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植株性状(模糊匹配)
39条记录
对92个茶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农艺性状的评价

微生物学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筛选优良的茶树菇新品种,采用菌株拮抗试验方法观察了92株茶树菇菌株间拮抗反应及其类型,ISSR-PC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PCR)分子标记方法对92株茶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拮抗试验将92株茶树菇菌株分为27组;筛选出的2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317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平均比率为82.6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2时,ISSR分子标记分析可将92株茶树菇划分为6大类群,拮抗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比农艺性状分析,初步筛选出滇农5、滇农14、茶5-800、白茶、闽农5及滇农8作为工厂化生产茶树菇菌种。结果表明茶树菇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结合栽培出菇试验可为茶树菇品种选育和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 拮抗反应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 遗传多样性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赣芝14号在宜春的种植表现及其秋季高产栽培技术

农技服务 2024

摘要:赣芝14号为宜春市科学院通过引进各地黑芝麻品种在宜春当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的高产优质黑芝麻品种.2021年与2023年在宜春市袁州区进行的秋茬示范种植试验表明,该品种生长整齐度好,抗倒性强,不裂蒴,株高中等,结蒴密,每蒴粒数较多,千粒重中等;适宜密植,产量高,普遍可达100 kg/667m2左右,高产田块可达120 kg/667m2以上.为保证该品种秋茬种植实现高产,需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时播种、及时间苗和定苗、适度中耕和追肥等.

关键词: 黑芝麻 赣芝14号 秋季种植 农艺性状 产量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0个灵芝属菌株菌丝特征、子实体产量与农艺性状评价

中国食用菌 2023

摘要:以40个灵芝属菌株(包括 9 个江西野生菌株和 31 个国内栽培菌株)为试验材料,对其菌丝特征、子实体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菌丝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菌株G23、G06、G17、G15 的菌丝平均生长速率较快,长势较好.不同菌株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以及菌盖大小、形状、菌柄长度、直径等农艺性状差异较大.野生菌株G01、G06 和G09 具有较大的驯化潜力,可进一步开发利用,栽培菌株G33、G32、G11、G12、G30综合表现优异,适宜在江西省示范推广.

关键词: 灵芝属 菌丝特征 子实体产量 生物学效率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年间作和施氮对甜玉米和大豆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甜玉米(Zea mays L. var. Rugosa Bonaf.)和大豆[Glycine max(L.)Merr.]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于2017—2021年连续5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N0,0 kg·hm-2;N1,150 kg·hm-2;N2,300 kg·hm-2)和3种种植模式(MC,甜玉米单作;MS,大豆单作;CS,甜玉米间作大豆),分别在甜玉米和大豆的成熟期测定产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5年施氮(N1和N2)都显著增加了甜玉米鲜穗产量,但N1和N2处理间5年都无显著差异。相同施氮下间作较单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5年都无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不施氮的间作模式下甜玉米鲜穗产量在2020和2021年较2017年显著降低。甜玉米间作大豆模式中,甜玉米施氮(N1和N2)对大豆鲜荚产量5年都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增加了甜玉米株高、茎粗和穗位高。相对N2,N1仅在2017和2020年分别显著降低了单作甜玉米的茎粗和间作甜玉米的穗位高。5年数据相关性分析表明,间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与株高相关性更强,单作模式下的甜玉米鲜穗产量与茎粗相关性更强。大豆鲜荚产量主要与单株总荚数、多荚数和单荚数呈显著正相关。综合来看,施氮能显著改善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中的甜玉米鲜穗产量和农艺性状。过量施氮(300 kg·hm-2)未显著增加甜玉米鲜穗和大豆鲜荚产量。从节约成本和保护农田环境考虑,施氮量为150 kg·hm-2的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有利于甜玉米和大豆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甜玉米间作大豆种植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甜玉米 间作 产量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8个茶树菇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及农艺性状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摘要:为获得不同来源茶树菇的亲缘关系并筛选适合工厂化生产综合农艺性状较优菌株,以18株(4株野生菌株、7株栽培菌株、5株经钴60辐照诱变菌株和2株搭载神州十号的航天飞船诱变菌株)茶树菇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子标记ISSR、拮抗和同工酶技术进行菌株分型和亲缘关系分析;通过分析菌盖厚度和直径、菌柄长度和直径、生育期、产量,对18株茶树菇菌株的农艺性状进行比较。拮抗试验将18株茶树菇分为7组;筛选出的20条ISSR引物扩增出164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平均比例为81.1%;I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828时,可将18株茶树菇划分为6个类群;酯酶同工酶试验也将18株茶树菇划分为6个类群。农艺性状分析发现,茶5、AS-1、茶3、白茶、茶园1号和杨树洞1号综合性状较好。ISSR分子标记试验、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综合比较初步筛选出较优菌株为茶园1号、杨树洞1号、AS-1、茶3、白茶和茶5,可作为工厂化生产茶树菇菌种。

关键词: 茶树菇 拮抗反应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 酯酶同工酶 亲缘关系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大球盖菇菌株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综合评价

食用菌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3个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菌株的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Q-1、DQ-4和DQ-5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株DQ-1和DQ-6出菇较早,单菇质量较大,平均单菇质量分别为(51.12±33.92)g和(51.23±34.44)g;菌丝生长速度与出菇时间不存在相关性,而单菇质量与子实体长度、菌柄长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Q-2、DQ-6和DQ-10总蛋白含量较高,菌株DQ-3、DQ-11和DQ-13总糖和多糖含量较高;菌株DQ-6粗脂肪含量最低,菌株DQ-1中粗纤维含量最高.各菌株子实体氨基酸含量为42.81~86.90 mg·g-1,其中菌株DQ-3、DQ-6和DQ-8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对大球盖菇必需氨基酸进行评分结果表明,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苏氨酸含量最高.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菌株DQ-6出菇最早、单菇质量较大、总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较高,可进一步开展中试和示范栽培,而菌株DQ-3、DQ-8、DQ-10和DQ-13可作为选育高营养成分菌株的育种材料.

关键词: 大球盖菇 农艺性状 营养成分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鲜食夏大豆 区域试验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演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3份芦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从国内外收集43份芦笋种质,利用多重分析,研究了芦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5个农艺及品质性状变异系数为8.03%~53.90%,Simpson多样性指数Ds为0.279 1~0.850 2,该批芦笋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重分析显示芦笋总产量与优质笋产量、商品笋产量极显著极强正相关,与株高极显著极强正相关,与茎粗、生育指数、第二主茎株高、第一分枝高度和优质笋率极显著中等正相关;上述性状的改良有利于快速提升芦笋品质。主成分分析显示,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9.121%,主成分综合评价将43份种质分为4个群集,聚类分析将其也分为4个群集,第Ⅰ群集综合性状一般种质;第Ⅱ群集低产、株型矮小、晚出笋种质;第Ⅲ群集高产、株型高大、早出笋种质;第Ⅳ群集高产、株型高大、出笋特早种质。2种评价方法比较发现,获得的优良种质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芦笋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甘薯品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与综合评价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品种甘薯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关系,发掘甘薯品种资源生产潜能,筛选适宜江西种植的甘薯品种,为甘薯育种农艺性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选取2020年种植于南昌市南昌县28个地方甘薯品种资源,对其9个主要农艺性状作变异性、相关性、聚类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甘薯9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4.7%~65.0%,其中单株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65.0%。各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关联,单株产量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基部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节间长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28个品种在欧式距离7.5处划分为4类,其中第Ⅱ类群包含8份种质,具有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单株结薯数多、产量潜力较大的特点;第Ⅳ类群仅有社岗红薯,该品种茎粗、基部分枝数多、产量高。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度排序为单株结薯数>基部分枝数>茎直径>大薯率>主蔓长>干物率>中薯率>节间长。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社岗红薯、铁石口菜薯和辛岭红心薯在加权关联度排序中居前3,综合表现优良,为适宜江西甘薯生产的优良品种。

关键词: 甘薯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行比配置对鲜食玉米-绿豆套种甘薯体系产量效益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为实现红壤旱地鲜食玉米—绿豆套种甘薯立体种植体系产量和效益的最大化,筛选出较鲜食玉米—绿豆轮作(CK1)和甘薯单作(CK2)增产程度最高的行比结构,设计了1∶1、3∶2、2∶1的行比套种甘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套种提高了系统产量、土地当量比、产出和纯收益,经济效益较CK1增加6.12%~72.46%,较CK2增加132.91%~279.07%,增收显著;随着行比值的增加,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绿豆和甘薯产量逐渐下降,导致系统产量、土地当量、产出和产投比均下降。综合来看,在鲜食玉米—绿豆套种甘薯模式中保持玉米和绿豆的行株距,按照1∶1的行比套种甘薯能获得最高的系统产量、土地当量比、经济效益和产投比,适宜在红壤旱地区域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行比配置 间作套种 鲜食玉米 绿豆 甘薯 红壤旱地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