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混合物对山药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及大田药效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筛选防治山药炭疽病的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混合物的最佳配方.[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及其不同比例混合对山药炭疽病菌的毒力,并通过大田药效试验评价了其对山药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质量比为1:1.6的混合物对抑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最明显,EC50值为2.88μg/mL,联合毒力测定增效系数为4.75;在大田药效试验中,2种药剂质量比1:1.6混用对瑞昌山药炭疽病的防效最好,第3次药后7 d、14 d防效分别为70.56%和66.54%,均高于其他药剂处理.[结论]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混配对山药炭疽病的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关键词: 苯醚甲环唑 嘧菌酯 山药炭疽病 联合毒力测定 大田药效


江西省5个规模化猪场健康猪群中猪链球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猪链球菌在江西省规模化猪场的临床健康猪群中的流行现状和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7-2019年江西省的5个规模化猪场为采样点,采集表观健康猪群鼻拭子314份,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与分子生物技术的方法进行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并通过Ke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分离鉴定出猪链球菌112株;表观健康猪群中的猪链球菌总检出率为35.67%,各个规模化猪场的检出率统计学差异显著;未检测出猪链球菌2型,检出率0%;50%以上的猪链球菌菌株对克林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等耐药,90%以上的猪链球菌菌株对万古霉素、青霉素G和米诺环素高度敏感;菌株的耐药谱以多重耐药为主,甚至分离到耐11种和12种抗生素的猪链球菌菌株;不同地域猪场猪链球菌的耐药性和耐药谱差别较大.[结论]猪链球菌在江西省内的规模化猪场中流行率较高,青霉素是目前理想的治疗或预防猪链球菌病的首选药物,但是目前猪链球菌的耐药情况,特别是多重耐药情况已相当严峻,迫切需要引起从业人员的重视,建立完善合理的猪链球菌病防控方案.


长期施用磷肥水稻土微生物量磷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差异
《中国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动态变化与差异,揭示其变化特征与土壤磷素供应的关系。【方法】以长期试验小区为平台,设置对照(CK)、氮钾肥(NK)、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等4个不同施肥处理,在水稻的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完熟期分别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不施磷肥处理(CK、NK)相比,施磷肥处理(NP、NPK)显著提高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增幅分别达88%—118%和337%—903%。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量磷具有显著影响,除分蘖期外,施磷肥处理(NP、NPK)微生物量磷含量显著高于不施磷肥处理(CK、NK),提高了103%—250%;微生物量磷的季节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灌浆期达到最高。酸性磷酸酶活性以NK处理灌浆期最高,比CK高38%;同时,该处理微生物量磷的周转率最大,每个生育期内可循环1.31次。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显著正相关。【结论】微生物量磷随不同施肥处理和水稻生育时期变化规律明显,与土壤磷有效性密切相关。


江西部分地区临床健康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调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江西省部分地区临床健康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优势血清型及耐药现状.[方法]2018—2019年从江西几个规模化猪场的临床健康猪群中采集114份鼻腔棉拭子,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和PCR方法分离副猪嗜血杆菌,进行血清分型鉴定,应用Ke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共检出13株副猪嗜血杆菌,检出率为11.40%;通过PCR的方法确定江西省地区流行的优势菌株为血清13型,占比46.15%,其次分别是不可分型菌株(38.46%)、血清5型(7.69%)和血清11型(7.69%);13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卡那霉素、链霉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麦迪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氧氟沙星)和头孢类抗菌药敏感率可达100%;多重耐药现象突出,以3重、4重耐药菌株为主.[结论]江西省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当前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优势血清型为13型,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菌素是防控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的有效药物.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猪场应多方面做好副猪嗜血杆菌的防控工作,建立完善合理的细菌病防控方案.


不同氮肥梯度处理水稻茎蘖数及株高变化规律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不同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不同氮肥梯度与茎蘖数以及株高的变化规律,设置不同氮肥梯度早造和晚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梯度下,合美占、粤农丝苗2个品种在早、晚造结果上总体表现一致,随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株高增加;分蘖期、拔节期早、晚造施氮量与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孕穗期、黄熟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早造、晚造施氮量与自然株高、生理株高在分蘖期、孕穗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拔节期、黄熟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氮肥 茎蘖数 株高 相关关系


应用东乡野生稻回交重组自交系分析水稻耐低氮产量相关性状QTL
《中国水稻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东乡野生稻低氮耐性强,是水稻耐低氮育种的重要资源.鉴定东乡野生稻耐低氮基因对研究耐低氮遗传机制、培育耐低氮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协B BC1F12回交重组自交系及其遗传图谱,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分析施氮肥和不施氮肥下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QTL.[结果]共检测到57个控制株高和产量性状的QTL,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33个区域,单个QTL表型贡献率为3.17%~63.40%,其中32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东乡野生稻.19个QTL在施氮和未施氮条件下均检测到,38个QTL仅在单一环境下检测到显著效应,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性状的遗传机制不同.[结论]43个QTL分别聚集于7条染色体上的14个QTL簇,表明不同性状涉及到共同遗传机制,并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进行耐低氮有利等位基因的聚合育种.


基于深度学习的作物病虫害可视化知识图谱构建
《农业工程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作物病虫害领域存在实体关系交叉关联、多源异构数据聚合能力差、知识共享困难等问题,利用知识图谱以结构化的形式描述实体间复杂关系的优势,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作物病虫害知识图谱构建方法.该方法在领域本体的基础上,以一种与领域语料相适应的新标注模式实现实体和关系的联合抽取.将实体和关系抽取任务转化为序列标注问题,对实体和关系进行同步标注,有效提高标注效率;为了解决重叠关系抽取问题,直接对三元组建模而不是分别对实体和关系建模,通过标签匹配和映射即可获得三元组数据.利用来自转换器的双向编码器表征量(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BERT)-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Short Term Memory,BiLSTM)+条件随机场(Conditional Random Field,CRF)端到端模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效果优于基于普通标注方式的流水线方法和联合学习方法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BiLSTM+CRF、BiLSTM+CRF等经典模型,F1得分为91.34%.最后,将抽取到的知识存储到Neo4j图数据库中,直观地反映知识图谱的内部结构,实现知识可视化和知识推理.该研究构建的知识图谱可为作物病虫害智能问答系统、推荐系统、智能搜索等下游应用提供高质量的知识库基础.
关键词: 作物 病虫害 模型 知识图谱 深度学习 实体关系联合抽取


江西稻瘟病菌稻巨座壳致病性分化年度动态变化
《菌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西水稻种植区稻巨座壳菌(稻瘟病病菌)的年际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7个中国鉴别寄主与30个单基因鉴别品系两套鉴别寄主分别鉴定分析了2006–2018年间从江西37个水稻主要种植县市分离的1161个稻瘟病单孢菌的生理小种、致病力、致病类型与无毒基因型等.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稻瘟病菌可以分成7群49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ZC群为优势种群,ZB13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8.00%,以毒性较强的强致病力菌株为主;江西稻瘟病菌在生理小种构成、优势小种、致病力年际变化方面均具有3–5年的周期性;江西历年稻瘟病菌的致病类型较为丰富且存在年度差异,菌株致病类型占各年度总菌株数的82.79%–98.21%,优势致病型菌株占当年总菌株的3.57%–5.77%;历年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个数为24–29个,其中Avr-Pizt、Avr-Piz5、Avr-Pik、Avr-Pik(C)在历年供试菌株中出现频率较高,说明与之相对应的抗瘟基因在江西抗病育种与抗性品种布局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稻巨座壳菌(稻瘟病菌) 致病性 无毒基因 年际变化 鉴别品系


芝麻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过程中的SSR标记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筛选获得的18对具有双亲差异且在各世代群体中扩增效果稳定的SSR引物对芝麻RIL构建过程中的F1~F10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随着RIL群体的不断加代,群体的DNA多态性带比率从F2的87.54%不断下降到F10的3.33%,杂合位点率从F1的100%不断下降到F10的0.19%,遗传相似性系数从F2的0.6669不断增加到F10的0.9908,遗传距离从F2的0.2592不断减小到F10的0.0094.从F2~F6,多态性带比率、杂合位点率、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的变化幅度较大,而在F6~F10之间的变化幅度较小.聚类结果显示,F2群体的聚类结果没有规律性;F3~F10群体中,随着世代的不断增加,聚类结果的规律性越来越明显,同一株系间的单株越来越紧密地聚在一起.结果表明,F5~F7是作为剩余杂合系高效率筛选剩余杂合单株的理想世代;连续自交7代以上的群体(即F8)是可以用于遗传作图和QTL定位的芝麻RIL群体;F8群体的遗传背景比较趋于一致,为芝麻杂交育种中自交世代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荧光光谱法研究苯乙醇胺A与CdTe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乙醇胺A属于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被不法分子应用到动物的饲料中,可使动物体内的营养成分由脂肪向肌肉转移,显著提高胴体瘦肉率,但是人食用后,可引起头痛,心律失常,甚至威胁生命.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但有关它与CdTe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少见报道.研究直接提出应用荧光光谱法实现对兽药残留苯乙醇胺A的检测.首先利用巯基丙酸作为稳定剂,采用微波辐射加热10 min即可合成CdTe纳米材料.该CdTe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以365 nm为激发波长时,在650 nm处有明显的荧光发射峰,荧光强度达3 000,量子产率约52.341%,半峰宽为45 nm.其次将苯乙醇胺A加入到CdTe纳米材料的体系里,发现随着苯乙醇胺A浓度的增大,该体系的荧光强度得到增强.随后对二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如体系的缓冲溶液、反应时间、反应体系的pH、试剂加入顺序、共存离子、温度等进行考察.建立了一种检测猪尿中的苯乙醇胺A的荧光增敏方法,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当苯乙醇胺A溶液的浓度为8~120μg·L-1时,与CdTe纳米材料体系的荧光增强强度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F/F0=0.001 9C+1.032 1,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检出限为3.5μg·L-1.同时,将该方法与传统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相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荧光增敏方法对猪尿中的苯乙醇胺A进行检测分析是快速和可行的.
关键词: CdTe纳米材料 微波加热合成 苯乙醇胺A 荧光光谱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