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研究了二化螟越冬代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田块和不同受害程度稻株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农事操作技术措施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的分布数量表现为随着稻株离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减少,且这种分布趋势与田间的二化螟幼虫密度无关;二化螟幼虫在不同受害程度的稻株上的分布均以5~10 cm的稻株部位最多。在翌年春季,在稻草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36.44%)高于在稻桩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27.11%),但是在稻桩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138.25)极显著高于在稻草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34.25)。"火烧+堆沤"(冬前在田间对稻草进行焚烧,翌年早春再进行堆沤)处理和旋耕处理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分别为71.17%和66.25%,显著高于单独焚烧稻草或单独堆沤处理的防治效果。


香蕉粉制备新工艺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介绍了一种高品质香蕉粉制备新工艺。将成熟香蕉清洗后于-1~2℃下冷藏至果肉温度不高于2℃,快速去皮后放入果肉重量1.0倍的有少量冰渣的冰冻水中,快速打浆,并将冷浆料泵入压力为0.1 MPa、进风温度为175℃的喷雾干燥塔中干燥,即可得到纯全香蕉粉。该工艺制备的香蕉粉保留了果肉原有色泽和风味,且可实现连续化生产,生产效率高。


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探讨——以江西为例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从江西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矛盾看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江西是一个农业比重大的欠发达省份,其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矛盾:一是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产


南方大豆核心种质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表型多样性评价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南方大豆150份核心种质的15个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底荚高度、株高、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8.432%,而其数量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生育期结构性状引起的;不同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生态区种群中的多样性也不同;经聚类分析,南方大豆核心种质7个生态区域种群可划分为3组;随着纬度的升高,不同来源地大豆种质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筛选到大豆优异种质12份,并提出了其在生产和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豆 核心种质,多样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东乡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含量的对比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 2010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类、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植株细胞壁化学组分变化规律.[方法]应用Van Soest法对普通栽培稻与东乡野生稻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等含量进行研究.[结果]NDF、ADF、ADL含量的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是55.63%~71.70%、31.98%~49.61%、2.68%~5.71%,其中以蜡熟期的东乡野生稻各含量最高,以抽穗期的协青早B各含量最低.在同一生育时期,不同种类水稻的NDF、ADF含量(除抽穗期的NDF)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东野的含量最高,秀水110其次,以协青早B含量最低.在同一种类水稻中,不同生育时期的水稻NDF、ADF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以抽穗期的含量最低,乳熟期其次,至蜡熟期含量达到最高峰.[结论]籼亚种水稻的NDF、ADF等含量比普通野生稻和粳亚种水稻低,具有一定的秸秆饲料利用价值.籼型水稻若能尽早收割,秸秆配合青贮发酵与酶解等技术可以作为牲畜的有效日粮.


蝴蝶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24个蝴蝶兰(Phalaenopsis)栽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的12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301条清晰的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68条,多态性比率为89.1%.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7~0.93之间,表明品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组,分类结果与材料来源及花器官表型具有密切的关系.


有机水稻病虫害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病虫害是制约有机水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述了目前有关有机水稻病虫害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药剂防治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从事有机水稻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