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其在配方设计中的应用
《草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就日粮中各饲料间的相互作用在消化道与组织代谢层次产生的正、负组合效应及其营养代谢机理进行了综述。指出现行日粮配方技术与饲料评定以各饲料原料间营养值的"可加性"为基础的不合理性,以及饲料间的组合效应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原因是现行的饲料常规分析方法不能反映饲料在动物体内的组合效应,从而有必要建立基于动物的饲料评定体系。研究就如何在日粮配方设计中通过日粮配合来调控饲料间的组合效应、避免饲料间的负组合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饲料间的正组合效应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开发利用我国众多非粮饲料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植物保护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及7个中国鉴别寄主,于水稻苗期接种,测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水稻产区分离的19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以广谱致病性的菌株为主,将致病率按PF<30%、30%≤PF<50%、50%≤PF<70%和PF≥70%4区段划分,各区段菌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72%、31.28%和60.00%;病菌群体对所测定的30个抗瘟基因均表现出毒性,毒力频率为17.95%~100%,表现出较低毒力频率的水稻抗瘟基因是Pi-zt、Pi-1(1)、Pi-z5和Pi-k,其毒力频率分别为17.95%、26.67%、27.46%和29.23%。此外,江西省稻瘟病菌含6群40个生理小种,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13和ZA1;在稻瘟病发生较轻的2007年和2008年,优势小种均为ZB15和ZB13。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优势小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28个ZB13菌株对30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为50.00%~96.67%,26个ZB15菌株的致病率为46.67%~86.67%。对ZB13与ZB15菌株的聚类分析发现,毒力频率相近的菌株致病相似性差异很大。


混配制剂中拮抗细菌菌株Pf7-14在稻株上的群体数量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菌株Pseudom onas fluoresecens7-14(Pf7-14)显著地抑制了水稻纹枯病。在温室条件下,在水稻(品种为IR72)健株和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接种的病株上于分蘖盛期分别喷雾Pf7-14、混剂(Pf7-14+井冈霉素),菌株Pf-14对用于标记的抗生素萘啶酮酸(Nalid ixic ac id)具有天然的抗性,以上两处理中Pf7-14的浓度相同,约为2.2×108cfu/mL,应用稀释平板法,在喷雾后的不同时期,在含萘啶酮酸100μg/mL的培养基上回收Pf7-14。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健株还是在病株上,在两批试验中,混剂中Pf7-14的种群数量总是高于其在单剂的数量,在健株上,应用1~4 d,两者显著性相差1.69~2.96倍(P=0.05)。在病株上,第4~7 d,两者显著性相差1.74~3.70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一次防治,还是两次防治,与两个单剂相比,混剂(Pf7-14+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得到显著性提高。两次防治中,混剂的防治效果为83.46%,而单剂Pf7-14和井冈霉素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6.92%和73.72%。
关键词: 拮抗细菌 Pf7-14 种群动态 水稻纹枯病 防治效果


外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在室内、室外条件下从光照、虫口密度及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在短光照、密度为20头/株以下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87.22%以上,利于短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在长光照、密度在10头/株以上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46.67%以下,利于长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室外条件下,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一样,感虫水稻品种上短翅型雌虫褐飞虱比例较高。同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雄虫褐飞虱的短翅率都不是很高,即外界环境条件对雄虫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明显。


早恢R458的选育与应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早恢R458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桂朝13号为父本,IR58为母本杂交,经过多代定向选育而成的籼型三系早稻恢复系,具有恢复力强、配合力高、千粒重大、品质优、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09年5月通过省技术鉴定;2009年7月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利用该恢复系所配组合通过省审或国审,江Ⅱ优赣17号(江农早IIA/R458)1999年通过江西品种审定,金优458(金23A/R458)2003年3月通过江西品种审定、2008年8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9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优I458(优IA/R458)2005年11月通过江西品种审定。R458系列组合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不同省份粳稻选育品种的遗传相似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不同省份间粳稻选育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差异,为粳稻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34对SSR引物对12个省139份粳稻选育品种进行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9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SSR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5.3235个。RM320、RM531、RM1、RM286和RM336的等位基因数较多,分别为15、12、11、9和9个;RM320、RM336、RM286和RM531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2.3324、2.0292、1.8996和1.7820。12个省份间粳稻选育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为0.321~0.914,平均0.686。东北三省、宁夏、云南等纬度相近或生态气候环境相似的省份间粳稻选育品种的遗传相似性较高,而贵州、江苏与其它省份间纬度或生态气候差异较大,其粳稻选育品种的遗传相似性较低。【结论】RM320、RM531、RM1、RM286和RM336等标记适合利用于粳稻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检测。不同省份间粳稻选育品种的遗传相似性与其亲本的遗传基础有密切相关的同时,与品种选育时所处的纬度和生态气候环境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不同有机肥源对红壤旱地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 》 2009 CSCD
摘要:通过4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源对红壤早地耕层土壤肥力、微生物类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有机肥均能提高红壤旱地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含量,而腐熟猪粪配施化肥处理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施猪粪处理和纯施秸秆处理(p<0.05)。有机一无机配合施用是提高红壤肥力的基本途径;2)2种有机肥源均能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氮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增加其活性,与纯施化肥处理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3)2种有机肥提高了红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而不同的有机肥源处理之间各种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