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球盖菇菌渣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大球盖菇菌渣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评价菌渣对土壤环境质量的改良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在江西吉安开展菌渣原位还田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菌渣原位还田+常规施肥(JZ)和秸秆全量还田+常规施肥(JG)3个处理,分析不同栽培措施下水稻的生物量、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菌群丰度和微生物多样性等土壤环境的差异。【结果】与CK处理相比,JZ和JG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的生物量和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9.51%和4.89%。JZ和JG处理促进了水稻对氮(N)、磷(P)、钾(K)养分的吸收,成熟期N、P、K吸收量分别提高了41.44%和31.01%、48.64%和33.13%、28.44%和26.74%。JZ处理土壤pH较CK略有升高,JG处理移栽前期和幼穗分化期则显著降低;JZ和JG处理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均明显升高;施用菌渣和秸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JZ处理土壤中与有机质降解相关的菌群丰度明显升高。【结论】大球盖菇菌渣原位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均能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水稻产量,菌渣原位还田对稻田土壤环境和水稻生长的影响优于秸秆全量还田。
关键词: 大球盖菇 菌渣还田 水稻产量 土壤化学性质 微生物多样性
基于光谱技术分析不同还原糖对Ara h2糖基化反应的影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糖基化反应能诱导食品中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Ara h2是花生中的主要蛋白组分之一,可以作为一种模式蛋白研究花生蛋白糖基化产物的结构变化。不同还原糖对Ara h2糖基化反应的影响目前未见相关报道。以花生蛋白Ara h2为研究对象,通过SDS-PAGE、内源荧光、同步荧光、紫外、圆二色谱、红外等光谱技术研究Ara h2糖基化前后分子量、二级、三级结构以及官能团的变化,分析六种还原糖(核糖、木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乳糖)对花生蛋白Ara h2糖基化产物结构的影响,阐明经不同还原糖修饰后花生蛋白Ara h2的结构变化。SDS-PAGE电泳表明木糖和核糖修饰的花生蛋白Ara h2电泳条带明显上移,糖基化程度最大;紫外光谱分析表明糖基化反应会改变花生蛋白Ara h2的吸收峰强度。五碳糖修饰的花生蛋白Ara h2具有最强的吸收强度,其中五碳糖中木糖的吸收峰强度最大;内源荧光、同步荧光和三维光谱实验结果表明,糖基化修饰会使花生蛋白Ara h2的荧光强度降低,且五碳糖修饰的Ara h2荧光强度最低。分析认为由于糖基化修饰使花生蛋白Ara h2的结构展开,导致芳香族氨基酸暴露在水环境中,从而引起荧光猝灭;圆二色谱分析表明不同还原糖修饰的Ara h2糖基化产物α-螺旋含量都增加,其中木糖修饰的α-螺旋含量最大(15.6%);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木糖和核糖修饰的花生蛋白Ara h2的吸收峰分别从3 327.41 cm-1红移至3 318.43和3 321.09 cm-1, 1 700~1 600 cm-1处木糖和核糖修饰的花生蛋白Ara h2吸收峰强度略高于其他还原糖修饰的该蛋白。不同还原糖对Ara h2糖基化反应后的糖基化产物结构的影响不同,还原糖的碳链越短、空间位阻越小,糖基化反应程度越高,对Ara h2的结构影响越大。
江西槟榔芋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西省九江市槟榔芋疫病的病原菌并有针对性地对该病害进行防治,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芋疫病症状的芋叶片和叶柄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基于ITS、Yptl和β-tubulin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了其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根据病原菌菌落、卵孢子形态等特征初步鉴定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基于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结果一致,确定该病原菌为芋疫霉.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3.4%双炔酰菌胺SC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6 μg/mL;96.8%烯酰吗啉TC、0.3%丁子香酚SL、20%氟吗啉WP、500 g/L氟啶胺SC、97%霜脲氯TC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也较好,EC50介于0.094~1.272 μg/mL之 间,研究结果可为槟榔芋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短链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动物消化道内复杂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代谢营养物质可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生物胺等物质参与宿主生理调控.微生物代谢产生的SCFAs中以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居高,且SCFAs能够调控胃肠道微生物群,促进胃肠道发育,调节免疫功能,缓解应激、炎症反应,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本文就动物体内 SCFAs的产生与转运、生理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为SCFAs作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金荞麦茎叶粉对赣南藏香猪繁殖性能、免疫和抗氧化功能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对赣南藏香猪初产母猪繁殖性能及母猪与仔猪血清免疫指标、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况和预产期相近的妊娠初产赣南藏香母猪1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饲粮中添加10%和20%金荞麦茎叶粉.试验自妊娠第 70 天开始至分娩后第 28 天结束.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对母猪平均日采食量和繁殖性能均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20%添加组可提高母猪妊娠第105天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P<0.05)和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和免疫球蛋白G含量(P<0.01);与对照组相比,10%添加组可提高母猪妊娠第 105 天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对母猪分娩后第 15 天和仔猪血清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但有提高仔猪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趋势(P=0.06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能提高母猪各阶段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提高香浓指数指数(P<0.01),提高辛普森指数(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20%添加组可提母猪妊娠第 105 天肠道菌群拟杆菌门相对丰度(P<0.05),降低分娩后第 15 天母猪肠道菌群放线菌门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可降低赣南藏香母猪妊娠第 105 天肠道菌群链球菌属和UCG-002菌属相对丰度(P<0.05),提高UCG-005菌属相对丰度(P<0.05),提高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菌属相对丰度(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金荞麦茎叶粉对赣南藏香猪母猪繁殖性能无负面影响,可显著提高血清免疫指标和抗氧化功能,调节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提高拟杆菌门和普雷沃氏菌科_UCG-001菌属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和链球菌属相对丰度.
关键词: 金荞麦茎叶粉 赣南藏香猪 繁殖性能 免疫指标 抗氧化能力 肠道菌群
鄱阳湖平原双季稻区稻田氮磷流失的季节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鄱阳湖平原双季稻区稻田氮磷流失的季节性分布及污染风险,于2015—2019年对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向塘镇国控监测点的“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进行了原位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早稻季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比例最高,为39.11%~61.50%,其次是冬闲季,占23.31%~54.30%,而晚稻季的径流量最小;氮磷养分流失量与径流量的季节分配规律相似,也大体表现为早稻季>冬闲季>晚稻季。然而,监测期多数年份(除2016年外)防控关键期(施肥后10 d)的径流量及氮磷流失量占全年总量的比例均低于13%,表明双季稻田防控关键期的污染风险可能被夸大。但极端降水条件下,径流量、氮流失量和磷流失量在全年的占比分别为27.34%~52.19%、14.21%~54.06%和25.38%~45.95%,远高于防控关键期,表明极端降水可能导致较大的双季稻田面源污染风险。因此,对于鄱阳湖平原双季稻区,早稻季和冬闲季均是稻田氮磷流失防控的重要时期。由于降水事件具有偶然性,仅靠降低“防控关键期”的氮磷流失来防控面源污染具有较大风险,极端降水条件下的氮磷流失防控可能是未来消减双季稻区面源污染的重点研究方向。
基于菌群毒性与气象因子的水稻稻瘟病流行程度判别分析预测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利用科学的模型函数对稻瘟病发生流行程度进行预测预报是稻瘟病防控的有效方式.以降雨天数、降雨量、温度、稻瘟病菌致病力、无毒基因为变量参数,以稻瘟病发生指数为因变量,建立江西稻区稻瘟病发生流行程度判别模型函数.结果表明,稻瘟病发生指数与降雨天数、降雨量以及稻瘟病菌致病力有显著正相关性,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频率、温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性;构建的预测函数模型对稻瘟病的发生级别预测回代检验正确判别率较高(80%以上),并且判别结果不会出现指数越级滑动.可将该方法作为水稻稻瘟病预测预报的参考依据,以指导水稻安全生产.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 判别分析 预测模型 气象因子 菌群毒性
水稻内外稃异常发育突变体blg1(beak like grain 1)的表型分析与精细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花器官的正常发育对水稻的成功繁殖和产量至关重要.对水稻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进行遗传定位,可以完善和丰富其花器官发育调控网络,对水稻育种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从育种材料中分离鉴定出一个内外稃发育异常的突变体blg1,对blg1突变体和对照株系花器官形态进行了观察.将该突变体与Dular杂交,构建F2群体,对突变表型进行遗传分析,并对BLG1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型观察显示,blg1突变体表现为内外稃不能正常闭合、稃间弯曲严重、籽粒变小等.遗传分析表明,blg1的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精细定位,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长臂末端InD3和InD5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50 kb,包含8个开放阅读框.通过分析,LOC_Os05g48760可能是BLG1基因的候选基因.[结论]BLG1是一个控制水稻内外稃发育的新基因.
水稻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QTL鉴定
《中国水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是影响水稻生产效益和商品价值的关键因素,发掘相关性状主效QTL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水稻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也可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材料.[方法]以优质粳稻龙稻5号为母本和高产籼稻中优早8号为父本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在3个环境条件下对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进行性状比较和QTL分析.[结果]检测到37个与加工和外观品质相关的QTL,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三个环境分别发现15、15和21个QTL,其中仅10个QTL在2个环境中稳定表达,2个QTL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加工和外观品质相关QTL具有明显的遗传重叠效应,第2、6、7、10和11染色体上存在主效QTL簇,对加工和外观品质存在明显的调控作用.[结论]第7染色体RM1306-RM420区间存在一个新的QTL qMAQ7(qChlak7),该区间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具有较强的调控效应;此外,上位性互作也是调控加工和外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效QTL参与上位性互作效应.
关键词: 水稻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QTL分析 qCha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