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西食用豆种质资源调查分析与优异资源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307份江西地方食用豆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江西食用豆种质资分布在11个地级市的89个县(市、区),其中上饶市、宜春市、赣州市、九江市、吉安市和抚州市资源数量较多;江西食用豆资源分布数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江西食用豆种质资源涵盖7个属12个种,豇豆资源生态适应性强、分布区间广、数量最多;除豇豆外,江西低海拔地区绿豆、藊豆、小豆资源较为丰富,中高海拔地区普通菜豆、利马豆资源较为丰富。各地市食用豆多样性指数较高的集中在海拔0~500 m;上饶市、宜春市、九江市、吉安市和萍乡市的豇豆、绿豆、饭豆和豌豆资源较为丰富,鹰潭市、新余市、景德镇市和南昌市的豇豆、绿豆资源较为丰富,赣州市的豇豆、藊豆、黎豆资源较为丰富,抚州市的豇豆、饭豆、普通菜豆资源较为丰富。着重对数量最多的449份豇豆资源进行了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分析,8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依次为粒色>嫩荚色>花色>叶片形状>荚形>成熟荚色>粒形>生长习性;数量性状中荚长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具有较大的改良潜力。根据农艺性状、品质、抗性和产量等综合表现,筛选出不同作物种类的优异种质资源30份。这些食用豆优异种质资源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对于加速江西食用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茶薪菇'赣茶AS-5'担孢子单核体菌株的交配型鉴定及菌丝生长速度
《微生物学通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茶薪菇(Cyclocybe chaxingu)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加强优良菌种培育是推动茶薪菇产业发展的前提。杂交育种是目前食用菌育种常用的手段,单核体的获取及其交配型鉴定是杂交育种的基础性工作。【目的】开展茶薪菇单核体菌株的交配型鉴定,研究交配型对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为茶薪菇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茶薪菇‘赣茶AS-5’为研究对象,利用前期原生质体单核化获得的原生质体单核体菌株,进行互配确定标准测交菌株;收集‘赣茶AS-5’担孢子,将标准测交菌株与担孢子单核体配对及担孢子单核体互配后,进行担孢子单核体菌株交配型的分类;利用橡树木屑浸汁琼脂-榨橘汁(oak wood extract-squeezed orange juice, OWE-SOJ)琼脂培养基转换技术、核迁移及分子标记试验鉴定担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同时根据鉴定结果,随机选取不同交配型中可亲和的担孢子单核体进行杂交配对,考察其子实体形成情况。【结果】收集分离鉴定茶薪菇‘赣茶AS-5’的担孢子单核体共420株,交配型鉴定为T1、T2、T3和T4型的分别有69、126、148和77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6.43%、30.00%、35.24%和18.33%。OWE-SOJ技术、核迁移试验及分子鉴定交配型的结果一致,T1、T2、T3和T4的交配型分别为A1B1、A2B2、A2B1和A1B2,根据鉴定结果随机挑选的可亲和担孢子单核体杂交配对组合均可形成子实体。菌丝生长速度结果表明,A和B因子均显著影响担孢子单核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并且B因子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效应大于A因子。【结论】OWE-SOJ、核迁移及分子标记技术均可准确鉴定茶薪菇担孢子单核体菌株的交配型,并且交配型存在偏分离现象,茶薪菇的单核体菌丝生长速度与交配型之间存在关联。
关键词: 茶薪菇 交配型 OWE-SOJ技术 核迁移试验 分子鉴定 菌丝生长


中华鳖源按蚊伊丽莎白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对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某中华鳖养殖基地患病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组织中分离培养得到的一株按蚊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anophelis)疑似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特性研究.在无菌环境中解剖患病中华鳖得到肝脏、脾脏组织,匀浆后接种在LB培养基上,分离得到优势菌株EJX2021.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16SRNA基因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以鉴定菌株种类;进行人工回归感染、组织病理学观察、毒力因子分析和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其致病能力和药物敏感性特征.从患病中华鳖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株EJX2021,结合其表型特征、16SRNA基因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其为按蚊伊丽莎白菌.在人工回归感染后,该菌株对中华鳖15d的LD50为1.62×108 CFU/mL,95%置信区间为(0.78-3.37)×108 CFU/mL;组织病理学观察肠道、肺脏、脾脏、肝脏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病变.毒力因子分析显示该菌株包含246个潜在毒力基因.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该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卡那霉素、哌拉西林、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中度敏感,对新霉素等15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研究证明了按蚊伊丽莎白菌是能够导致中华鳖病害的一种病原菌,为该细菌导致中华鳖病害的检测、鉴别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双碳”目标下江西粮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条件、困境及对策分析
《杂交水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碳"战略不断推进,粮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是落实农业"双碳"目标的有力途径.当前,江西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粮食总产和面积恢复性增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逐步增长等,为江西粮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仍面临气候、资源、环境、市场、科技创新、生产经营主体等诸多生产要素制约,建议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强化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化肥农药农膜减量行动,激发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力,强化科技支撑,完善配套支持,以推动江西粮食产业朝着绿色生态全链条方向发展.


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病原鉴定与高效药剂筛选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筛选能有效抑制病原的杀菌剂,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控提供新的依据.[方法]以猕猴桃褐斑病为研究对象,调查江西省猕猴桃褐斑病发生情况.对褐斑病主要流行区的病叶进行病原分离,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9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猕猴桃褐斑病在赣西和赣北发生严重,11个调查点位中5个点位发病等级中值在5级及以上;猕猴桃褐斑病在赣东和赣南发生较轻,10个调查点位的发病等级中值均为0.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室内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对猕猴桃褐斑病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7.36,6.97,5.30和2.50 μg·mL-1.[结论]猕猴桃褐斑病在赣北和赣西发生严重,病原鉴定为多主棒孢;丙硫菌唑、环丙唑醇、克菌丹和腈菌唑可作为猕猴桃褐斑病防治的潜在高效药剂.
关键词: 猕猴桃 褐斑病 病情调查 病原菌鉴定 多主棒孢 药剂筛选


水稻立枯病菌的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准确鉴定水稻立枯病的致病菌,并确定其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分类地位,通过显微观察和基于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保守序列的分析,鉴定了分离到的水稻立枯病菌,明确了其序列与同属近缘菌的差异和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分类地位。将分离培养的水稻立枯病菌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立枯病菌F. graminearum与同属近缘种拟枝孢镰刀菌F. sporotrichioides的rDNA ITS保守区序列在92、129、150、390、394~397、399、401、403、405、408和418~419等位置存在差异。系统发育结果表明:水稻立枯病菌菌株JXNC-1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各菌株聚为独立一支,与拟枝孢镰刀菌F.sporotrichioides亲缘关系较近。6属真菌划分为2个大的组群,Group I(G I)又细化成2个亚群。
关键词: 水稻立枯病 禾谷镰刀菌 rDNA ITS序列 鉴定 序列比对 系统发育分析


芦笋抗茎枯病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建立芦笋抗茎枯病快速鉴定方法,为芦笋抗病育种及抗病品种的筛选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分别采用毒素浸种法、毒素浸根法、分生孢子悬浮液浸种法、分生孢子悬浮液灌根法和田间自然诱发法测定7个芦笋品种对芦笋茎枯病的抗病性。【结果】芦笋茎枯病菌毒素浸种24 h对格兰德、佳芦1号、早佳1号、丰岛1号、华淼、TC和UC157F2的种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3.62%、4.29%、13.98%、4.26%、2.19%、4.95%和15.00%,可将7个供试品种划分为感病和中抗2个类型,UC157F2和早佳1号为感病品种,其他品种表现为中抗。毒素原液浸根处理对格兰德、佳芦1号、早佳1号、丰岛1号、华淼、TC和UC157F2的根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0.94%、73.72%、82.29%、71.77%、65.86%、69.39%和82.35%,可将供试的7个芦笋品种划分为感病、中感和中抗3个类型,UC157F2、早佳1号和格兰德为感病品种,佳芦1号和丰岛1号为中感品种,TC和华淼为中抗品种。芦笋茎枯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浸种对供试芦笋种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强,其中1.0×10~5个孢子·mL-1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浸种处理对格兰德、佳芦1号、早佳1号、丰岛1号、华淼、TC和UC157F2的种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43.88%、40.97%、41.67%、32.87%、29.59%、28.52%和61.23%,可将7个供试品种分为感病、中感和中抗3个类型,UC157F2为感病品种,格兰德、早佳1号和佳芦1号为中感品种,丰岛1号、华淼和TC为中抗品种。分生孢子悬浮液灌根后所有供试品种的发病率均在80%以上,不能有效区分供试品种的抗病性。田间自然诱发法可将7个供试品种划分为感病、中感和中抗3个类型,UC157F2为感病品种,早佳1号、格兰德和佳芦1号为中感品种,丰岛1号、华淼和TC为中抗品种。【结论】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浸种法对芦笋品种的抗茎枯病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诱发法鉴定结果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可以与田间自然诱发法相结合快速准确鉴定芦笋种质资源对茎枯病的抗性水平。


江西槟榔芋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西省九江市槟榔芋疫病的病原菌并有针对性地对该病害进行防治,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芋疫病症状的芋叶片和叶柄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基于ITS、Yptl和β-tubulin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根据病原菌菌落、卵孢子形态等特征初步鉴定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基于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结果一致,确定该病原菌为芋疫霉.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3.4%双炔酰菌胺SC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6 μg/mL;96.8%烯酰吗啉TC、0.3%丁子香酚SL、20%氟吗啉WP、500 g/L氟啶胺SC、97%霜脲氯TC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也较好,EC50介于0.094~1.272 μg/mL之 间,研究结果可为槟榔芋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