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480条记录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绿色发展:促进或抑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晰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机理,本研究基于200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呈现非均衡的发展特征.2)农村人口老龄化会显著抑制农业绿色发展,其抑制效应在低老龄化区域更为突出;分维度异质性检验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会抑制资源节约和经济效应,而对环境友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生态保育不具有影响.3)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且样本量主要分布在转折点左侧,边际影响以负向为主.4)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够有效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抑制效应.为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议因地施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断缩小各地发展差异;着力提升老龄农户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和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积极引导老龄农户有序融入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老龄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农业绿色生产.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农村人口老龄化 非线性关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多蘖矮杆突变基因HTD5的生物学功能鉴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蘖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鉴定分蘖相关的功能基因,可为其功能的解析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发现的多蘖矮杆突变体high tillering and dwarf (htd5)为研究材料,鉴定突变体表型,分析已报道的多蘖矮杆功能基因在htd5中的表达量变化,并检测这些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在htd5基因组中的变异情况。【结果】(1)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htd5的一次分蘖数目、二次分蘖数目以及总分蘖数目均急剧增加,而株高、一次枝梗数目、二次枝梗数目则显著降低;突变体htd5倒Ⅰ、Ⅱ、Ⅲ节间伸长受阻,各节间直径也显著缩小;此外,突变体htd5的粒宽、粒厚和千粒质量均显著降低。(2)与野生型相比,独角金内酯信号途径的正调控因子D27、D14、D3、DHT1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而负调控因子D53的表达量显著下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已报道的多蘖矮杆功能基因编码区序列在htd5基因组中均没有发生变异。【结论】突变基因HTD5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多蘖矮杆基因,通过调控独角金内酯信号途径,影响水稻分蘖的产生。

关键词: 水稻 株型 分蘖 株高 独脚金内酯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摘叶对不同株型木薯品种源、库器官特征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明确摘叶对不同株型木薯品种源、库器官特征的影响,以紧凑型品种‘华南205’‘、桂热4号’和伞型品种‘华南12号’、‘华南15号’为试验材料,设计4个摘叶处理和不摘叶处理,研究木薯植株形态、干物质生产、氮素积累量和叶片营养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源叶数的减少,单株块根产量、成熟期植株的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随之降低。植株保留的源叶数越少,摘叶比越大,库/源比越小,株高变矮,茎秆和薯粗变细,薯长变短。随着源叶数的增多,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随之呈增加的趋势,叶片蔗糖和总淀粉含量随之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摘叶时间的递进,叶片可溶性总糖和总淀粉含量随之增加,而蔗糖含量随之下降。紧凑型品种叶片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总淀粉含量均高于伞型品种。研究发现,木薯植株保留的源叶数过少,摘叶比大,植株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降低,植株和块根的生长受限,块根产量下降。研究以期为高纬度区域木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木薯 摘叶 株型 源特征 库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水稻的肥料贡献率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全国尺度上解析近30年(1988—2017)水稻产量的肥料贡献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水稻可持续生产和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国稻作区耕地质量监测数据(338个点位),分析不同稻作模式、种植区域、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年际变化,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探讨各因素对水稻肥料贡献率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在施肥区和不施肥区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相同的条件下,近30年全国水稻的肥料贡献率整体呈现前20年逐渐升高,近10年趋于平稳的特征,总体变化幅度为41.20%—51.89%,但不同稻作模式存在差异,单季稻、双季稻和水稻-其他作物轮作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分别为38.58%—55.49%、41.96%—51.05%和42.34%—53.43%。不同区域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在近30年的平均值表现出西南(55.82%)>长江中游(46.73%)>华北(46.27%)>东北(45.90%)>华南(45.83%)>长江下游(44.25%)。结合施肥年限和水稻肥料贡献率的拟合方程发现,东北、华北、西南、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华南的水稻肥料贡献率达到稳定的施肥年限分别为15.2、18.5、19.0、15.3、15.3和14.5 a。不同气候条件也显著影响水稻的肥料贡献率,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49.23%)>温带季风气候(45.90%)>热带季风气候(34.57%)。不同土壤质地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则表现出黏土(43.25%—64.80%)>壤土(40.65%—48.46%)>砂土(26.20%—45.98%)。随机森林模型显示,氮肥和磷肥是调控水稻肥料贡献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无霜期、年均降雨、年均温度、钾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是影响水稻肥料贡献率的关键指标。【结论】在1988—2017年,全国稻作区的水稻肥料贡献率整体呈现前期逐渐增加后期趋于平稳的趋势,且稻作模式、区域、气候和土壤质地条件均影响水稻肥料贡献率的年际变化。氮肥和磷肥对水稻肥料贡献率变化的影响较大。相比其他土壤肥力指标,土壤有机质是影响水稻肥料贡献率变化的关键土壤肥力因子。

关键词: 稻田 施肥 肥料贡献率 时空变化 土壤有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杂交晚籼新组合野香优明月丝苗

杂交水稻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香优明月丝苗是江西天稻粮安种业有限公司、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西野香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以优质不育系野香A为母本,以恢复系明月丝苗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优质三系杂交晚籼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优质、广适等特点,2021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晚稻 野香优莉丝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芦笋茎枯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文章介绍了芦笋茎枯病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粉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描述了子座、分生孢子器等产孢器的颜色和形态等特征,归纳了病原菌分生孢子的类型及其形状和大小,详细介绍了芦笋茎枯病的田间识别症状以及慢性型和急性型2种类型病斑的出现条件及其具体识别要点。从越冬后初侵染源、越冬分生孢子的释放萌发、病害侵染周期、病害流行规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芦笋茎枯病的发病规律。从清除根盘上病杆、春季推迟留母茎、根盘覆盖新沙等方面简述了有效防控芦笋茎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壳聚糖诱导芦笋对茎枯病的抗性、生防菌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等方面归纳了目前应用于芦笋茎枯病的主要生物防治措施,从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杀菌剂防治效果的测定与农药筛选等方面回顾了芦笋茎枯病化学防治方面取得的进展。笔者认为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应在以减少菌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为目的的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模式,以达到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关键词: 芦笋茎枯病 天门冬拟茎点霉 发病症状 发生规律 综合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农药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已广泛用于保障水稻生产,而二化螟作为危害水稻生产的钻蛀性害虫,已经对该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明确该类杀虫剂抗性分子机制,可为二化螟抗性快速检测和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在总结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其抗性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过表达介导的代谢抗性,以及鱼尼丁受体基因突变介导的靶标抗性;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在抗性分子检测、抗性新基因鉴定、抗性基因调控网络和多重抗性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认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害虫种群抗药性;利用多组学技术鉴定新抗性基因及调控网络,以探明多重抗性机制;将反向遗传学工具放射性配基结合及电生理技术深入验证抗性基因功能;需开发靶向抗性基因的dsRNA转基因作物、纳米农药及选择性新型化学杀虫剂,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 二化螟 双酰胺类杀虫剂 代谢抗性 靶标抗性 抗性分子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再生稻种植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改单”背景下,再生稻种植对稳定全国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再生稻种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肥力水平的影响,选取了单季稻、双季稻、再生稻3种稻作模式,并分析了三者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相比,再生稻种植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但其与双季稻无明显差异;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均呈双季稻田>再生稻田>单季稻田的趋势,相对应地,三者的土壤肥力指数分别为0.66、0.47、0.40,且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稻作模式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构,再生稻田中土壤烷基碳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单季稻但低于双季稻,而其烷氧碳的相对含量却显著高于双季稻但低于单季稻。再生稻田土壤的烷基碳/烷氧碳比值较单季稻显著提高了23.81%,但较双季稻则显著降低了30.67%;且该比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2=0.95,P<0.001)和肥力指数(R~2=0.96,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再生稻的土壤肥力水平高于单季稻,却显著低于同为两稻模式的双季稻,这与不同稻作模式下的肥料投入、淹水周期和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密切相关。

关键词: 稻作模式 再生稻 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碳 核磁共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钙离子与硫化氢互作缓解铝对水稻根系伸长抑制作用的机制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钙离子与硫化氢相互作用缓解水稻铝毒害的分子和生理机制。【方法】以Kasalath为试验材料,选取0μmol/L和30μmol/L AlCl3,0.1 mmol/L和0.5 mmol/L CaCl2,0.2μmol/L NaHS和100μmol/L硫化氢清除剂亚牛磺酸(HP)作为处理浓度,将种子置于30℃培养箱中黑暗培养24 h后取水稻根系,通过测定水稻根系伸长量、总铝含量、细胞汁液中铝含量、质外体中铝含量、细胞壁中铝含量、果胶含量、果胶甲酯酶活性以及OsSTAR2、Os NRAT1和Os FRDL4相对表达量,探究钙离子与硫化氢互作缓解铝对水稻根系伸长抑制作用的机制。【结果】铝胁迫下,相较于0.1 mmol/L CaCl2处理,0.5 mmol/L CaCl2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根系伸长量、硫化氢含量、总钙含量和细胞质中钙含量,显著降低了水稻根系的总铝含量,细胞液、质外体和细胞壁中的铝含量。铝胁迫下,硫氢化钠预处理后,水稻根系的伸长量在两种钙浓度下均显著增加,水稻的根尖铝含量、根系总铝含量、细胞液中铝含量、质外体中铝含量和细胞壁中铝含量在两种钙浓度下均显著降低,OsSTAR2和Os FRDL4相对表达量在两种钙浓度下均显著提高,Os NRAT1相对表达量在两种钙浓度下均显著降低。铝胁迫下,添加HP则呈现相反的结果。【结论】铝胁迫下,钙离子通过增加水稻根系硫化氢的生成,降低水稻根系对铝的吸收和积累,最终缓解铝对水稻根系伸长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水稻 铝胁迫 钙离子 硫化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子种质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种子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8个表型性状和50对SSR分子标记对77份茄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8个表型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变异系数变幅为11.47%~78.36%、平均33.58%,其中果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大,为62.3%,茎表茸毛变异系数最小,为8.2%;香农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0~2.06、平均1.24,其中果形最高,为2.03,茎表茸毛和叶刺最低,为0.20;主成分分析将18个表型性状概括为果形因子、色泽因子、植株高度因子、果实光滑因子、叶片形态因子、茸毛因子等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2.208%,其中果实特征占主要成分;利用组内平方欧氏距离法将供试材料聚为四类群,类群Ⅰ、Ⅱ、Ⅲ为栽培茄,类群Ⅳ绝大部分为近缘野生茄。50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共扩增出252条带,平均每对标记扩增出5.040条,多态性位点比例(P)为60.057%。利用UPGMA法进行分子聚类,遗传相似系数在0.43~0.94之间,平均值为0.78;在遗传相似系数0.64处,将供试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供试材料被分为6个亚群,其中只有3.89%具有混合来源,绝大部分种质来源单一。表型聚类、UPGMA聚类与Structure群体结构划分的结果相似,均能区分出栽培茄和近缘野生茄,77份茄子种质资源间的类群划分与果实形态和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 茄子 表型性状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