中9A与恢复系JR3385配组而成的优质杂交晚稻品种,该品种米质优、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田间抗性强,介绍了中9优3385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其制种技术。
关键词:
中9优3385
中9A
JR3385
选育
制种
栽培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以油菜波里马胞质雄性不育系为不育源,四九菜心等6个品种为轮回亲本进行杂交、回交转育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个世代的单株选择和回交转育,选育出菜心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经济性状与轮回亲本相似,平均不育株率为89.4%。其中以80天特青为轮回亲本转育的不育材料表现最好,不育株率达到98%,基本达到菜心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种目标。
关键词:
菜心
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回交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采用沙培法,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低温胁迫下强耐冷的东乡野生稻与两个冷敏感籼稻所配组合6个世代材料苗期根系形态性状的遗传,发现东乡野生稻最长不定根长的遗传属于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不定根数为2对显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其中主基因的遗传力都不是很高,表明环境对水稻根系耐冷性的遗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水稻
根系形态性状
低温胁迫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阐述了赣晚籼39号的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效穗和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因此提出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促壮秆大穗,提高群体质量,通过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来夺取高产。
关键词:
赣晚籼39号
产量结构
相关分析
通经分析
回归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在施用等量紫云英条件下进行了不同化肥用量对早稻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影响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翻压紫云英22500kg/hm2的条件下,早稻田可减少化肥用量20%~60%,但是以减少化肥用量20%的效果最佳,能有效促进水稻植株地上部对N、P、K养分的吸收与积累,同时有利于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
关键词:
早稻
紫云英
化肥用量
养分吸收
干物质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