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480条记录
利用辣椒种间F_2和F_(2:3)两个群体进行其主要农艺性状QTL分析

园艺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一年生辣椒(Capsicum annuum)材料‘V06C1720’为母本,灌木辣椒(C.frutescens)材料‘H101’为父本,建立包含180个单株的种间F2作图群体,应用SSR和SRAP标记技术构建了共278个标记位点的17个连锁群遗传图谱,图谱全长1 282.10 c M,标记平均间距为4.61 c M。利用QTLNetwork 2.0软件和F2、F2:3表型数据,对辣椒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在第1、2、3、4、6、7、10、12、13、14、15和16连锁群上共检测到48个加性QTL和11对上位性QTL,可分别解释5.18%~40.33%和4.09%~13.56%的表型变异。变异率大于10.00%的主效加性QTL有33个,占总数的68.75%;来自灌木辣椒‘H101’的增效等位加性QTL位点有29个,占总数的60.42%。株高、主茎高、果长、果径、单果质量、果形和果实辣味等7个性状的9个加性QTL在两个群体中同时被检出,这些在不同环境及不同遗传背景下能够稳定存在的QTL可为辣椒农艺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QTL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辣椒 F2群体 F2:3群体 农艺性状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及风险评价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风险,为唑虫酰胺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用唑虫酰胺对小菜蛾进行抗性选育,并应用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和抗性发展速率。结果表明,连续筛选前13代(F0~F13),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24 9;停止筛选2代后,再连续筛选11代(F16~F26),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83 4;整个26代筛选期间,现实遗传力为0.167 2。当h2=0.167 2时,在致死率为50%~90%的选择压力下,预计小菜蛾对唑虫酰胺的抗性增长10倍需要15.0~6.8代,表明小菜蛾对唑虫酰胺产生抗性的风险较大。

关键词: 小菜蛾 唑虫酰胺 抗性现实遗传力 抗性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的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水热合成及表征

人工晶体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在140℃下合成水溶性Cd Te量子点。研究了不同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前驱体p H值、前驱体的配比、前驱体的浓度对Cd Te量子点光学性质的影响。采用TEM、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技术对所制得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前驱体n(Cd2+∶TGA∶HTe-)=1.0∶2.0∶0.1,C(Cd2+)=2.63×10-3mol/L,反应温度为140℃,p H值为12.0条件下,所制的Cd Te量子点的荧光漆发射波长在512~559 nm范围内连续可调,量子产率较高(44.9%),半峰宽较窄达(FWHM=50 nm、EM=547.0 nm)。与回流方法制备的水溶性Cd Te量子点相比,利用水热反应釜的合成方法简单,Cd Te量子点生长速度快,70 min就可生长到2.5 nm,粒径较均匀,荧光强度强,能够为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提供性能较好的荧光标记物。

关键词: CdTe 巯基乙酸 水热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板诱集法取样下稻田稻飞虱及其天敌种群的时间生态位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不同稻田生态系统调控功能差异的机理,连续2年通过黄板诱集取样法,研究了有机稻田和化防稻田中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与其主要天敌类群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黄板诱集法取样下有机稻田中稻飞虱与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重叠值平均值(0.5492)大于化防稻田(0.3777),有机稻田中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平均值(0.4967)大于化防稻田(0.4118);2011年黄板诱集法取样下有机稻田中稻飞虱与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重叠平均值(0.5919)大于化防稻田(0.4252),有机稻田中主要天敌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平均值(0.5022)大于化防稻田(0.4090)。这表明有机稻田生态系统相比较于化防稻田生态系统而言,在时间生态位层面是通过影响稻飞虱和天敌类群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及其天敌与稻飞虱的生态位重叠值,来增强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关键词: 有机稻田 化防稻田 黄板诱集法 稻飞虱 天敌 时间生态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红壤钾素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分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是承载土壤养分的重要结构单元,土壤钾素含量的变化反映在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本研究选用始于1990年(祁阳)和1986年(进贤)的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全钾在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分布的影响。【方法】祁阳和进贤试验点均选择不施肥(CK)化学氮、磷肥配施(NP)、NP基础上施用化学钾肥(NPK)及NPK基础上配施有机肥(NPKM)四个处理,采集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通过Stokes定律计算各粒级复合体沉降速率,采用虹吸管法分离出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采用1.0 mol/L中性醋酸铵浸提土壤交换性钾,1.0 mol/L沸硝酸浸提土壤非交换性钾,氢氧化钠710℃提取土壤全钾钾离子浓度采用火焰光度计测定。【结果】两试验点土壤96.4%~98.9%的交换性钾、87.9%~96.7%的非交换性钾和95.1%~96.7%的全钾存在0~50μm粒级复合体中,尤其<2μm粒级复合体是三种形态钾素的主要贮存库76.3%~92.3%的交换性钾、45.8%~73.7%的非交换性钾和49.4%~70.6%的全钾集中在该粒级。两试验点NP处理与CK相比,<2μm粒级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5.4~8.3 mg/kg.降低幅度为8.2%~16.3%。施钾肥主要改变<2 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进贤NPK与NP处理相比分别增加36.7和9.5 mg/kg,增加幅度分别为64.5%和15.7%;而NPKM处理则较NP处理分别增加147.4和91.2 mg/kg增幅分别为258.9%和151.1%。祁阳NPK与NP处理相比,<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分别增加52.9和20.3 mg/kg增加幅度分别为104.9%和47.6%;NPKM与NP处理相比分别增加219.5和41.3 mg/kg增幅分别为435.9%和96.9%。长期施肥对两试验点各粒级复合体中全钾含量的影响不大。<2、2~10及10~50μm粒级复合体三种形态钾素含量较高,是供给植物生长的主要钾源,其中<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含量与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2μm粒级复合体是土壤钾素的主要贮存库。在长期不施钾肥条件下土壤<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施钾有利于该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积累。旱地红壤<2、2~10及10~50μm粒级复合体钾素含量高且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植物钾素主要供源。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有机无机复合体

不同基因型水稻镉积累动态差异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探讨镉(Cd)在籽粒Cd积累量差异较大的2个常规籼型水稻品种‘黄华占’(Cd低积累)和IR68144(Cd高积累)各器官中的分布差异和积累动态,分析了在大田栽培条件下2个品种全生育期和生殖生长期各组织器官的Cd积累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成熟期两品种植株的大部分Cd都集中于根系和茎部,IR68144各器官的Cd含量都高于‘黄华占’。在整个生育期中,‘黄华占’根和茎中的Cd含量都呈缓慢上升趋势,IR68144根系Cd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于灌浆后期快速上升,其茎部Cd含量则先下降后上升;两品种叶片Cd含量在抽穗前变化趋势表现一直,而在抽穗后却截然相反。抽穗后,‘黄华占’剑叶和穗轴Cd含量先持续上升,后于黄熟期有所下降,而IR68144的剑叶和穗轴都呈持续上升趋势,两品种的颖壳和糙米的Cd含量也都整体上升,且同品种的两器官表现趋于一致。籽粒发育过程中,两品种糙米Cd积累量都不断地提高,但它们超过一半的Cd由抽穗后的第21~28天积累完成。

关键词: 水稻 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鄱阳湖溶解态重金属空间分布格局及风险评估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ICP-MS定量研究了鄱阳湖溶解态重金属As、Cd、Cr、Cu、Pb和Zn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溶解态As、Cd、Cr、Cu、Pb和Zn的水平均符合国家Ⅰ、Ⅱ类饮用水质标准;鄱阳湖溶解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格局为As和Cr在整体上呈现北部大于南部,Cu为北部和南部高,中部低,Pb和Zn均呈现南部大于北部,而Cd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鄱阳湖As、Cd、Cu、Pb和Zn的风险水平小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ation Protection;ICRP)的推荐值(5×10~(-5)a~(-1)),但是Cr的风险水平(4.74×10~(-5)a~(-1))接近了ICRP推荐值,且由As、Cd、Cr、Cu、Pb和Zn引起的健康总风险达到了5.88×10~(-5)a~(-1),超过了ICRP推荐值。鄱阳湖由Cr和As引起的健康风险之和占总风险比例达到99.72%,是主要的健康污染物,需引起风险决策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鄱阳湖 溶解态重金属 空间分布格局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包膜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双季超级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双季超级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包膜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组合对其产量和氮肥利用等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氮(早稻180 kg·hm-2,晚稻225 kg·hm-2)模式下,与全施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全施包膜缓释尿素的处理双季超级稻的穗数降低,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显著提高,最终提高产量,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节氮模式(早稻144 kg·hm-2,晚稻180 kg·hm-2)下,不同比例包膜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组合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全氮模式;3种配比组合中以包膜缓释尿素∶普通尿素=3∶7组合的产量最高,氮肥吸收利用程度最高,应用效果最好。

关键词: 双季超级稻 包膜缓释尿素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茄子新品种‘赣茄1号’

园艺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茄子新品种‘赣茄1号’是以‘杭州红茄’多代自交系选育的HQ2003-05-1为母本,以‘石碣长茄’多代自交系选育的SJ2004-06-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始花节位在第11~12节。果实长棒形,长26.0~32.0 cm,粗4.0~5.0 cm,单果质量200~250 g。果实紫红色,果面平滑,着色均匀,有光泽。果肉白色,肉质紧密度好,品质优,商品性佳。早熟,抗病性强,产量高。适合长江流域栽培。

关键词: 茄子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与蔊菜属间杂种后代的苗期耐湿性综合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生产上应用的耐湿性存在差异的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对照,采用盆栽模拟湿害胁迫的方法,对15份源自甘蓝型油菜与蔊菜属间杂交获得的遗传稳定的创新种质进行苗期耐湿性鉴定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湿害抑制根系生长,导致植株变矮,叶片发黄,生物量降低,湿害对根系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植株总生物量积累和地上部分的生长。(2)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将全展叶数、绿叶率、苗高、根长、地上部分鲜重、根鲜重、植株总鲜重、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和植株总干重等10个性状指标值转化成单一的综合评价值(D值),客观、科学、准确地对参试的18份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湿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参考。(3)15份创新种质除绿叶率外的9个测定指标的耐湿性系数均高于对照品种,耐湿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5份创新种质的D值均高于渝黄2号,13份创新种质的D值高于综合抗耐性俱佳的中油821,3份创新种质的D值高于高耐湿品种中双9号,聚类得到的高耐湿类群的7份材料中创新种质占6份(85.71%)。可见,创新种质的耐湿性平均要优于对照品种,说明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创新种质对甘蓝型油菜的耐湿性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良和提高。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蔊菜 属间杂种后代 耐湿性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