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省白莲病虫害的发生及其防治
《江西农业科技 》 1997
摘要:我省白莲病虫害的发生及其防治严香凤林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南昌330200)(南昌市园林局)白莲既是我省传统的名优特产,也是我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全省种植面积和总产已由1990年的5873hm2、1745t发展到1995年的19711h...


高产优质早稻“赣早籼31号”及栽培技术要点
《江西农业科技 》 1997
摘要:高产优质早稻“赣早籼31号”及栽培技术要点潘日告丁效华范任根周水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南昌330200)(南城县水南良种场344700)“赣早籼31号”系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成的水稻新品种,1991~1994年通过省区试...


低丘红壤区伏秋旱的成因、特征及抗旱体系的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低丘红壤区伏秋旱的成因、特征和抗旱措施。结果表明,降水量超前于潜在蒸发量变化及红壤调控、供水力弱、有效水少,供需矛盾突出是伏秋旱的主因。其特征是频率和强度加大、干热同步、表土干旱。关键对策是建立开源节流为主体、降耗增效为两翼的抗旱技术体系。
关键词: 红壤,伏秋旱,成因,特征,抗旱技术


本地肉犬不同饲养阶段能量和蛋白质需要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1997
摘要:本试验采用二因子交叉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能量、蛋白质水平日粮对本地生长肉犬采食量、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同时比较了不同生长阶段生产性能的差异,由此筛选不同生长阶段的最佳营养需要量。结果表明:全期平均日增重B1最高,与B4差异极显著(P<0.01),与B3差异显著(P<0.05),比B2差异不显著;饲料转化率亦以B1最高,比B2、B3、B4分别提高14.2%、23.1%和39.2%;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是B4>B3>B2>B1。两因子测定结果最佳组合为A1B1、A1B2和A3B1,其次为A2B2、A2B1和A3B3。


我省“八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九五”期间的预测”
《农业科技管理 》 1997
摘要:文章采用三种方法,对江西省“八五”农业科技进步率进行了测算,并从四个方面对该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预测模型,对“九五”期间江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率作了定量预测。


水稻孕穗期稻茎毛眼水蝇经济阈值的研究
《植物保护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表明,水稻孕穗期每丛水稻茎毛眼水蝇卵数(X1)、被害穗数(X2)与产量损失(Y)的关系符合下列方程:Y=-2.01+4.524X1±2.2,r=0.9914;Y=-0.076+4.912X2±2.78,r=0.9863。产量损失的主导因素是水稻受害后,早稻实粒数减少,晚稻总粒数和实粒数减少。根据防治费用,稻谷价格等,导出孕穗期稻茎毛眼水蝇的经济阈值为每丛禾1.9粒卵或1.34株受害穗。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应用ARMA模型超长期预测棉铃虫发生程度
《江西农业学报 》 1997
摘要:根据赣北棉区1950~1991年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历史资料,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了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预测模型。Wt=-0.3655Wt-1+0.2926Wt-2+0.0341Wt-3+εt+0.8203εt-1+0.3267εt-2+0.3145εt-3该模型1953~1991年的历史符合率为87.18%,1992~1996年的预报准确率达100%。根据所建模型对1997年和1998年赣北棉铃虫的发生程度进行了超长期预测


赣早籼40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科技 》 1997
摘要:赣早籼40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余传元甘淑贞赵开如(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南昌330200)赣早籼40号是我所采用早熟优质抗性较好的自选株系85-140为母本与稻瘟病垂直抗性品种珍龙13杂交,经五代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籼新品种。该品种199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