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424条记录
外源S~(2-)抑制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半效应浓度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S2-是冷浸田类低产稻田中水稻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探讨S2-对土壤-水稻生态系统的生态毒性特征,可为揭示冷浸田土壤S2-毒害临界值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单季常规晚粳稻秀水134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冷浸田土壤S2-毒害,设外加S2-0、10、50、100、300、600和1200 mg/kg,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调查水稻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土壤微生物活性。【结果】在含一定S2-本底(12.08mg/kg)的正常稻田土壤中,随外源S2-的加入量增加,对水稻生长的抑制逐步增强。当外源S2-浓度超过50 mg/kg后,水稻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水稻叶片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PAD值)、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则显著增加,表明50 mg/kg是本研究条件下外源S2-对水稻生长产生显著毒害影响的临界点;随外源S2-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三大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和微生物总量都随外源S2-处理水平的增大而降低,硫化细菌总量随之增加,土壤S2-浓度40 mg/kg(含本底)为多数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微生物总量)EC50变化的临界值;体系中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和水稻生长存在显著相关,表明供试土壤S2-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S2-对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同步影响的综合结果。可见,供试土壤S2-浓度40 mg/kg为导致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结论】土壤中S2-超过一定浓度将对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产生显著负效应,S2-浓度40 mg/kg(含本底)为导致供试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当供试土壤中S2-含量超出该浓度时,需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控制其负效应。

关键词: 硫离子 水稻生理指标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铜冶炼厂周边农田区大气重金属沉降特征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铜冶炼厂周边农田区大气重金属沉降的时空变异特征,以冶炼厂为中心,四周等距离均匀分设8个监测点,于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根据酸沉降检测技术规范,采收大气干湿沉降混合样品,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样品中Cu、Cd、Pb、Zn、Cr含量,计算各监测点所代表区域各类重金属沉降通量。结果显示,研究区重金属Cu、Cd、Pb、Zn、Cr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638、6.56、70.0、225、22.7 mg·m-2·a-1。五种重金属沉降量具有一定的时间变化特征,其中Cd、Zn和Cr的月际间变化显著(P<0.05,n=96),Pb、Zn、Cr季节间变化显著(P<0.05,n=32),而Cu无显著的月间或季间变化。空间上,Cu、Cd、Pb年沉降通量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n=8),以铜冶炼厂西南方向的九牛岗监测点最高,而Zn和Cr则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大气沉降 重金属 时空变异 农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4 CSCD

摘要: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种植花生相比,种植苎麻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28.44%)、田间持水量(10.06%)和总孔隙度(5.65%),土壤密度则显著降低7.20%;2)监测期内,花生地各层土壤以及整个0~100 cm土体水分变异系数普遍高于苎麻地,苎麻地0~100 cm土体水分的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协调性优于花生地;3)苎麻地0~40 cm土壤较花生地延长抗旱时间7d以上,但随着土层的加深,差异越来越小;4)红壤坡耕地种植苎麻有利于提高红壤旱地土壤抗旱能力,特别是中、上层土壤。从扩充土壤水库的角度考虑,红壤旱地种植苎麻优于种植花生,该研究结果可为挖掘红壤区深层土壤水分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种植方式 红壤旱地 土壤密度 土壤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生态系统中稻飞虱及其天敌类群的时间生态位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有机稻田和化防稻田中稻飞虱与其主要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扫网法取样下有机稻田中稻飞虱与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重叠值平均值(0.406 1)大于化防稻田(0.319 0),有机稻田中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平均值(0.608 3)大于化防稻田(0.479 0),有机稻田中稻飞虱时间生态位宽度(0.338 3)小于化防稻田中时间生态位宽度(0.393 7);2 011年扫网法取样下有机稻田中稻飞虱与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重叠平均值(0.378 9)大于化防稻田(0.310 8),有机稻田中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平均值(0.378 4)大于化防稻田(0.328 1),有机稻田中稻飞虱时间生态位宽度(0.236 5)小于化防稻田中时间生态位宽度(0.318 2)。这表明有机稻田生态系统相比较于化防稻田生态系统而言,在时间生态位层面是通过影响稻飞虱和天敌类群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及其天敌与稻飞虱的生态位重叠值,来增强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关键词: 有机稻田 化防稻田 稻飞虱 捕食性天敌 时间生态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肥和耕作措施季节性干旱下对红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培肥和耕作措施下红壤旱地的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对季节性干旱的响应规律,本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系统分析了稻草覆盖、有机肥和常免耕对土壤剖面含水量、表层土壤温度及作物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猪粪施用、常耕和免耕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相同耕作和猪粪条件下,稻草覆盖与否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在春玉米和秋玉米季中连续干旱条件下,稻草覆盖处理下0—5,5—10,10—20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稻草覆盖处理下0—5,5—10,10—20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覆盖处理,春玉米季的增幅分别为27.93%,5.91%,1.41%,秋玉米季分别为15.74%,7.71%,2.59%。同时,稻草覆盖可以显著影响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在春玉米开花期,0—10cm和10—20cm的土壤温度覆盖比不覆盖分别降低了13.92%和2.26%。在秋玉米开花期0—10cm和10—20cm的土壤温度覆盖比不覆盖分别降低了0.30%和2.69%。在所有处理中,春玉米和秋玉米季均表现出稻草覆盖+施猪粪+常耕的秸秆和籽粒产量最高。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红壤 稻草覆盖 土壤剖面水分 玉米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巨菌草对Cu、Cd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

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土著植物金黄狗尾草、香根草、海州香薷、巨菌草分别与0.21%石灰联合对Cu、Cd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石灰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态Cu、Cd含量。4种植物在与石灰联合后均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且表现为巨菌草>海州香薷>香根草>金黄狗尾草;修复潜力方面表现出与生产潜力相同的趋势。

关键词: 石灰 巨菌草 土壤 重金属污染 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T1828和ZWL15-Tn5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相关突变体的筛选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亲结合法将含有Tn5转座子的质粒pRLl063a导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T1828和ZWL15中,在含有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抗性平板上筛选抗性接合子。通过随机插入诱变后,共获得300个突变株。PCR检测随机挑选的6株突变株,结果显示为阳性;且6株突变株发酵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能合成冠毒素。研究结果表明,6株突变株均已被Tn5插入染色体基因组且丧失冠毒素合成的能力。本研究为今后转座子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克隆与测序,并进行功能回复试验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冠毒素 Tn5转座子 突变体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化肥对我国南方水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meta分析研究水田土地利用方式下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施用化肥处理的表层水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00±0.23 g kg-1,是不施肥处理的1.06倍±1.01倍。分析认为施肥处理下,较高的根系生物量导致较高的碳输入水平,另外相对充足的养分供应提高土壤固碳效率,这是施肥处理下土壤具有较高有机碳含量的两个原因。但不同轮作制度下,化肥对有机碳含量提升作用有差异:稻-稻-旱轮作制下化肥的作用不显著,而稻-旱轮作与稻-稻轮作制度下化肥对有机碳含量的提升作用显著。方差分析发现相同施肥措施下,稻-稻-旱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三种轮作制度中最高,而稻-旱轮作与稻-稻轮作没有显著差异。尽管施用化肥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评价施用化肥对温室效应的影响还需要综合考虑化肥生产、运输与施用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三要素。

关键词: 长期试验 化肥 水田表土 土壤有机碳含量 meta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保措施对红壤旱地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荒坡旱地土壤机械组成、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水稳团聚体及其特性与土壤侵蚀量、地表径流和花生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水土流失主要引起红壤旱地粘粒部分流失,水保措施能减少12.67~24.40%的粘粒流失;(2)与CK相比,水保措施>1 mm风干团聚体和>0.5 mm水稳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分形维数(CFD)、稳定性指数(ASI)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均显著升高,升高的幅度分别为0.38~0.76%、1.44~2.88%、15.50~18.75%;(3)土壤侵蚀量和地表径流与>2 mm、1~2 mm粒级的水稳团聚体呈极显著负相关(p<0.1),与0.25~0.5 mm粒级的水稳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p<0.1),花生产量与0.5~1 mm和<0.053 mm粒径的水稳团聚体显著负相关(p<0.5)。基于此,研究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可以指导红壤旱地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关键词: 水保措施 红壤旱地 团聚体 地表径流 土壤侵蚀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的分子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鉴定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病原菌,并明确其分类地位,本研究利用16S rDNA通用引物对该病菌进行了PCR扩增,克隆了其16S rDNA片段,并基于该序列对该病菌进行了分子鉴定,进而通过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了其16S rDNA片段与近缘菌的序列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各菌株均能扩增得到1 600 bp左右的条带;BLAST比对结果显示,其序列与颖壳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umae)同源率为100%,将其鉴定为颖壳伯克氏菌(B.glumae);B.glumae与B.metallica、B.stabilis、B.cepacia、B.vietnamiensis、B.plantarii、B.gladioli及B.cocovenenans的16S rDNA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区域,主要集中在180~210bp、440~470 bp、580~590 bp、640~650 bp、1 000~1 040 bp、1 130~1 150 bp和1 240~1 250 bp。B.glumae与B.plantarii、B.cocovenenans及B.gladioli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个组群,其它菌株则聚为另一个组群。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 颖壳伯克氏菌 16S rDNA 克隆 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