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优质早籼常规稻'赣早优57'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西的双季早籼稻生产在全国有重要地位,但以往重产量轻品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品质不佳的早籼稻种植效益低下,严重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成为水稻种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方面。选育优质早籼常规稻是目前长江中下游早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高产早籼‘中佳早18’与优质‘早籼辐805’/‘湘早籼45’后代进行杂交,在后代群体中持续多代进行田间选择和优质相关基因Wx、Alk和Chalk5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择出获得了兼顾产量的优质早籼稻株系‘赣早优57’,为优质早稻品种的进一步培育打下基础。


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红壤中的氮素释放特征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土壤培养法和饱和盐溶液蒸汽压法,研究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不同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蒸汽压条件下的氮素释放特性,探讨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蒸汽压因素对其氮素释放的影响,阐述其在红壤中的控释机制.结果表明: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红壤中的氮素释放速率均随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水蒸汽压升高而明显提高,其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条件下,包膜肥料的氮素释放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包膜尿素在15、25、40和60℃的红壤中,氮素累积释放率达80%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40、110、25和10 d.土壤含水量为10%时,养分释放受抑制;当土壤含水量由20%上升至40%,养分释放速率加快,释放期缩短20 d.养分释放速率常数k随水蒸汽压差的增大而增加;相同培养时间内,氮素累积释放率H2O>KH2PO4饱和溶液>KCl饱和溶液.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通过改变包膜内外水蒸汽压而影响养分释放速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致使硅基膜材缓控释肥膜内外水蒸汽压变化的因素,均对其养分释放速率产生影响.
关键词: 硅基;缓控释肥;氮素释放;红壤


头季稻氮肥运筹对再生稻根际机能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再生稻是头季稻生长的延续。本研究尝试从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变化来阐明机械化栽培下头季稻氮肥管理对头季-再生季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甬优1540"为材料,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在头季总施氮量(225.00kg/hm2)不变的前提下,设置头季不同氮肥运筹处理,分析了机械化栽培下再生稻产量、根系伤流强度、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点。【结果】头季前氮后移施肥处理(N1、N2)有助于根系保持较高活力,尤其在头季生长中后期N1处理(基肥∶一次分蘖肥∶二次分蘖肥∶孕穗肥=3∶1∶2∶4)根系伤流强度比对照(N0)和当地常规施肥处理(N4)显著提高;N1处理两季总产量最高,2年平均达17 351.23 kg/hm2,比当地常规施肥处理(N4)提高了23.00%。土壤酶活性分析表明,蔗糖酶活性在头季齐穗期表现为N2>N1>N3>N4>N0,之后则表现为N1>N2>N3>N4>N0;过氧化氢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头季生长期均表现为N1>N2>N3>N4>N0;脲酶活性从头季齐穗期至再生季齐穗始终表现为N1>N2>N3>N4>N0;各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与根系伤流强度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细菌16S rDNA测序表明,施肥与不施肥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显著,N1处理细菌Chao1指数和香农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菌群结构分析表明,施肥处理增加了与土壤碳氮循环、有机质含量及抗逆性密切相关的细菌数量,尤其是N1、N2处理硝化螺旋菌属相对丰度较高,有利土壤氮素循环。【结论】机械化栽培下,头季氮肥适当后移有利于再生稻根际微生态系统的改善,从而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水稻生长,获得两季水稻的高产。


6种杀线剂对重茬山药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常用杀线剂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研究2种化学杀线剂(阿维·噻唑膦和氟吡菌酰胺)和4种生物杀线剂(厚孢轮枝菌、淡紫拟青霉、辣根素和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杀线剂的对照相比,2种化学杀线剂对苗期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均表现出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而至成熟期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降至对照水平及以下.4种生物杀线剂中,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对苗期土壤细菌/真菌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对真菌数量表现出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在成熟期对土壤细菌数量和细菌/真菌表现出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而对真菌数量无显著影响.6种杀线剂施用后对土壤脲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2种化学杀线剂和生物杀线剂厚孢轮枝菌、淡紫拟青霉和辣根素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苗期和成熟期分别表现出显著(P<0.05)的增强作用和抑制作用,茶枯抑线生物菌肥仅对成熟期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对苗期和成熟期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其他杀线剂则始终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6种杀线剂显著(P<0.05)影响土壤铵态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施用杀线剂后,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在苗期时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至成熟期后,除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外,其他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苗期时,施用杀线剂各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但成熟期时,各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综上,这6种杀线剂对土壤微生物、土壤脲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可逐渐恢复,但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的作用效果持续时间较长,可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土壤中的有机磷矿化和碳循环.


2017-2019年江西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分布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江西省发生危害日趋严重,一般使番茄减产15%~30%,严重时可达40%以上,甚至绝收。目前选育抗病品种和使用化学药剂是防治该病害的最主要措施(Pasteris et al.,2016)。自20世纪以来,甲霜灵一直被广泛用于防治番茄晚疫病等卵菌病害,但在连续使用多年后,部分地区晚疫病菌已对其产生了抗药性,路粉等(2018)发现河北、内蒙古和吉林3个省区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频率达100%。


土壤改良剂对中稻-再生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为中稻-再生稻增产与肥料高效利用以及稻田次生障碍阻控提供理论支撑。以准两优608(2016年)和晶两优华占(2017年)为试验材料,设施用过氧化钙(CaO_2)、施用生物石灰(Bi-CaO)、施用硅肥(SiO_2)、常规施肥(NPK)和不施肥(NF)5个处理。分别测定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增加中稻-再生稻系统产量,与常规施肥(NPK)相比较头季产量增幅达7.37%~17.78%,再生季可增产493.3~982.2 kg/hm~2。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提高中稻-再生稻有效穗数与头季结实率和穗粒数,且显著增强其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土壤改良剂显著提高中稻-再生稻植株氮素吸收与积累,且后期以施用过氧化钙(CaO_2)效果最佳。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促进中稻-再生稻系统氮肥高效利用,与NPK相比较施用改良剂处理氮肥偏生产力(NPFP)、肥料氮贡献率(NCT)、氮肥农学利用率(AE_N)和氮素回收率(RE_N)均显著增加,其中NPFP和AE_N分别增加了2.92~7.53 kg/kg,4.76~7.53 kg/kg,NCT和RE_N分别增加6.32~9.65,34.40~46.11百分点;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降低了中稻-再生稻系统土壤氮素依存率(SNDR)及氮肥生理利用率(PE_N)。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可显著促进中稻-再生稻增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综合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表现,施用过氧化钙(CaO_2)对中稻-再生稻促进作用最佳,其次是施用硅肥(SiO_2),均优于施用生物石灰(Bi-CaO)处理。
关键词: 中稻-再生稻 土壤改良剂 过氧化钙 生物石灰 硅肥 氮肥利用


南方双季稻区不同复种方式对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南方双季稻区不同复种方式对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试验设置油菜-一季中稻(R-MR)、冬季绿肥(紫云英)-早稻-晚稻(GM-ER-LR)、冬闲-早稻-晚稻(WF-ER-LR)3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周年温室气体排放,探明不同复种方式对周年作物产量、稻田全球增温潜势(GWP)、籽粒能量产出(GEY)和全球增温潜势强度(GWP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MR相比,GM-ER-LR和WF-ER-LR显著增加了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提高1.27倍和1.18倍),显著降低了N_2O累积排放总量(分别降低34.1%和49.4%),GM-ER-LR和WF-ER-LR的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与R-MR相比,GM-ER-LR和WF-ER-LR显著提高了周年GEY(分别提高28.6%和27.0%)。在100年时间尺度上,GM-ER-LR和WF-ER-LR的稻田GWP分别是R-MR的1.27倍和1.18倍,GWPI分别较R-MR提高100%和50%。因此,GM-ER-LR和WF-ER-LR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但会增加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鉴于双季稻区中稻面积有增大的趋势,综合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油菜-一季中稻减排增效效果更好。
关键词: 复种方式 双季稻 排放通量 综合温室效应 全球增温潜势强度


不同功能区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和分析了江西某城市工矿区、污水排灌区、城郊和一般农区蔬菜地土壤重金属Cr、Pb、As、Cd、Hg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其污染程度,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蔬菜地土壤Cd和Hg含量均超过江西背景值,其中工矿区、污水排灌区和城郊土壤Cd均超过国家标准值;地累积指数表明研究区蔬菜地Cd、Hg污染程度较重,Pb和As为无污染,其中工矿区和污水排灌区Cd为中度污染;工矿区土壤Cr、Pb、Cd和A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以背景值为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为Cd>Hg>Cr>Pb≈As;内梅罗综合指数表明工矿区、污水排灌区和城郊分别存在60.71%、33.33%和20.93%的重度污染;工矿区Cd和Hg生态风险指数强危害以上分别有71.43%和21.43%,污水排灌区为53.34%和33.34%,城郊为34.89%和18.61%;综合潜在生态危险指数表明工矿区、污水排灌区和城郊中等及以上危害分别为85.71%、53.33%和41.86%.以标准值为参比,只有工矿区有10.71%达到中等危害,其他地区属于低生态危害.总体上,工矿区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最严重,其次为污水排灌区和城郊,一般农区较轻,但仍需要注意一般农区整体污染程度和生态危害呈加重趋势.


长期施钾对双季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玉米(Zea mays L.)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钾素营养.研究长期大量投入钾素对玉米钾素吸收利用以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旨在保障该地区双季玉米的高产高效和土壤钾库平衡.[方法]红壤钾肥长期定位试验位于江西省进贤县,始于1986年,种植制度为一年两季玉米.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氮磷化肥处理(NP),氮磷钾化肥处理(NPK),2倍量的氮磷钾化肥处理(DNPK),氮磷钾化肥+有机肥处理(NPKM)和单施有机肥处理(OM).每季收获后,调查分析玉米产量和钾素含量,以及耕层土壤有效钾含量,计算玉米钾素吸收量、钾肥利用率、钾肥收获指数、钾肥农学效率和土壤钾素表观平衡;并以每10年为一个阶段,分析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等指标及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钾素表观平衡等的变化规律.[结果]在试验的33年(1986—2018)间,NPK、DNPK、NPKM和OM处理的玉米年均产量和年均吸钾量均显著高于NP处理.在试验的第一个10年(1986—1995年)间,各钾肥处理间玉米产量和吸钾量无显著差异;而在第3个10年(2006—2015)和后3年(2016—2018年)间,NPKM处理的玉米年产量和年吸钾量分别比NPK处理提高了129.9%~246.7%和55.2%~62.1%.33年玉米的年均钾肥利用率以OM处理最高,而DNPK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2006—2015和2016—2018年,NPKM处理的钾肥利用率显著高于DNPK处理,在2016—2018年间分别比NPK和DNPK处理显著增加了56.0%和119.2%.与NPK处理相比,1996—2005、2006—2015和2016—2018年间NPKM处理的年钾肥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61.6%、53.5%和35.8%,年钾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23.3%、227.8%和445.5%.除了1986—1995年间OM处理土壤钾素为亏缺外,其他施钾处理的土壤钾素均为盈余,NPKM处理的钾盈余量比NPK处理增加了53.2%~211.6%.钾素盈余量与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相关(P<0.001),钾素盈余量每增加1 kg/hm2,2016—2018年间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2.60 mg/kg,明显高于1996—2005和2006—2015年的1.40和1.18 mg/kg.[结论]除前10年的单施有机肥处理外,其他施用钾肥处理在试验期间土壤钾素均处于盈余状态,钾肥施用量和钾肥来源对玉米钾素的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试验20年之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吸钾量和钾肥利用率的提升优势逐渐凸显.同时,长期施用钾肥导致的钾素盈余量增加会进一步提升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且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钾素盈余量对耕层土壤速效钾的提升作用逐渐增加.
关键词: 红壤 玉米 钾素表观平衡 耕层土壤速效钾 长期施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