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595条记录
基于AFLP和SSR分子标记的两个优良彩叶桂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9

摘要:两种彩叶桂新品种"紫嫣公主"和"虔南桂妃"其叶片颜色渐变,观赏期较长,可在我国多地作园林观赏栽培。该文利用AFLP和SSR分子标记,以长叶木犀为对照品种,研究了"紫嫣公主"、"虔南桂妃"与其他桂花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共筛选出55对AFLP引物和17对SSR引物,分别获得了1 103个扩增片段和45个扩增片段,其中AFLP的多态性比率为92.29%,SSR的多态性比率为62.20%。在群体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变化范围为0.76~1.11,Shannon信息指数变化范围为0~0.11,揭示桂花品种的遗传基础较窄。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紫嫣公主"与其他桂花品种的相似性系数在0.61~0.80之间,"虔南桂妃"与其他桂花品种的相似性系数在0.57~0.67之间。UPGMA聚类结果表明,"紫嫣公主"可能属于银桂品种群;但"虔南桂妃"单独聚为一类,遗传变异较大。研究结果为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新的分子依据。

关键词: 桂花 AFLP分子标记 SSR分子标记 亲缘关系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九香粘在刚果(金)的种植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及分析

种子科技 2019

摘要:介绍了九香粘品种在刚果(金)上加丹加省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并结合实践种植特点作出几点综合分析。

关键词: 九香粘 刚果(金) 种植表现 高产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花蝽在不同植物上的种群密度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2010-2016年通过人工栽培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33科152种植物上小花蝽复合种群发生动态.多年调查结果表明:除黄柴胡外,其余151种植物上均有小花蝽发生,但小花蝽的种群密度在不同调查年度的植物种类上差异较大.小花蝽种群发生密度最高的植物是蓝蓟,其次是芥菜、硫华菊、荞麦、紫花苜蓿、红麻、陆地棉等有大量蚜虫及开花周期较长的植物.本研究明确了农田生境中小花蝽发生密度较高的候选功能植物,为下一步利用植物多样性促进农田小花蝽种群的保育及控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小花蝽 发生密度 功能植物 天敌保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种优势是一种普遍而广泛存在的生物学现象,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虽经历了百余年,但对其遗传机理的认识仍不甚深入。然而,在作物杂种优势的应用技术研究和杂交种的培育方面,成效斐然。本研究从杂种优势的经典遗传假说、水稻QTL单位点与杂种优势、QTL互作与杂种优势及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等方面,综述了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研究进展,提出在不同的杂交水稻组合中,显性作用、超显性作用和上位性互作效应均有体现,有利显性位点的积累可能是水稻亚种内杂种高产的基础,而少数超显性位点及基因间的互作可能在亚种间杂种优势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随着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机制的破解,采用在籼稻或粳稻遗传背景下,通过籼渗粳或粳渗籼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技术策略,已实现了杂交水稻高产育种的新跨跃。

关键词: 水稻 杂种优势 互作 差异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裸脚菇0612-9液体菌种优化及其对后续发酵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菌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裸脚菇0612-9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抗青绿霉活性,可作为微生物源防腐剂用于柑橘保藏,但是其发酵周期长,产出能耗大效率低.用摇瓶对裸脚菇0612-9的液体菌种培养基、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液体菌种接种种龄、接种量进行探索,最后用5L发酵罐进行放大发酵验证.取样计数测定菌丝球数量、过滤称重测定菌丝干重、HPLC监测活性物质Ⅱ的积累、牛津杯法评价抗青绿霉活性.经研究最佳碳源为玉米粉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液体菌种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30g/L、麦芽糖10g/L、蛋白胨15g/L、KH2PO4 2g/L、MgSO4·7H2O 1g/L;最佳培养条件:起始pH 5、接种3*Ф7mm菌块、装液量100mL/250mL三角瓶、温度28℃、转速160r/min;优化前菌丝球数46个/10mL,菌丝干重0.28g/100mL,优化后菌球数达985个/10mL,菌丝干重达0.69g/100mL,分别为优化前的21.4倍、2.43倍;后续发酵使用种龄9d的液体菌种、接种量7.5%.优化后液体菌种在发酵罐中后续发酵周期从10d缩短至5d,缩短50%,产量比优化前提高8.28%.

关键词: 液体菌种 后续发酵 发酵产活性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泌乳母猪繁殖性能的天然抗氧化应激有机物组学产品的组成分析

猪业科学 2019

摘要:通过对抗热应激提高泌乳母猪繁殖性能的天然有机物组学产品的分析,揭示了以组合效应为基础的组学型产品的研制方法。

关键词: 热应激 泌乳母猪 天然有机物 营养活性物质 组学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比例化肥与猪粪肥配施对稻穗不同部位磷含量分布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综合评价中国南方施用猪粪肥对稻穗不同部位籽粒磷素积累的影响,本研究在水稻施肥量N 180kg/hm~2,N∶P_2O_5∶K_2O=3∶1∶2.5情况下,比较施用化肥(NPK)、70%化肥配施30%猪粪(F7M3)、50%化肥配施50%猪粪(F5M5)、30%化肥配施70%猪粪(F3M7)的稻穗不同部位籽粒含磷量。结果发现,化肥配施猪粪肥能有效促进水稻产量的增加与稻穗含磷量的下降,但猪粪肥配施与NPK处理的水稻籽粒吸磷量无明显差异;与NPK处理相比,猪粪肥配施可以显著降低一次枝梗与穗上部二次枝梗含磷量,并能有效降低不同穗位的籽粒含磷量。故猪粪肥能有效影响稻穗不同部位的磷含量,猪粪肥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水稻的高产稳产。

关键词: 猪粪肥 含磷量 枝梗 水稻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模型,利用模型推荐穗肥追氮量,实现江西双季稻氮肥追施的精确管理。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构建了双季稻叶面积指数光谱监测模型,利用拔节期的差值植被指数实时估测叶面积指数,进而结合江西双季稻高产栽培经验和建立的氮肥调控模型,对双季稻穗肥追氮量进行实时推荐,并和当地农户施肥方案和产量进行比较。双季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冠层差值植被指数DVI(810,720)与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函数拟合效果优于其他函数。利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单生育期的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全生育期模型;其中,拔节期的光谱监测模型表现最佳,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光谱监测模型的R2分别为0.880 6和0.878 8,模型预测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30和0.25、7.28%和6.18%、0.923 2和0.926 9。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应用表明,紧凑型品种的穗肥用量高于松散型品种;与农户方案相比,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的调控方案在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减少氮肥用量6.58kg/hm2,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0.82个百分点、净收益103元/hm2和产投比0.9,而产量比农户方案略高或持平。与传统非定量农户施肥法相比,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双季稻氮肥调控方法可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施氮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肥料 作物 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 双季稻 差值植被指数 氮肥调控 叶面积指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耐储藏特性三年动态鉴定与QTL分析

植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子耐储藏特性是粮食作物的特殊农艺性状之一,耐储藏性能对种子生产和种质资源保存有重要意义.以粳型超级稻龙稻5(LD5)和高产籼稻中优早8(ZYZ8)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共180个株系)为实验材料,自然高温高湿条件下放置1年、2年和3年后,对不同储藏时段种子发芽率进行比较,并利用223个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进行动态QTL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储藏时段龙稻5的发芽率均显著低于中优早8,株系间耐储性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储藏时段发芽率显著相关,相邻存储时段发芽率关系紧密.共检测到17个耐储性相关的QTLs,3个老化时段分别检测到5、4和3个,检测到5个动态条件QTLs,单一QTL解释5.60%–32.76%的表型变异,加性效应在–16.78%–16.95%范围内.主效QTL簇qSSC2、qSSC6、qSSC7和qSSC8能调控不同储藏时段的发芽率, qSSC6具有明显降低发芽率的效应.共检测到26对上位性互作位点,主效QTL qSS1和q SS4参与上位性互作,这表明上位性互作是调控耐储藏性状的重要遗传组成.研究结果为水稻(Oryza sativa)耐储性相关QTL的精细定位奠定基础,同时丰富了耐储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基因资源.

关键词: 水稻 自然老化 种子耐储藏 QTL分析 上位性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生素E与不同添加剂组合对育肥猪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饲料与畜牧 2019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与不同添加剂组合对育肥猪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体重(85±5) kg,日龄相近,健康杜*长*大杂交商品猪54头,随机分成3个组(每个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各6头),分别饲喂3种不同的饲粮:Ⅰ组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Ⅱ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 000 mg/kg添加剂A(主要成分为维生素E和酵母硒)饲粮,Ⅲ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 000 mg/kg添加剂B(主要成分为维生素E和辅酶Q10)饲粮,试验期为30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在饲粮中添加添加剂A和添加剂B,24h猪肉的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 <0.05),系水力分别提高10.45%和28.63%,剪切力分别降低3.04%和15.71%,但差异不显著(P> 0.05);(2)在饲粮中添加添加剂A和添加剂B对24 h猪肉的b*值显著降低(P <0.05),对L*值和a*值无显著影响(P> 0.05),但存在提高a*值的趋势;(3)与对照组相比,在饲粮中添加添加剂A和添加剂B对24 h猪肉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 0.05),但添加剂A组和添加剂B组MD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0.81%和18.92%.综合各项指标,在饲粮中添加添加剂B(维生素E+辅酶Q10)比添加剂A(维生素E+酵母硒)在改善猪肉的品质方面效果好.

关键词: 维生素E 酵母硒 辅酶Q10 育肥猪 肉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