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橘小实蝇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3个种群(实验室正常喂养种群、实验室无菌糖水喂养种群和野生种群)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方法】利用16S r RNA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技术,结合菌落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细菌种类。【结果】从橘小实蝇3个种群成虫肠道600株可培养细菌得到53种不同细菌遗传型,分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和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等3个科。其中肠杆菌科是肠道可培养细菌最优势的细菌种类。同样以序列相似性大于97%的菌株归为相同的细菌种类为标准,找到了橘小实蝇3个种群可培养细菌的共有菌种,结合菌落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确定共有菌种为肠杆菌属5株,克雷伯氏菌属2株,柠檬酸杆菌属1株,泛菌属1株,肠球菌属2株,以及芽孢杆菌属4株。【结论】通过研究橘小实蝇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可为探讨肠道菌群对寄主的生理功能和生态学意义奠定基础,最终为利用微生物防治此类害虫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橘小实蝇 16S rRNA基因 肠道细菌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群落结构


CdTe量子点的无机合成及其荧光性质
《合成化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Na HTe为碲源,巯基乙酸为稳定剂,在水溶液中制得Cd Te前驱体(A);A分别采用微波辐射加热法(1)、水热合成法(2)和水浴回流法(3)制备了三种水溶性Cd Te纳米量子点(Cd Te-1t~Cd Te-3t),其结构经XRD和TEM表征。利用UV-Vis和荧光发射光谱考察了反应时间(t)对Cd Te-1t~Cd Te-3t荧光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条件[微波功率400 W,温度96℃,微波辐射5 min]下,可快速制得Cd Te-15,量子产率41.16%,粒径3.2 nm,抗光漂白性能较好;延长反应时间,Cd Te-1t~Cd Te-3t的特征发射峰和特征吸收峰均红移,量子产率先增加后降低。


柿粉树脂的制备及其吸附Cu~(2+)和Pb~(2+)的效应
《环境工程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柿粉为原料通过甲醛交联固化制备出柿粉树脂(PPR);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Zeta电位、热变性温度、比表面积等对其进行表征,并探讨其吸附Cu2+和Pb2+的效应。结果表明,(1)PPR对Cu2+和Pb2+的吸附效果显著高于柿粉与活性炭;(2)p H值对吸附平衡影响较大,最佳p H值范围为5.0~6.0;(3)PPR对Cu2+和Pb2+的吸附在180 min内可达到吸附平衡,提高吸附温度可提高吸附速率,其吸附动力学数据可用拟二级速率方程良好拟合;(4)提高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可增加平衡吸附量,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可分别拟合PPR对Cu2+(R2>0.98)和Pb2+(R2>0.99)的吸附等温线;(5)PPR(2.0 g/L)可吸附混合重金属溶液中83.73%的Cu2+和98.63%的Pb2+;(6)PPR可循环使用5次以上;(7)PPR对Cu2+与Pb2+的吸附效应可能是静电吸附与配位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结果表明,PPR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备选材料。


碲化镉纳米晶标记克伦特罗抗体的光谱学研究
《免疫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水溶性的Cd Te纳米晶荧光探针,研究其与克伦特罗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L-半胱胺作为修饰剂,在水溶液中合成稳定的Cd Te纳米晶。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TEM和XRD图谱进行表征。考察制备条件对Cd Te纳米晶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当Cd2+:HTe-:L-Cysteamine的摩尔比为2∶1∶4时,反应体系的p H为5.6,在100℃水浴中回流3 h,其荧光量子产率可达54.68%,半峰宽仅为48 nm。结论此方法不但缩短了Cd Te纳米晶的制备时间,而且性能稳定,在EDC和NHS共价偶联的作用下,实现了对克伦特罗抗体的连接,为荧光免疫分析方法提供了性能优良的荧光探针。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稻飞虱发生量的线性相关分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控制害虫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水稻重要害虫稻飞虱为例,运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分别对扫网法、吸虫器法和目测法3种调查取样方法下有机稻田和化防稻田中稻飞虱动态发生量与群落多样性指数动态值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续2年3种调查取样方法下,其中2010年扫网和2011年目测取样法下有机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稻飞虱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值分别为-0.8506和-0.8638。化防稻田中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稻飞虱发生量不具有相关性。本研究认为群落多样性的高低是控制稻飞虱发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饲粮阴阳离子差水平对围产期小鼠血钙浓度与胃肠道组织维生素D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阴阳离子差(DCAD)水平对围产期小鼠血钙浓度和胃肠道组织维生素D受体(VDR)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揭示低DCAD水平防治低血钙症的作用机理。将120只围产期小鼠分为3组,每组40只,分别饲喂DCAD水平为+300(高DCAD水平组,HD组)、+150(对照组,CON组)、-150 mmol/kg DM(低DCAD水平组,LD组)的饲粮。在小鼠产前20 d(-20 d)、产前5 d(-5 d)、产仔当天(0 d)、产后3 d(3 d),每组随机选取10只采血并采集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样品,测定血钙浓度与组织VDR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和单个采血时间点,LD组较CON组、HD组显著提高小鼠血钙浓度(P<0.05)。与CON组、HD组相比,在-20 d,低DCAD水平显著提高了空肠、回肠和结肠的VDR mRNA表达水平(P<0.05);在-5 d,低DCAD水平显著提高了空肠、结肠VDR mRNA表达水平;在0 d,低DCAD水平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VDR mRNA表达水平(P<0.05);在+3 d,低DCAD水平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VDR mRNA表达水平(P<0.05)。由此可见,低DCAD水平可提高围产期小鼠胃肠道组织VDR mRNA表达水平,增加血钙浓度。这可能是低DCAD水平有效防治低血钙症的作用机理。


基于丽江新团黑谷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中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分化情况,将分离的100个单孢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传统鉴别品种和30个抗瘟单基因品系上,根据接种品种的抗感反应确定稻瘟病菌的优势小种类型、生理小种组成、致病力及其所含无毒基因等信息,并与从同一地区其他寄主品种分离到的稻瘟病菌种群的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从丽江新团黑谷上分离的稻瘟病菌与从整个区域不同品种上分离的病菌致病性分化情况相似,其中从丽江新团黑谷分离的菌株各种群组成为小种ZA占85.00%、ZB占13.00%、ZC占2.00%,优势小种为ZA1、ZA5、ZB13,菌株平均毒性频率为83.33%;从其他寄主品种分离的菌株各种群组成为ZA占53.85%、ZB占38.46%、ZC占5.77%、ZD占1.92%;优势小种为ZA1、ZB15、ZB13,菌株平均毒性频率为78.01%。


中国主要黑芝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RAP和SSR各23对引物对20个中国主要黑芝麻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3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DNA带672条,其中多态性带152条,比率为22.6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总带数和多态性条带分别为29.22条和6.61条。23对SSR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DNA带92条,每对引物扩增出3~6条,平均4.00条;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带1~5条,平均3.09条,多态性带比率平均为77.17%。20个黑芝麻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547~0.9804,遗传距离为0.0159~0.0921,遗传多样性匮乏,遗传基础狭窄。聚类结果表明,来自主产区江西的11个品种明显聚在一起,且江西黑芝麻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高于其他省份品种,遗传距离低于其他省份品种,与其他省份品种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加强资源引进和利用是拓宽中国黑芝麻品种遗传基础的迫切要求。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春恢350稻瘟病抗性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gm(t)抗谱广、抗性强。春恢350是超级早稻春光1号的恢复系,该恢复系配合力强,丰产性好,但不抗稻瘟病。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gm的谷梅4号为抗源,以春恢350为轮回受体亲本,在回交选育过程中,通过表形筛选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将Pigm(t)基因导入到春恢350中,获得3个带有目标基因的改良恢复系纯合株系。以江西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20个菌株对这3份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其抗性频率为85%~100%,而原始对照春恢350的抗性频率仅为5%,表明抗性基因已成功导入春恢350中并表达;并用不育系江农早4号A与改良的春恢350测配,其杂种一代田间表现优势强,抗性强。
关键词: 超级早稻 抗稻瘟基因Pigm(t)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抗性鉴定 春恢350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浅析三系杂交水稻中的杂种优势位点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用一套以籼型恢复系IR24为背景亲本,渗入粳稻Asominori血缘的共有65个家系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CSS)lines of IR24 as recipient parent and Asominori as donor parent,简称IAS群体)为父本,以荣丰A、中9A、1133A、1A 4个籼型不育系为母本,测定与产量相关的5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已有的分子标记图谱和QTLIci Mapping软件,采用逐步回归和极大似然估计相结合的方法,以LOD值≥2.0作为经验阈值来判断QTL是否存在来检测影响杂种优势的数量性状位点。研究结果表明,4套测交群体共检测到94个杂种优势位点,在所有检测到影响单株有效穗数,平均穗长,着粒密度,千粒质量等性状杂种优势位点中,分别位于第3,7和11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RM5474,RM336,RM287能够在4套测交群体中检测到,表现出一因多效现象,因此认为,QTL的一因多效可能也是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