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危害茶树菇新害虫-Bradysia peraffinis Tuomikoski 1960(Diptera:Sciaridae)的生物学特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栽培茶树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危害茶树菇的蕈蚊。通过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对该蕈蚊进行制片和拍照,描述了其卵、幼虫、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另外,通过在培养箱中饲养该蕈蚊,观察、记录其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危害茶树菇的蕈蚊为Bradysia peraffinis Tuomikoski 1960,为江西省新纪录种,与Bradysia peraffinis COⅠ序列(登录号:JQ613799)的相似度达到99.85%。该蕈蚊以幼虫危害菌丝和子实体,研究发现,老熟幼虫爬至培养料口化蛹,羽化后飞出菌袋。其成虫活泼善飞,具有趋光性,生活史约20~29 d,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明显。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蕈蚊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Bradysia peraffinis 分子鉴定 形态特征 生物学 江西


江西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的收集与鉴定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对江西省各农业县(市)水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2017-2019年共收集到水稻地方品种资源321份,对其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进行了鉴定。从地域分布来看,江西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在11个地级市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九江、上饶、宜春、抚州、吉安和赣州等6个面积较大且山区丘陵地较多的地级市,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农户喜欢以水稻地方品种的稻米为原材料加工美食。江西省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存在籼稻与粳稻两个亚种,以籼稻为主,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以中、晚稻为主,粘稻和糯稻分别占38.0%和62.0%,种皮颜色种类丰富,有35份红米和紫黑米种质资源。江西水稻地方品种资源遗传变异丰富,多数表现为颖尖秆黄、无芒或短芒,穗型适宜、剑叶及茎秆角度适中、抗倒伏且落粒性适宜;鉴定出15份抽穗期与株高适宜的大穗、多颖花、高结实率、高千粒重的优良品种资源,还筛选鉴定出优异糯稻和有色稻米资源各12份。这些水稻优异地方品种资源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可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
关键词: 江西 水稻 地方品种资源 鉴定评价 筛选 优异种质


新“三品一标”背景下的南昌农业品牌发展研究
《农村农业农民 》 2022
摘要:农产品的品质直接决定着市场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而农业品牌又是产品质量安全和信誉的载体.农业生产新"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同时对农产品品质保障和农业品牌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着重分析了江西省南昌市农业品牌的发展现状和经验做法,剖析出农业品牌基础不够牢、优质品牌数量不很足、企业品牌意识不太强、品牌建设力度不够足等突出问题.综合考虑本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提出做大做强做优农业品牌的策略建议:突出产品品质特色,夯实品牌建设基础;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监管提质;分区打造品牌精品,建立"洪字号"品牌体系;开展补链延链强链,推进产业纵深发展;实施多维营销策略,提升品牌传播效能.


一株共青土壤产碱性蛋白酶的地衣芽孢杆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从共青地区禽类养殖场的土壤中筛选出了4株地衣芽孢杆菌,其中1株地衣芽孢杆菌产碱性蛋白酶的酶活高达805.53 U/mL.通过酪蛋白培养基初筛,取能够产生水解圈的菌株进行平板划线获得单一菌株,再对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等形态学鉴定及生化特征鉴定筛选,最后对获得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4株菌株与地衣芽孢杆菌的同源性在97%以上.结合其形态学鉴定结果和生化特征鉴定结果,确定筛选出来的4株菌株均为地衣芽孢杆菌;最后通过Folin-酚试剂法测定各菌株产碱性蛋白酶粗酶酶活,最终获得的菌株中:菌株2-1-1酶活为805.53 U/mL、菌株2-1-2酶活为688.87 U/mL、菌株2-1-3酶活为593.91 U/mL、菌株3-1-1酶活为729.40 U/mL.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碱性蛋白酶 筛选 生化鉴定 分子鉴定


一株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与基因组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化脓隐秘杆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与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病毒、巴氏杆菌等混合感染猪,引起各种非特异性化脓性感染,部分临床症状与副猪嗜血杆菌相似。本试验从江西某猪场一起因呼吸道症状急性死亡病猪的肺脏分离到一株具有β溶血特性、疑似化脓隐秘杆菌的细菌病原。[目的]鉴定该病原的菌属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为该菌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结合PCR鉴定等方法对菌属种类进行鉴定;通过动物实验、药敏试验,分析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借助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发掘该菌的基因组特征。[结果]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证实,该分离菌株是化脓隐秘杆菌,命名为JX18;药敏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不敏感,对其余所选药物均敏感;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对小鼠腹腔攻毒后,小鼠腹部出现明显脓肿病灶,最高剂量组的小鼠全部死亡;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携带plo、nanH、nanP、fimA、fimC、fimE等重要毒力基因,并且与其他化脓隐秘杆菌菌株毒力基因的相似性较高;根据同源基因数据库(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COG)预测,菌株JX18中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基因占比最高;通过毒力基因数据库(Virulence Factor Database,VFDB)、UniProtKB/Swiss-Prot 等数据库预测,JX18 菌株基因组中携带有多个组氨酸激酶、反应调节因子等与细菌双组分调控系统相关基因,以及多种与粘附、侵入及分泌系统相关的毒力基因。[结论]在江西省分离鉴定出一株猪源强致病性化脓隐秘杆菌,丰富了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病原信息,为进一步开展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相关研究与防控奠定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化脓隐秘杆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基因组特征 毒力基因


江西省丝瓜果实腐烂病病原及寄主范围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江西省丝瓜果实腐烂病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寄主范围,从江西省南昌市和赣州市丝瓜种植区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腐烂病病果并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种类进行鉴定,并接种7种作物幼苗以明确其寄主范围。结果表明,从丝瓜烂果病病样中共分离到2株菌株,分别命名为SG-1和SG-2,2株菌株形态特征一致,菌落呈圆形,气生菌丝发达,有膨大的孢子囊,孢子囊萌发有泡囊产生,有性生殖还可见雄器和藏卵器。在以ITS、Cox2、β-tubulin3个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SG-1、SG-2和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聚在同一个分支,结合上述结果,将此次采集的丝瓜果实腐烂病病原鉴定为瓜果腐霉。将该病原菌接种葫芦科的黄瓜,茄科的辣椒、茄子,十字花科的白菜、西兰花,锦葵科的秋葵等代表性作物幼苗,结果表明其还可以引起幼苗猝倒病。
关键词: 丝瓜果实腐烂病 病原鉴定 瓜果腐霉 寄主范围 Cox2基因 β-tubulin基因


江西地方花生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地方花生种质资源,扩充花生遗传育种亲本库,对"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集到的134份江西地方花生种质资源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运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鉴定评价,并筛选出特异种质。结果表明,单株生产力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9.13%,其次,总分枝数、主茎高、百果重和百仁重的变异系数也较高,生育期和出仁率的变异系数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生产力与总分枝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可适当增加总分枝数,以提高单株产量;主成分分析将9个主要农艺性状归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1.454%,可综合概括9个农艺性状的信息;聚类分析将134份资源划分为4大类,相同的植物学类型被划分到不同的类群,第Ⅰ类群为中果资源,单株生产力居中,第Ⅱ类群为大果资源,第Ⅲ类群为高产资源,第Ⅳ类群为小果资源,单株生产力较低;筛出9份单株生产力高、5份大果和3份小果花生种质。


一个东乡野生稻苗期耐旱主效QTL-qDR7的分离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乡野生稻作为迄今世界上分布最北的野生稻,具有耐旱、抗病虫、耐冷等优良抗逆特性,是宝贵的稻种资源。定位耐旱性相关QTL,对阐明其耐旱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东乡野生稻与9311构建的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开展东乡野生稻耐旱QTL定位研究。在7号染色体定位到一个耐旱主效QTL-qDR7,含有qDR7的株系在干旱条件下株高、最长根长、根表面积和根鲜重均比不含该QTL的株系要高,耐旱性明显强于不含有q DR7的株系。进一步分离鉴定过程中,把qDR7定位于7号染色体分子标记Indel8与Indel13间554.4 kb范围内。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把东乡野生稻耐旱性优良基因导入栽培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辣椒材料对疫病的抗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CSCD
摘要:为筛选抗性种质资源,进行抗性品种选育和推广种植,利用苗期游动孢子灌根法对206份江西省地方辣椒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并初步分析不同时期材料的发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的抗病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无论是病株率还是病情指数均有显著差异性,病株率在0~30.0%、30.1%~70.0%、70.1%~100%之间的材料分别为21、32、153份,占供试材料的10.19%、15.53%、74.27%;表现为高抗、抗病、中抗和感病的材料分别有15、17、23、151份,占供试材料的7.28%、8.25%、11.17%和73.30%;鉴定出的'赣椒18号''、赣椒35号'、C047、WY38、CM334和A204等15份高抗材料是很好的抗疫病资源.分析供试材料在2次调查结果中的发病情况可知,材料间的发病速度(侵入和扩展)存在显著差异性.


马铃薯种质资源对晚疫病的室内及田间抗性鉴定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马铃薯种质资源对晚疫病的抗感性,为在江西省选育推广和合理布局抗病马铃薯品种及对晚疫病进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接种法和田间自然病圃法对35份马铃薯种质材料进行晚疫病抗性鉴定,综合评价参试材料的抗感性。【结果】参试材料中,费乌瑞它、中薯3号、中薯10号、中薯13号、08HE042-2、N157、N108和D692等8份材料在两种试验方法中均表现为高感,而中薯17号、07HE147-4、07HE005-06、D516、07HE169-1和D504等6份材料表现为高抗或抗病。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08CA0687、中薯5号、中薯11号和D545等4份材料在两种方法中的鉴定结果存在差异外,其余材料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马铃薯离体叶片对晚疫病的抗病性可基本代表成株期的抗病性。07HE147-4、07HE005-06、D516、07HE169-1和D504等高抗或抗病材料可作为马铃薯抗病育种的亲本材料,华薯3号、中薯7号和中薯17号等高抗至中抗晚疫病可在江西省内推广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