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抽穗扬花期耐热性QTL(qHTH10)的鉴定及遗传效应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挖掘和利用元江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优异等位基因,构建了一个元江普通野生稻‘荷花塘4号’为供体,籼稻‘天丰B’(O. sativa subsp. indica)为受体的BC5F3群体,以抽穗扬花期耐热性为目标表型性状进行考察。在利用SSR标记分析检测后,结合单标记相关分析的方法,在10号染色体上发现标记RM25216与抽穗扬花期耐热性相关极显著。为进一步分析目标片段,将含有元江野生稻目标渐渗片段的近等基因系YJ01-201 (BC5F3)与轮回亲本‘天丰B’回交,构建了BC6F2和BC6F3次级分离群体,通过连续2年的大田高温胁迫及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胁迫试验,证实了目的 QTL存在于目标片段上。同时,在BC6F2、BC6F3世代群体中,通过QTL分析发现目标QTL (qHTH10)在标记区间(RM25216~RM25228)遗传效应稳定,物理图距为277.1 kb,两个世代分别解释的表型变异值为7.4%和15.2%,增效作用来自元江普通野生稻。本研究为水稻耐热育种提供了新资源,也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q HTH10提供了科学依据。


益生菌对母猪胎盘厚度与产仔数关系的影响研究
《饲料与畜牧 》 2019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益生源~(200)"对母猪胎盘厚度与产仔数的关系,研究其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机制。采用单因子方差设计,选取断奶的经产健康丹系母猪48头,随机分为2个处理(试验组与对照组),每个处理24头母猪(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母猪),各组平均胎次相近。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按每吨饲料添加1 500 g"益生源~(200)"。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1)试验组猪只的胎盘厚度为1.10mm,较对照组猪只的0.96 mm,提高了14.58%;(2)试验组猪只的胎盘面积为1 712.25 mm~2,较对照组猪只的2 050.00 mm~2,减少了16.48%;(3)试验组猪只的窝均产仔数与窝均产活仔数分别为12.23头与11.62头,分别较对照组猪只的10.93头与9.95头分别提高了11.89%与16.78%。给自断奶发情配种至分娩的母猪饲喂"益生源~(200)",能够提高胎盘的厚度,降低胎盘的面积,增加窝均产仔数与窝均产活仔数,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
关键词: 益生源~(200) 胎盘厚度 胎盘面积 窝均产仔数 窝均产活仔数


不同松花菜品种生长情况及营养品质分析
《中国瓜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促进江西省松花菜产业的发展,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及合适的播种期,引进了多个松花菜品种,在前期试验基础上,对筛选出的品种进行播期及品质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之间的生育期、植物学特性、花球外观性状,没有区别,而产量则存在差异,第1批产量高于第2批;同播期间,生育期及产量存在差异,而植物学特性、花球外观性状差异不大;营养品质而言,第1批播种的松花菜品种含水量、维生素C含量、粗纤维含量高于第2批,可溶性糖、粗蛋白含量则相反。综上所述,'浙农松花50天'可以作为早熟品种,'华松65天''绿松65天''津松75'可以作为中熟品种,'华松100天'可以作为晚熟品种,在江西省内推广应用,从产量上说,适合早播。


双季杂交水稻株型和产量构成的边际效应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江西省双季稻区域试验品种,通过调节栽插密度在田间分别设置四边、双边、单边和无边际效应4种处理的边际类型种植,收获后考察各处理的株叶形态参数和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两季水稻各品种有效穗数、叶长和穗长均随着边际的减少而呈现下降趋势.近一半早稻品种的株高随着边际的减少而降低,所有早稻品种的叶宽均随着边际的减少略有增加,但晚稻品种的株高和叶宽在不同边际类型中变化差异不大.在早稻大部分品种的双边和单边边际类型中,剑叶角度和叶尖角度均比四边和无边际类型中的角度要小,晚稻在不同边际类型中增减趋势表现不一.穗粒数在早稻季所有品种中均随着边际类型的减少而减少,晚稻只有部分下降.千粒质量在双季稻不同品种和不同边际效应类型中基本保持稳定.综合理论产量,对于穗粒数较多的杂交水稻宜采用本研究中单边边际类型或双边边际类型种植.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性状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江西农业学报 》 2019
摘要:介绍了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 ZFNs)系统、类转录激活效应因子核酸酶(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like effector nuclease, TALEN)系统、CRISPR/Cas9系统、最新开发的CRISPR/Cpf1和单碱基编辑技术,并综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遗传性状改良中的应用进展及前景。
关键词: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 水稻 遗传改良 性状


基于Meta分析中国水稻产量对施肥的响应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目的]定量分析近30年施肥对中国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和影响机制,为水稻种植区域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全国水稻土长期监测点为平台,将相应的监测数据按照种植区域、试验时间、种植制度、作物类型、施肥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 H、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缓效钾含量进行分组,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利用Meta-analysis方法探究施肥对水稻产量的综合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10年(2008-2017)以来,无论施肥与否,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1988-1997和1998-2007年对应的水稻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其提高幅度平均为80.8%.在西南地区施肥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最高(98.5%),显著高于华北地区(70.3%).不同试验时间下,施肥比不施肥处理在1988-1997年对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99.1%)高于1998-2007年(84.2%)和2008-2017年(78.1%).不同种植制度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一年三熟水稻产量(92.0%),且提高幅度均高于一年一熟(76.2%)和一年两熟(81.9%).与不施肥相比,双季稻施肥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85.9%)高于单季稻区(75.9%)和水稻-其他作物(79.5%).与不施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提高幅度(88.3%)高于化肥单施处理(76.6%).施肥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黏质土壤水稻产量(92.0%),提高幅度显著高于砂质土壤(58.0%)和壤质土壤(77.5%).随着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增加,施肥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呈降低趋势.在较高的土壤p H(>7.5)、较低土壤全氮(<1.5g·kg-1)和缓效钾(<150 mg·kg-1)情况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幅度较高.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对水稻产量提高幅度主要受水稻种植区域、土壤全氮和种植制度的影响.此外,肥料的农学效率与施肥对水稻产量增产幅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虽然当前施肥对水稻产量增加的趋势在降低,但是适量的肥料投入(尤其是西南地区)是提高和维持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在种植制度的基础上,各水稻种植区域应结合土壤质地、土壤氮素和钾素等方面作为肥料投入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 施肥 水稻产量 Meta-analysis 响应比 农学效率


鸡lncRNA-MSTRG.15568.9及其预测靶基因的表达
《中国畜牧兽医 》 2019
摘要:试验旨在了解在鸡睾丸中高表达的1个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其预测靶基因的时空表达规律,研究二者在鸡弱精子症中的调控作用.根据弱精子症和正常北京油鸡公鸡睾丸转录组测序筛选到的1个高表达的lncRNA(MSTRG.15568.9),采用顺式(cis)作用模式预测其潜在靶基因SPAG4(sperm-associated antigen 4),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表达量分析.分别选择3只0、5、20、30、45、60周龄正常北京油鸡公鸡,检测MSTRG.15568.9与SPAG4基因在不同周龄公鸡睾丸中的表达量差异;选择30周龄3只正常公鸡,采集睾丸、肝脏和脾脏等8个部位组织样品,检测MSTRG.15568.9与SPAG4基因在不同组织间的表达规律;选择45周龄弱精子症公鸡和正常公鸡各3只,对比MSTRG.15568.9与SPAG4基因在睾丸的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MSTRG.15568.9与SPAG4存在明显的时空表达差异,且二者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在不同周龄的鸡睾丸组织中,MSTRG.15568.9和SPAG4的表达趋势相近,MSTRG.15568.9在20周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0、5、30、45、60周龄(P<0.05),0和5周龄表达量显著低于20、30、45和60周龄(P<0.05);SPAG4在45周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20周龄(P<0.05).MSTRG.15568.9和SPAG4在睾丸和肝脏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脾脏、肾脏等组织(P<0.05);在正常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弱精子症睾丸组织(P<0.05).综上所述,MSTRG.15568.9与SPAG4基因具有较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且MSTRG.15568.9可能调控SPAG4基因的表达,参与精子发生与精子活力调控;但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可为鉴定与鸡弱精子症调节机制相关的功能基因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鸡 lncRNA 睾丸 精子活力 实时荧光定量PCR


几种化学农药对柑桔粉虱和黑刺粉虱的室内毒力
《中国南方果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2015年从赣州市柑桔科学研究所病虫试验园采集柑桔粉虱和黑刺粉虱1~2龄若虫和成虫,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新梢)法测定了5种化学农药对两种粉虱若虫和成虫的毒力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农药(使用推荐浓度)药后5d对两种粉虱成虫的毒性较大,校正死亡率≥91%,且10%溴氰虫酰胺OD 3 000倍液、99%矿物油EC 250倍液及25%噻虫嗪WG 3 000倍液的毒性高于4.5%联苯菊酯EC 2 000倍液和10%烯啶虫胺AS 3 000倍液.从药后3 d统计所得的致死中浓度(LC50)来看,对两种粉虱1~2龄若虫毒力最高的为10%溴氰虫酰胺OD和10%烯啶虫胺AS,最低为99%矿物油EC,其余2种药剂毒力居中.5种农药(使用推荐浓度)对药后1和2 d柑桔粉虱和黑刺粉虱实验种群瞬时增长率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10%溴氰虫酰胺OD和10%烯啶虫胺AS是对柑桔粉虱和黑刺粉虱若虫和成虫毒性较高的2种药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