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480条记录
海南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的SSR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可区分籼粳亚种的22对SSR特异引物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的8个自然居群的51份材料进行了SSR分析。这些引物在海南普通野生稻中能扩增出籼稻带型、粳稻带型及不同居群海南普通野生稻特有的带型。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普通野生稻具有一定的籼粳分化,其中偏粳型多于偏籼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海南普通野生稻在中国栽培稻起源演化上的地位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对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的发掘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SSR分析 籼粳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新不育系科丰A显性早熟性的遗传机制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科丰A表现出早熟性,该不育系与晚籼恢复系所配组的F1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显性早熟现象。为了解该不育系显性早熟性的遗传机制,利用一整套抽穗期感光基因近等基因系EG0~EG7、ER、LR、T65、T65Eb、T65Ebm、T65m、NIL(Hd1)和NIL(Hd4)等对科丰A抽穗期感光基因的基因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科丰A的抽穗期基因型为E1E1e2e2E3E3Se-1uSe-1uEf-1Ef-1,并带有感光基因E1的显性抑制基因(暂定名为Su-E1)和感光基因Se-1u的隐性抑制基因(i-Se-1)。分析了由该不育系配组的杂种F1表现早熟现象的原因,并探讨了科丰A所带早熟相关基因的育种利用价值。

关键词: 早熟显性 抽穗期 基因型 遗传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APD和SSR标记检测海南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的比较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09 CSCD

摘要:应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分别对来自海南省的51份普通野生稻样品籼粳分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0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引物15条,共扩增出具有多态性标记位点96个,占总位点的78.05%,所用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平均值为0.720。2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且多态性高的22对引物,共扩增出188个标记位点,其中172个具有多态性,占总位点的92.10%,SSR引物的PIC平均值为0.794。显然,SSR检测出多态性条带的能力优于RAPD。RAPD和SSR标记的分子聚类获得了趋势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聚类树状图。聚类结果表明,2种标记均揭示了海南普通野生稻具有一定程度的籼粳分化,其中偏粳多于偏籼。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海南普通野生稻在中国栽培稻起源演化上的地位,并对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的发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RAPD SSR 籼粳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粳稻粒形性状的QTL检测,为粳稻粒形性状相关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代200个个体为作图群体,在北京进行稻谷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千粒重等粒形性状的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利用SSR标记对上述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结果】上述粒形性状在F2群体均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粒形性状相关的QTL16个,分布于第2、3、5和12染色体上。其中qGL3a、qGW2、qGW5、qGT2、qRLW2、qRLW3、qGWT2和qGWT3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5.42%、40.89%、13.54%、33.43%、13.82%、13.61%、12.51%和10.1%,为主效QTL。其中,qGW2、qGT2、qRLW2和qGWT2均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RM12776-RM324区间。在所检测到的16个QTL中,4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小粒亲本XL005,而其余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DL115。基因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加性或部分显性。【结论】粳稻粒形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第2染色体RM12776-RM324区间是分别与粒宽、粒厚、长宽比和千粒重相关的4个主效QTL的共同标记区间,与其相邻的2个标记(RM12776和RM324)应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探讨其利用价值。大粒亲本对稻谷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增效作用显著。

关键词: 粳稻 粒形性状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座 基因作用

逆转座子分子标记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

果树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逆转座子特殊的转座机制及其生物学特性发展的逆转座子分子标记,具有多态性高、基因组覆盖度广、适于高通量分析等特点。就常见逆转座子分子标记的原理、操作及其在果树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检测、亲缘关系重建和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此类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果树 IRAP REMAP SSAP RBIP 品种鉴定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遗传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ST辅助的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AFLP标记转化

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广泛应用于轮回选择和杂种优势利用,不育基因标记的开发与应用对于基因克隆和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FLP标记SA12MG14的序列信息,从拟南芥整合数据库中,检索与标记序列同源的甘蓝型油菜EST,结合标记和EST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转化成新的SCAR标记。获得的SCAR标记S6B3,具有很高的检测稳定性,在回交群体Popu2上分析验证,结果与AFLP标记完全一致。该标记与不育基因相距0.3cM,将其用于临保系同源的纯合型不育系选育,可有效提高育种工作效率。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显性核不育 EST AFLP SCA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湿害处理对不同生育时期芝麻叶片保护酶活性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蕾期、盛花期和终花期的芝麻品种进行了24~60h的湿害处理,测定了叶片保护酶(POD、SOD、CAT)、植株萎蔫率、死株率等14个性状.结果表明,蕾期和盛花期芝麻叶片中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随着湿害处理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品种间存在差异.蕾期和盛花期湿害处理对芝麻生长速率、植株萎蔫率和死株率影响较大,尤以盛花期最为严重.3个生育时期的芝麻品种受湿害处理后均蒴果数减少、种子产量降低、根系早衰甚至烂根.芝麻叶片保护酶活性与植株萎蔫率、死株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生长速率、有效蒴果数等9个考察性状呈正相关,且大部分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合各项考察指标,湿害处理对芝麻盛花期影响最为严重,且36h是多项指标发生急剧变化或转折的敏感时间,湿害后的表现型性状变化趋势与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趋势在品种间基本一致.图4表1参23

关键词: 芝麻 湿害处理 保护酶活性 生长速率 萎蔫率 死株率 产量性状

水菖蒲活性物质β-细辛醚对玉米象不同虫态的熏蒸作用

昆虫知识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水菖蒲(Acorus calamus)活性成分β-细辛醚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的熏蒸活性,研究β-细辛醚对玉米象不同虫态的熏蒸作用。结果表明:β-细辛醚对玉米象4种虫态都有一定的熏蒸作用,其中对成虫的熏蒸效果最好,其次是卵,幼虫和蛹对β-细辛醚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以质量浓度为200μL/L熏蒸卵120h后,卵的死亡率达到了99.09%。对幼虫和蛹的熏蒸作用不明显。对成虫熏蒸120h后,LC50为17.82μL/L。

关键词: 水菖蒲 β-细辛醚 玉米象 熏蒸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雄野生稻地下茎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09 CSCD

摘要: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atminata)是广泛生长在热带非洲的1个野生种,具有明显的地下茎特征。为了探索控制其地下茎发育的相关基因及其他优异基因,初步构建了地下茎cDNA文库。文库指标显示:初始滴度为2.5×105cfu/μg,扩增滴度为2.9×108cfu/μg,库容为5×106cfu,重组率为82%;随机挑选80个单克隆进行测序,插入片段在400~1000bp之间;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获得了58个已报道有一定功能的EST序列,22个未见报道的EST序列;并利用PAUP4.0软件对序列进行了筛选分析。

关键词: 长雄野生稻 地下茎 cDNA文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常用化学除草剂对水稻生长及土壤生态影响的初步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化学除草是目前稻田草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稻田化学除草剂使用量大且年趋增多的趋势,开展了稻田常用化学除草剂对水稻生长及土壤生态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稻田常量施用化学除草剂可有效地防除杂草、减轻杂草的危害,对水稻生长无明显不良影响,但加量施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水稻的分蘖及产量;另外,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土壤中一些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了稻田土壤质量及供肥能力,施药量越大影响越大。

关键词: 化学除草剂 水稻生长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