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西水稻穗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在全国都有发生,江西近年发生较重,吉泰盆地尤烈,但鲜有报道.通过采集病样,并进行疑似病原菌的分离、形态学与分子鉴定和科赫法则验证等,明确江西水稻穗腐病病原菌种类和优势种.结果表明,厚垣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香茅弯孢菌(Curvularia cymbopogonis)和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为病原菌.24~28℃为最适温度;镰刀菌在pH7长势良好,而其他3种最适pH为7~9.葡萄糖和淀粉为最适碳源,硝酸钾为最适氮源.采用不同方式接种后,注射发病率比喷雾高(孕穗期:29.46%>17.89%).与孕穗期接种(喷雾:17.89%)相比,抽穗期接种(喷雾:20.35%)的发病率更高.致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厚垣镰刀菌、香茅弯孢菌、细交链格孢和稻黑孢.对不同穗腐病发生地区的病样进行鉴定,所有地区均可检出厚垣镰刀菌和香茅弯孢菌;细交链格孢菌在井冈山市、万安县、余江县和修水县4市县检出;而稻黑孢仅在万安县和修水县检出,它是新的致病源,这对世界范围内稻穗腐病的病原认识是一个有益和新的补充;今后应该加强对稻黑孢的监控和研究.综上,厚垣镰刀菌和香茅弯孢菌是江西水稻穗腐病主要病原菌,细交链格孢菌和稻黑孢的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


加工辣椒新品种对比试验及产量分析——以江西省高安市为例
《江西农业 》 2019
摘要:蔬菜在江西省高安市的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其中,辣椒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主要分布在上湖乡、石脑镇、杨圩镇等地。基于此,在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双惠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开展了加工辣椒新品种对比试验及产量分析,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加工辣椒品种,试验结果为辣椒品种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参考。


铝胁迫对两个油菜品种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铝胁迫对两个耐铝油菜品种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揭示耐铝机制和耐性品种的鉴定、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方式,对两个耐铝性不同的油菜品种进行铝胁迫,并对其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等指标的耐铝系数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铝胁迫下,耐铝油菜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增幅均大于敏感型品种,而产量、产量构成等指标的降幅则均低于敏感型品种.在低浓度铝胁迫下,油菜SOD、POD、CAT、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耐铝系数均大于高浓度铝胁迫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18.3%、11.9%、33.1%、39.2%、13.5%、17.1%,而MDA的耐铝系数小于高浓度铝胁迫,各生育阶段表现一致.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表明,苗期各生理指标耐性系数与产量指标耐性系数间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最大(λ1=0.999 7**),其中油菜苗期的可溶性糖、脯氨酸、CAT耐铝系数与角果粒数、单株产量耐铝系数关系密切.[结论]在油菜耐铝品种选育时可将苗期作为耐铝性鉴定适宜的筛选时期,以苗期的可溶性糖、脯氨酸、CAT耐铝系数作为耐铝性鉴定的首选指标.


紫云英长期还田对稻田土壤Cd含量与形态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长期时间尺度上紫云英翻压还田对土壤Cd垂直迁移和形态的影响,选择长年种植和翻压紫云英还田的稻田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其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水溶性有机物(DOM)含量、Cd含量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化肥处理,紫云英长期还田条件下,不同深度土层的pH值、有机质含量升高,土壤表层(0~20 cm)的DOM含量显著(P<0.05)升高,虽未对土壤Cd产生明显的淋洗效果,但各土层中具有生物活性的Cd形态占总Cd的比例明显升高。相较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和pH与Cd形态有更好的线性关系。


甘蓝型油菜桔黄花色基因的QTL-seq遗传分析及InDel分子标记开发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黄色花株系16G097和桔黄色花株系J为亲本,回交获得BC1F1世代花色分离群体.对该分离群体的花色差异单株,通过混池分离分析法(BSA)与全基因组重测序(QTL-seq)技术,对桔黄色花性状调控基因进行初步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一个主要的候选区域位于甘蓝型油菜的C09染色体区域(C09:4.64~8.28 Mb).根据该区域的插入/缺失(InDel)变异位点,开发InDel分子标记,经过筛选获得与桔黄色花性状连锁的共显性分子标记2个(BnaC0919, BnaC0934),这个结果也验证了桔黄花色调控基因的候选区域.这些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分离桔黄花色调控基因的候选区段,并为甘蓝型油菜遗传学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有价值的资源.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桔黄花 QTL-seq InDel


施肥影响土壤性状和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主要介绍了土壤微生物组的研究方法,综述了施肥对土壤性状(物理性状、养分、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组的影响,总结了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和组成对施肥的响应规律,简单概述了现阶段施肥影响土壤微生物组研究的不足,并且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旨为农业生产的合理施肥提供一定依据.


江西不同生态区优质双季晚稻产量、品质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3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北部都昌县、中部上高县和南部宁都县3个生态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优质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生态区产量、品质和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都昌、上高杂交粳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杂交籼稻,而宁都杂交籼稻产量极显著高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就同一类型品种而言,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产量表现为都昌依次高于上高、宁都,杂交籼稻产量表现为都昌低于上高、宁都。对于同一类型品种,都昌和上高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优于宁都,但其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略差于宁都。都昌、上高和宁都3个点的全生育期积温和日照时数利用率均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高于杂交籼稻。同一类型品种在不同试验点下,全生育期积温和日照时数利用率表现为都昌依次高于上高、宁都。综合而言,江西中部及以北地区种植双季晚粳稻产量和品质较为协调,是生产优质晚粳稻的适宜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