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种精确鉴定和评估水稻芽期耐冷性的方法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水稻芽期耐冷性是影响水稻稻芽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是水稻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之一。针对原有的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及评估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了芽期耐冷性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并利用23个不同类型的早稻品种比较了两种不同鉴定及评估方法的精确性,试验结果显示: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由于加大了试验样本数量并完善了评价标准,因此大大提高了试验的精确度;此外,由于采用了连续性数值来标定耐冷性,新方法可以对不同的试验样本间进行耐冷性相互比较,避免了将大量的基因型泛归于同一组。在鉴定大量水稻种质资源的芽期耐冷性时,新的鉴定及评估方法将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及选择性。


辐射诱变育成的黑芝麻品种赣芝9号DNA变异的SRAP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赣芝9号是我国首个通过辐射诱变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黑芝麻品种。利用SRAP标记对赣芝9号及其对照种武宁黑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23对随机引物共扩增出DNA条带625条,多态性带36条,多态性比率5.76%;其中,赣芝9号新增带15条,占2.48%,缺失带21条,占对照的3.44%。辐射诱变选育的黑芝麻新品种赣芝9号与原始对照种武宁黑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子变异,辐射诱变是一种有效的黑芝麻育种途径,SRAP对芝麻辐射诱变的分子鉴定是可行的。


红壤溶磷菌的筛选及溶磷机制
《土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以磷酸铝为磷源的蒙金娜(PVK)液体培养基研究了从红壤土中筛选出的4种溶磷菌的溶磷效果,选出其中的优势菌株B1,并对其溶磷机理做出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4株溶磷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均有显著的溶磷效果,其中菌株B1在培养4 d后有效溶磷量最大,达到292.8 mg L-1。各处理培养液pH在培养期间均有显著下降,pH从7.0下降至3.2~4.7。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各菌株培养液中有机酸的种类与含量随培养时间变化而不同,其中菌株B1主要分泌草酸和苹果酸,培养1 d后有机酸总量可达到5 mmol L-1;通过添加有机酸对磷酸铝活化的试验表明,分泌有机酸溶磷仅是菌株B1溶磷机制之一,可能还存在其他溶磷机制。菌株B1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5~9,最适培养温度为30℃,100 ml三角瓶的最适装液量为30~40 ml。经鉴定,菌株B1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有99.9%的相似性。


江西省早稻主栽品种可控条件下芽期耐冷性鉴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芽期耐冷性是影响水稻稻芽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是水稻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之一。本试验对江西省23个早稻主栽品种进行了可控温度(5℃)下的芽期耐冷性鉴定,结果显示:大多数组合都具有相对较强的芽期耐冷性,优I402、荣优1506、淦鑫206及五丰优623等4个组合表现出极强的芽期耐冷性,而常稻品种芽期耐冷性则相对较弱,恢复系的耐冷性可能对组合的整体耐冷性起决定性作用。此外,本文还就试验中发现的问题针对芽期耐冷性的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今后开展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试验提供指导。


江西省早稻品种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自然条件和人工温室模拟极端高温胁迫下对江西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37份早稻品种进行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以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和结实率降低率为评价指标,对参试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组合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接近显著水平,说明杂交水稻组合间耐热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常规水稻品种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差异不显著,说明常规水稻品种间耐热性的差异较小。2013年高温胁迫下平均最高气温(41.3℃)比2012年高0.9℃的情况下,杂交水稻平均结实率比2012年降低8.9%,而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仅降低1.72%,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品种的耐热性强于杂交水稻组合。2013年自然条件下最高气温(36.8℃)比2012年高1.3℃,但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的平均结实率反而比2012年分别高5.6%和15.0%,这可能是由于2013年自然条件下相对湿度(81.4%)比2012年高(高14.4%)所致,说明气温高于适宜的生育温度时,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助于增强水稻品种的耐热性。五丰优623、陵两优611、株两优819、株两优312等4个杂交水稻组合和湘早籼7号、嘉育948、中早35、中早25等4个常规稻品种在高温胁迫下表现为较高的结实率且结实率降低率较低,认为可作为耐高温水稻品种在水稻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
两种方法鉴定辣椒疫病抗性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离体叶法和游动孢子灌根法对辣椒材料进行了疫病抗性鉴定,并对两种方法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的材料中感病材料所占比例最大,其中V34-1、V7-3、B6等材料高度感病,而T3-1、富根、V48-2、T10-1等有极强的抗疫病能力,几乎达到免疫级别。研究发现,越感病的材料其发病速度越快。不同的菌株存在致病力分化,不同菌株的致病辣椒品种不同,同一个辣椒材料对不同的菌株表现不同的抗病性。也讦某一致病率大的菌株对一辣椒材料不致病,而致病率小的菌株却对其表现为致病。对两种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系数为0.597 6,相关性程度较为显著,18份材料中有14份表现一致,为77.78%,表明两种方法所得试验结果吻合程度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