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Bt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取食、产卵行为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转cry1Ab/Ac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潜在影响。【方法】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研究"赣绿1号"对褐飞虱的抗性;利用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研究"赣绿1号"对褐飞虱取食、产卵行为的影响;用"赣绿1号"连续饲养褐飞虱5代,研究对褐飞虱生长发育(若虫发育历期、成虫体重)和繁殖(孵化子代若虫数量)的影响。【结果】"赣绿1号"与非转基因亲本对褐飞虱均表现为中抗;褐飞虱于"赣绿1号"上取食、产卵选择与非转基因亲本均无显著差异;除取食"赣绿1号"第2代褐飞虱第3龄龄期显著短于取食非转基因亲本水稻的褐飞虱外,第2代和第5代若虫各龄龄期均无显著差异,褐飞虱雌雄成虫体重和孵化若虫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对照水稻相比,转Bt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的苗期抗性、取食、产卵行为及生长发育等无明显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转Bt基因水稻 褐飞虱 取食行为 产卵行为 生长发育


东乡野生稻BILs群体耐低氮性表型性状指标筛选及其综合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东乡野生稻及其后代群体的耐低氮性,研究低氮和正常氮2种处理下"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协青早B"BC1F12回交重组自交系株高、抽穗期、穗长、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着粒密度、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10个表型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对BILs群体的耐低氮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株系116、143和157的耐低氮性强,可作为东乡野生稻耐低氮性遗传研究和水稻耐低氮性育种的中间材料.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耐低氮性最优回归方程,筛选到株高、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5个性状相对值可作为水稻全生育期耐低氮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因此,在水稻耐低氮性遗传改良中,应注重对这5个性状,尤其是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相对值的选择.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耐低氮性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指标筛选


基于一阶微分变换方法的南方丘陵稻田土壤电阻率高光谱特性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土壤电导率和光谱测定,分析了南方丘陵稻田土壤电阻率特征、原始光谱数据及重采样光谱数据特征。在光谱重采样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光谱包络线去除变换、光谱反射率倒数(1/R)、对数[ln(1/R)]、平方根(R0.5)、一阶微分等单一或复合变换模型。通过横向、纵向综合比较分析不同模型的反射率与电阻率相关性分析的曲线差异,着重探讨了基于一阶微分的数据变换模型间土壤电阻率与光谱反射率间相关性强弱,结果表明:(1)基于一阶微分变换的模型可以对重叠混合光谱进行分解以便识别,扩大样品之间的光谱特征差异,发掘敏感波段的光谱吸收、反射特征;(2)综合反射率的平方根的一阶微分变换、反射率的倒数的对数及反射率对数的一阶微分等模型得出,在波段为382 nm处,土壤电阻率与光谱反射率间相关系数最高达0.788,在波段为555~560 nm,多个微分变换模型相关性系数在0.7以上,可为后续反演因子的确定及土壤电阻率高光谱估测回归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一阶微分变换 南方丘陵稻田土壤 土壤电阻率 高光谱特性


亚硝化衍生检测除草剂产品中草甘膦方法比较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2种检测草甘膦含量的方法,选出准确、重现性好的方法。[方法]用亚硝化法处理样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其草甘膦真实含量。[结果]前者方法绘制的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 6,检测3个样品所得RSD分别为4.31%、7.03%和9.07%。后者方法绘制的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 3,检测3个样品所得RSD分别为0.94%、1.86%和1.76%。[结论]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检测产品中草甘膦含量,可推广应用于果蔬等食品中草甘膦微量残留的检测分析。
关键词: 草甘膦 亚硝化衍生 紫外分光光度法 柱前衍生-HPLC法


砒砂岩改良风沙土对铵态氮吸附特性影响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砒砂岩的广泛分布和煤炭资料的开发利用,晋陕蒙接壤区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恢复区域生态,尝试利用区域内的砒砂岩来改良风沙土,以实现砒砂岩的资源化利用和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本研究设计了风沙土中砒砂岩不同添加比例(0、10%、25%、50%、75%、90%、100%)的改良模式。研究了25℃下不同改良模式对NH+4-N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的影响,评价了不同模型对改良土壤的适应性,以期为建立合理的氮肥施用指标和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砒砂岩对NH+4-N的吸附量大于风沙土;随着砒砂岩添加比例的增加,改良土壤对NH+4-N的吸附量呈线性增加关系。砒砂岩的添加可以显著增加风沙土对NH+4-N的吸附,增加土壤供氮的持续性,提高肥料的有效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拟合改良土壤对NH+4-N的吸附动力学曲线。NH+4-N的等温吸附曲线以Freundlich模型拟合效果更优。各处理对NH+4-N的吸附均为自发过程,且为有利吸附,吸附速率由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
关键词: 铵态氮 改良土壤 砒砂岩 风沙土 吸附动力学 等温吸附


江西地方品种鸡禽白血病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西省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状况,利用针对禽白血病病毒(ALV)J亚群抗体和群特异性P27抗原的商品化ELISA检测试剂盒,对江西省12个种鸡企业的6个地方品种鸡进行禽白血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江西几个地方品种鸡ALV的感染相当严重,迫切需要净化。但不同品种鸡的P27抗原的检出率与ALV-J抗体的检出率有一定差异。P27抗原阳性率最高的为JXDF4品种鸡(36.67%),其次为JXDF5、JXDF1、JXDF3、JXDF6、JXDF2品种鸡。与P27抗原检出情况类似,JXDF4、JXDF5的ALV-J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5%、30%,而其他4个地方品种的鸡群ALV-J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10%)。调查还显示,同一品种鸡在不同种鸡场之间的ALV-J感染率差异较大。试验结果为各种鸡场开展净化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同育苗方式对苦瓜育苗效果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通过研究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营养基质块育苗对苦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苦瓜育苗方式。调查不同方式育苗条件下苦瓜出苗速度、株高、茎粗、节间长、叶数、叶长、叶宽、地上部干鲜重、根干鲜重等生长指标,分析壮苗指数。3种育苗方式中,以营养钵育苗最好,幼苗的茎最粗,为3.02 mm;叶片最大,长、宽分别为5.77 mm和6.23 mm;根系最发达,鲜、干重分别为1.45 g和0.08 g;生长量最大,地上部鲜、干重分别为4.14 g和0.35 g;壮苗指数最高,为0.18。采用营养钵育苗,幼苗生长稳健,株高适中,茎粗,叶片宽大,根系发达,壮苗指数高,有利于培育壮苗。
关键词: 苦瓜育苗 营养钵育苗 穴盘育苗 营养基质块育苗 幼苗质量


豆蔻酸和棕榈酸诱导茄子根际拮抗菌与黄萎菌数量消长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气质联用仪(GC-MS)鉴定的嫁接茄与自根茄根系分泌物主要差异成分豆蔻酸和棕榈酸,利用它们的模拟物质研究了其对茄子根际土壤黄萎菌拮抗真菌与细菌数量和根际土壤黄萎菌数量的影响,明确了两模拟成分对茄子根际拮抗真菌和拮抗细菌的诱导作用及对黄萎菌数量抑制效果。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茄子根际拮抗真菌与细菌数总和与根际土壤黄萎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豆蔻酸和棕榈酸处理,茄子根际拮抗真菌和细菌数量均有所增加,在中高浓度下拮抗真菌和细菌数量增加显著。两物质处理下拮抗真菌与细菌数量在开花期和结果期增加显著。两物质对茄子根际黄萎菌数量的影响,整体来说,随两模拟组分浓度的增加土壤黄萎菌数量有所减少,各时期表现有所差异,在开花期两物质处理显著减少了黄萎菌数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豆蔻酸和棕榈酸处理下茄子根际拮抗真菌与细菌总量与根际黄萎菌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嫁接通过改变茄子根系分泌物成分与对茄子根际土壤黄萎菌拮抗菌的诱导有一定关系。


3个江西地方鸡品种的禽白血病病毒病原学调查
《中国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江西3个地方鸡品种(崇仁麻鸡、余干乌骨鸡、东乡绿壳蛋鸡)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LV)病原学调查。将所采集的血浆接种DF-1细胞,经ALV p27抗原ELISA检测,结果显示这3个江西地方鸡品种均有外源性ALV感染,经鉴定得到4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基于gp85序列分析表明这4个分离株与ALV-J英国原型株HPRS-103 gp85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平均为94.6%),而与A、B、C、E亚群ALVgp85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仅在50.6%~54.5%之间。这是江西地方鸡品种分离和鉴定ALV-J的初次报道,对于我国江西省地方鸡品种的禽白血病净化具有参考价值。


秸秆、木质素及其生物炭对潮土CO2释放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CSCD
摘要:研究添加秸秆、木质素及其生物炭后潮土CO2释放特征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为合理利用有机物料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等碳量(1%秸秆/土壤质量比)施入4种物料(秸秆、木质素及其裂解的两种生物炭),分析不同处理土壤CO2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和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及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的变化与相关性。结果发现,土壤中添加不同物料对土壤CO2释放和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秸秆和木质素能提高土壤CO2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及有机碳矿化强度,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但两种生物炭处理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培养前期(30d),不同物料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