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激素复配剂对早稻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在早稻始穗期及齐穗后一周内叶面喷施4种外源激素复配剂,研究了它们对早稻产量、强弱势粒中蔗糖、淀粉积累的影响,并用Richards方程对不同粒位的灌浆过程进行统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4种复配剂均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促进了蔗糖转化、淀粉积累,提高了结实率、充实度和产量。与对照相比,喷施外源激素使强、弱势粒的生长终值量分别提高1.77%~2.52%和8.03%~22.49%;强、弱势粒的起始生长势分别提高0.29%~6.56%和3.74%~26.06%;强、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5.86%~16.12%和4.63%~27.38%;强、弱势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分别提高2.78%~17.64%和6.08%~18.12%。外源激素对弱势粒的灌浆特性影响较强势粒大。4种复配剂对早稻的增产效果为GA3+6-BA+BR>GA3+BR>6-BA+BR>GA3+6-BA,其中,GA3+6-BA+BR增产高达9.14%。
水稻第2染色体上抗旱相关性状QTL的精细定位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因水资源危机水稻抗旱性的遗传与育种研究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鉴定与水稻抗旱性直接相关的性状和产量的QTL,可为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旱水稻品种提供标记信息。以从供体IRAT109导入到珍汕97B背景的269个高代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出覆盖第2染色体目标区段的87个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在抗旱鉴定大棚中采用控制式供水,精细定位了水处理(对照)与干旱胁迫条件下影响水稻水分生理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共检测到20个影响叶水势(LWP)、冠层温度(CT)、茎基粗(BCT)的相关QTL和百粒重(HGW)、每穗颖花数(SN)、着粒密度(SPD)等产量相关QTL。根据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情况将其分为3类,第1类7个QTL,在2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第2类4个,只在对照条件下检测到;第3类2个,分别控制叶水势和茎基粗,受干旱胁迫诱导,只在胁迫条件下被检测到,其中,叶水势定位在RIO02037-RIO02038约8.2kb的区段上,其加性效应和贡献率分别为1.0361和13.03%,增效等位基因来自IRAT109;茎基粗定位在RIO02017-RIO02022约37.7kb的区段内,加性效应和贡献率分别为0.2682和49.20%,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珍汕97B。在水、旱2种条件下均检测到的相对稳定的7个QTL及干旱胁迫条件下的2个QTL可能对抗旱性有直接贡献。


一组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育种的成功基于试验材料中具有可利用的遗传变异,了解种质资源的群体机构及遗传变异范围是作物遗传改良的先决条件。本试验通过利用每3 Mb bin均匀分布于水稻染色体的156个SSR标记子,分析了一组(184个)用于干旱适应性研究的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性及群体结构。结果显示,水稻中确实存在着可供利用的遗传多样性,但也存在着普遍的遗传相似性,如国际水稻所的IR品种及菲律宾国家水稻所的PR及BP水稻品种。通过利用Structure中的混合模型对该184个水稻品种在K=3和K=7时的分析表明,群体结构普遍存在于相同类型或亚种的水稻品种中,籼稻及粳稻品种具有相对明显的群体结构,同一亲本的衍生后代具有显著的遗传相似性和群体结构,不同的群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混合。对该组干旱适应性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性及群体结构的研究为今后的抗旱性基因的联合作图,也为合理选择亲本进行水稻抗旱性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信息。


“十一五”国审水稻新品种特征特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水稻新品种的主要特性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制订水稻品种改良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归纳统计的方法,对"十一五"期间国家审定的288份水稻新品种进行特征性状统计分析、不育系的配组分析及品质、抗性分析。结果显示,6个生态类型的水稻品种间形态差异比较大,其产量相关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也有较大差别;长江中下游单季稻生育期长和较大穗形是其高产的重要因素,在其现有穗型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效穗数可进一步提高产量;长江中下游早稻和北方粳稻的有效穗数最多,进一步增产应在稳定其较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单穗粒数。北方粳稻和南方双季晚籼稻品质较好,而双季早稻的垩白粒率较高,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国审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好,而对稻飞虱抗性普遍较差,因此,在今后水稻新品种培育中,在稳定提高稻瘟病抗性育种的同时,应重点加强稻飞虱的抗性育种。优秀不育系在杂交稻选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Ⅱ-32A、‘协青早A’等一批老不育系仍然大量应用外,‘天丰A’、‘五丰A’、‘川香A’等一批新的强优势的不育系脱颖而出。两系杂交稻由于‘株1S’、‘准S’等一批实用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选育与应用,对推动中国"十一五"水稻育种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株型的水稻冠层光合生产模拟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于冠层光分布的光合作用模型,以紧凑型和松散型2个不同株型水稻冠层为对象,通过设计不同的模型输入参数组合,定量分析了不同株型水稻冠层直接辐射消光系数的日变化特征、正午时刻直接辐射在冠层内的垂直分布特征、冠层内光合作用速率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辐射强度下冠层光合作用速率随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日变化等。结果表明,紧凑型的增产潜力依赖于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效能、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强度等。研究结果为水稻高产栽培及理想株型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 水稻 株型 消光系数 直接辐射 光合作用速率 分布特征


UPLC-MS/MS测定水稻内源茉莉酸含量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幼苗为材料,研究内源茉莉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定量分析。用甲醇浸没植物组织样品提取JA,提取液经过固相萃取小柱(SPE-NH2)去除杂质,二氢茉莉酸(H2JA)作为内标物,通过UPLC-MS/MS仪进行定量分析。设置5,20,100 ng/g 3个加标水平,测定加标回收率及其变异系数。JA和H2JA均采用ES-电离模式和MRM扫描模式,采集特征离子分别为母离子209 m/z、子离子58.7 m/z和母离子211 m/z、子离子58.7 m/z。结果表明利用UPLC-MS/MS检测的JA在2~1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使用氨基柱进行处理前后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83%和1.92%,3个加标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79.16%~93.46%。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 茉莉酸 定量 水稻


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籼稻品种间的食味品质差异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1 CSCD
摘要:为研究适中直链淀粉含量品种间的食味品质差异,对24份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农业部一级优质食用稻米标准的籼稻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宽比、胶稠度、碱消值、崩解值与食味品质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水平,粒宽、垩白率、消减值、回复值、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水平。食味品质较好的品种粒宽、垩白率、垩白度、回复值和消减值应较小,蛋白质含量较低,长宽比、胶稠度、崩解值较大。通径分析表明,长宽比、胶稠度、碱消值对食味品质具有较大的直接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完善稻米品质评价指标及稻米食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水稻种质资源指纹与多样性分析的分子标记体系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应用2个抗性基因同源序列(RGA)标记:C-末端富亮氨酸重复序列(CLRR)与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亮氨酸重复序列(RLRR),及2个Seoulin研究所生命科学通用引物标记(SRILS):SRILS6与SRILS8,通过这4个分子标记所产生的指纹图谱,菲律宾国家水稻所水稻种质资源库中265个地方品种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得到了确立。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引物CLRR分辨能力最高,共扩增出了48条多态带,平均每个品种28.6条,因而是快速DNA指纹图谱分析最有效的标记。从群体整体水平上来看,RGA与SRILS两套引物对265份材料的平均多态带率分别为60.6%与60.5%,表明两种标记体系具有相似的多态性检测能力。根据4个引物的DNA指纹谱带数据,进行单个及合并聚类分析,计算出7个极为相似的聚类系统树图:将样品主要聚成两个大类群,类群Ⅰ与Ⅱ。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RGA与SRILS标记体系各自均能完全鉴别出所有265个品种,而且揭示了一个相对高的群体遗传多样性。7个聚类系统树图的聚类分布以及类群的组成均极为相似,有88%~97%的相似度,这说明采用的RGA及SRILS引物扩增的基因组区域可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以致表现出高度一致的遗传系谱。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DNA指纹图谱 RGA SRILS 聚类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