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刺葡萄与欧美杂交种葡萄"夏黑"幼叶花色苷比较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刺葡萄(Vitis davidii Fo■是我国重要的野生葡萄资源,常存在于山谷、丘陵一带,其幼叶呈现出明显的紫红色,与欧美杂交种(Vitis vinifera×Vitis labrusca)葡萄“夏黑”(Summer Black)幼叶的朱红色不同。为探明两者幼叶花色苷组成及含量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对两者幼叶样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刺葡萄和“夏黑”葡萄幼叶花色苷含量(以幼叶鲜质量计)分别为3 452.16和565.17μg/g,刺葡萄显著高于“夏黑”;刺葡萄幼叶中含量最高的花色苷为芍药花素-3,5-O-二葡萄糖苷,含量为2 219.81μg/g;夏黑葡萄幼叶含量最高的花色苷为芍药花素-3-O-葡萄糖苷,含量为122.40μg/g。二葡萄糖花色苷和单葡萄糖花色苷分别是刺葡萄幼叶和夏黑幼叶花色素糖基化主要类型,刺葡萄幼叶花色素总修饰程度高于夏黑葡萄幼叶。
我国水稻的肥料贡献率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全国尺度上解析近30年(1988—2017)水稻产量的肥料贡献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水稻可持续生产和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全国稻作区耕地质量监测数据(338个点位),分析不同稻作模式、种植区域、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年际变化,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探讨各因素对水稻肥料贡献率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在施肥区和不施肥区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相同的条件下,近30年全国水稻的肥料贡献率整体呈现前20年逐渐升高,近10年趋于平稳的特征,总体变化幅度为41.20%—51.89%,但不同稻作模式存在差异,单季稻、双季稻和水稻-其他作物轮作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分别为38.58%—55.49%、41.96%—51.05%和42.34%—53.43%。不同区域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在近30年的平均值表现出西南(55.82%)>长江中游(46.73%)>华北(46.27%)>东北(45.90%)>华南(45.83%)>长江下游(44.25%)。结合施肥年限和水稻肥料贡献率的拟合方程发现,东北、华北、西南、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华南的水稻肥料贡献率达到稳定的施肥年限分别为15.2、18.5、19.0、15.3、15.3和14.5 a。不同气候条件也显著影响水稻的肥料贡献率,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49.23%)>温带季风气候(45.90%)>热带季风气候(34.57%)。不同土壤质地的水稻肥料贡献率则表现出黏土(43.25%—64.80%)>壤土(40.65%—48.46%)>砂土(26.20%—45.98%)。随机森林模型显示,氮肥和磷肥是调控水稻肥料贡献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无霜期、年均降雨、年均温度、钾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是影响水稻肥料贡献率的关键指标。【结论】在1988—2017年,全国稻作区的水稻肥料贡献率整体呈现前期逐渐增加后期趋于平稳的趋势,且稻作模式、区域、气候和土壤质地条件均影响水稻肥料贡献率的年际变化。氮肥和磷肥对水稻肥料贡献率变化的影响较大。相比其他土壤肥力指标,土壤有机质是影响水稻肥料贡献率变化的关键土壤肥力因子。
40个灵芝属菌株菌丝特征、子实体产量与农艺性状评价
《中国食用菌 》 2023
摘要:以40个灵芝属菌株(包括 9 个江西野生菌株和 31 个国内栽培菌株)为试验材料,对其菌丝特征、子实体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菌丝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菌株G23、G06、G17、G15 的菌丝平均生长速率较快,长势较好.不同菌株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以及菌盖大小、形状、菌柄长度、直径等农艺性状差异较大.野生菌株G01、G06 和G09 具有较大的驯化潜力,可进一步开发利用,栽培菌株G33、G32、G11、G12、G30综合表现优异,适宜在江西省示范推广.
关键词: 灵芝属 菌丝特征 子实体产量 生物学效率 农艺性状
江西省农业科技金融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3
摘要:农业科技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江西省农业发展的重点。在国家科技金融政策背景下,基于省、市两级对比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总体数量、文本类型、颁布主体以及政策工具4个维度对江西省农业科技金融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江西省科技金融政策体系较为完整,在数量上呈现稳定增长,在文种类型及主题上日渐丰富,省市两级呈现省级引领、市级学习并赶超的态势,但政策工具结构失衡,政策颁布主体缺乏协作性,因此建议协调政策工具结构,增加需求面政策工具的使用,加强横向与纵向部门的协调性,并积极提升政策从省级传递到市级层面的效率,同时提高政策的实践性及针对性。
崇仁麻鸡和余干乌骨鸡产蛋性能、蛋品质、抗氧化能力和卵泡发育比较研究
《中国家禽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对崇仁麻鸡和余干乌骨鸡的产蛋性能、蛋品质、抗氧化能力和卵泡发育水平进行比较,为地方品种的育种和改良提供基础数据。试验选用240日龄体况良好的崇仁麻鸡和余干乌骨鸡各120只,各自分为6组,每组20只。饲喂相同的基础日粮,试验期为56 d。在试验第28和56天对鸡只进行翅静脉采血,用于抗氧化能力和生殖激素的检测,试验结束时收集后3 d鸡蛋用于蛋品质检测,采集卵巢用于卵泡发育相关激素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1)崇仁麻鸡的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余干乌骨鸡(P<0.05)。(2)崇仁麻鸡的蛋黄颜色和蛋壳黄度显著高于余干乌骨鸡(P<0.05),但其蛋壳亮度显著低于余干乌骨鸡(P<0.05)。(3)崇仁麻鸡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试验第56天时显著高于余干乌骨鸡(P<0.05),崇仁麻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在试验第28天时显著低于余干乌骨鸡(P<0.05),而在试验第56天时高于余干乌骨鸡(P<0.05)。(4)在试验第28天时,崇仁麻鸡的雌二醇(E2)含量显著低于余干乌骨鸡(P<0.05),在试验第56天时,崇仁麻鸡促黄体素(LH)含量显著高于余干乌骨鸡(P<0.05)。(5)崇仁麻鸡的卵巢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1)的含量显著低于余干乌骨鸡(P<0.05)。结果表明,崇仁麻鸡在蛋品质和抗氧化性能上优势较为突出,余干乌骨鸡在料蛋比、生殖激素和卵泡发育相关激素受体表达上更具有优势。
芦笋茎枯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文章介绍了芦笋茎枯病菌的分类地位及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粉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描述了子座、分生孢子器等产孢器的颜色和形态等特征,归纳了病原菌分生孢子的类型及其形状和大小,详细介绍了芦笋茎枯病的田间识别症状以及慢性型和急性型2种类型病斑的出现条件及其具体识别要点。从越冬后初侵染源、越冬分生孢子的释放萌发、病害侵染周期、病害流行规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芦笋茎枯病的发病规律。从清除根盘上病杆、春季推迟留母茎、根盘覆盖新沙等方面简述了有效防控芦笋茎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壳聚糖诱导芦笋对茎枯病的抗性、生防菌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等方面归纳了目前应用于芦笋茎枯病的主要生物防治措施,从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杀菌剂防治效果的测定与农药筛选等方面回顾了芦笋茎枯病化学防治方面取得的进展。笔者认为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应在以减少菌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为目的的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模式,以达到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关键词: 芦笋茎枯病 天门冬拟茎点霉 发病症状 发生规律 综合防控
矿物源调理剂对南方酸性镉污染水稻农田的修复作用
《土壤与作物 》 2023
摘要:为验证土壤调理剂在江西新余酸性镉(Cd)污染稻田上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以牡蛎壳、石灰石等为原料的 5种矿物源调理剂对土壤Cd、水稻产量及各部位中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矿物源调理剂使土壤pH上升了1.17~1.69个单位,阳离子交换量增加了13.1%~41.2%;土壤有效态Cd含量降低了0.25%~18.8%;水稻根系、茎秆、叶片、谷壳和糙米中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 4.81%~48.0%、44.7%~84.9%、38.5%~76.9%、45.8%~79.2%和 43.4%~75.5%,水稻产量增加了 0.81%~17.9%.水稻不同部位中Cd富集系数表现为:根系>茎杆>叶片>糙米>谷壳,进入水稻体内的Cd主要富集在根系、茎杆和叶片部位.水稻各部位中Cd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矿物源调理剂通过降低土壤Cd活性,可阻控Cd进入水稻迁移与富集,且能增加水稻产量.
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农药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已广泛用于保障水稻生产,而二化螟作为危害水稻生产的钻蛀性害虫,已经对该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明确该类杀虫剂抗性分子机制,可为二化螟抗性快速检测和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在总结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其抗性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过表达介导的代谢抗性,以及鱼尼丁受体基因突变介导的靶标抗性;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在抗性分子检测、抗性新基因鉴定、抗性基因调控网络和多重抗性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认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害虫种群抗药性;利用多组学技术鉴定新抗性基因及调控网络,以探明多重抗性机制;将反向遗传学工具放射性配基结合及电生理技术深入验证抗性基因功能;需开发靶向抗性基因的dsRNA转基因作物、纳米农药及选择性新型化学杀虫剂,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 二化螟 双酰胺类杀虫剂 代谢抗性 靶标抗性 抗性分子机制
再生稻种植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改单”背景下,再生稻种植对稳定全国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再生稻种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肥力水平的影响,选取了单季稻、双季稻、再生稻3种稻作模式,并分析了三者土壤化学性质和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季稻相比,再生稻种植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但其与双季稻无明显差异;土壤主要养分的含量均呈双季稻田>再生稻田>单季稻田的趋势,相对应地,三者的土壤肥力指数分别为0.66、0.47、0.40,且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稻作模式显著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构,再生稻田中土壤烷基碳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单季稻但低于双季稻,而其烷氧碳的相对含量却显著高于双季稻但低于单季稻。再生稻田土壤的烷基碳/烷氧碳比值较单季稻显著提高了23.81%,但较双季稻则显著降低了30.67%;且该比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2=0.95,P<0.001)和肥力指数(R~2=0.96,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再生稻的土壤肥力水平高于单季稻,却显著低于同为两稻模式的双季稻,这与不同稻作模式下的肥料投入、淹水周期和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