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功能固沙保水剂性能及其效果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液相化学方法,微乳化、高剪切和非均相混聚技术,以风化煤和废弃塑料为主要原料,研制了集提供养分、固沙保水、改良土壤、修复荒漠化土壤作用于一体的3种多功能固沙保水剂,通过试验研究,优化出一组固沙保水剂。结果表明,该固沙保水剂的胶团粒径为20 ̄60nm,固结层抗压强度为5.30 ̄16.10MPa,抗冻融性能和耐老化性能良好,在风速15m·min-1和25m·min-1连续吹30min、在风速30m·min-1吹5min均未见起尘及风蚀现象,抗风蚀性能显著。
杂交籼稻亲本成熟胚组培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水稻组培效率对基因型的依赖性较强,因此针对水稻基因型研究和建立其高效组培技术体系尤为重要。筛选了愈伤诱导基本培养基,比较了6-BA和Kt对植株分化的效果,优化了激素配比。结果表明:16个基因型在愈伤诱导培养基MS上,平均愈伤诱导率和胚性愈伤诱导率分别为83.47%、38.59%,较CC培养基分别高出3.40%和7.42%;16个基因型中有12个基因型在MS培养基中表现出更高的胚性愈伤诱导率,且出愈时间早、愈伤生长快,不易褐化,说明MS培养基可作为杂交籼稻亲本成熟胚愈伤诱导的广谱培养基;植株分化预备试验结果显示,6个基因型在附加6-BA的分化培养基中均表现出更高的绿苗分化率,平均较使用Kt提高了10.65%,说明6-BA较Kt用于植株分化可取得更好效果;正交试验优化植株分化激素配比的试验结果表明R998和R463的最优激素组合均为3 mg/L 6-BA+0.5 mg/L NAA+1 mg/L Kt,而R253和R402的最优激素组合分别为1 mg/L 6-BA+1 mg/L NAA2、mg/L 6-BA+0.5 mg/L Kt,说明通过优化分化培养基中的激素配比,可以进一步提高了籼稻绿苗分化率,尤其是对于植株再生培养力低的基因型极为有效。
关键词: 杂交籼稻 亲本 成熟胚 愈伤诱导 胚性愈伤 正交试验 激素 植株分化


苗期水稻叶片发育进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对杂交水稻汕优63苗期的叶片蛋白质组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水稻苗期叶片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方法】蛋白质点经双向电泳得到分离,并采用Imagemaster 2D Elite5.0软件对所得到的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图谱分析共得到差异蛋白质点41个,其中三叶期后新增蛋白质点17个,包括9个仅在三叶期出现特异的特异蛋白质点,13个蛋白质点表达丰度先逐渐增强随后减弱或在消失,其它11个蛋白质点中,自二叶期开始表达丰度呈现下降的蛋白质点有3个,保持上升的有6个,不规律出现的有2个;其中的15个蛋白质点经质谱分析得到鉴定。【结论】蛋白质是细胞功能执行者,受细胞功能或细胞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上述蛋白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水稻苗期分蘖发生有关系。


成熟中国鲎卵的营养成分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索氏脂肪抽提称量法、反相液相色谱法及和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成熟中国鲎卵中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及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中国鲎卵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61.90%和15.82%;鲎卵至少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异亮氨酸(Ile)、酪氨酸(Tyr)、亮氨酸(Leu)、赖氨酸(Lys)和天冬氨酸(Asp)含量较高,占氨基酸总量的60%以上;鲎卵至少含18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UFA)有7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4种,分别占总游离脂肪酸含量的60.71%和13.15%。


成熟中国鲎组织中的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分析
《食品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资源,采用凯氏定氮法和反相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成熟中国鲎肌肉、胃、肠道和生殖腺等组织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中国鲎肌肉、胃、肠道和生殖腺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6.79%、62.07%、58.28%和61.94%;随组织类型不同,氨基酸组成模式显著不同;各组织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之和分别占其氨基酸总量的50.32%、43.90%、47.37%和55.95%。


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7 CSCD
摘要:在对水稻品种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Resistance gene analogue)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品种多样性有利于病菌稳定化选择原理,选择抗性遗传背景差异大的品种,在吉安和石城进行混合间栽防治稻瘟病研究。不同年份不同生态环境下试验均表明,遗传背景差异大的水稻品种混合间栽,对稻瘟病有明显控制效果,特别是感病优质糯稻品种混合问栽后,稻瘟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下降,其防治效果达82.14%~95.91%。混合间栽对杂交稻稻瘟病也有一定控制效果,防治效果为40.82%~70.87%。与净栽相比,水稻产量增幅在6.03%~11.81%之间。


原、异位保存东乡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7 CSCD
摘要:为了解原、异位保存东乡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对庵家山普通野生稻原、异位群体进行了考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原、异位保存的东乡野生稻在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异位保存的东乡野生稻每穗总粒数平均为58.28粒,比原位多11.44粒,但其每穗实粒数却较少,为9.89粒,结实率降低了45.43%。从种植环境可以发现,异位保存圃的环境不适宜东乡野生稻的生长,应该选择与原生境相类似的种植环境,以便于东乡野生稻的保存、研究与利用。


还原条件对NiFe_2O_(4-δ)结构稳定性及其催化分解CO_2活性的影响
《燃料化学学报 》 200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NiFe2O4,运用XRD、DTA-TG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探讨还原条件对NiFe2O4-δ的结构稳定性及其催化分解CO2成C反应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柠檬酸络合法制备的NiFe2O4样品量为0.5g时,利用H2还原制备氧缺位NiFe2O4-δ的最佳还原条件为还原温度320℃、氢气流量40mL/min、还原时间3h。还原温度过高、还原时间过长以及氢气流量过大,均会使NiFeO还原过度,尖晶石结构瓦解而转变成Fe(Ni)合金和α-Fe等。
关键词: 柠檬酸络合法 NiFe2O4-δ CO2分解 最佳还原条件 XRD


普通野生稻保护和未保护居群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7 CSCD
摘要:为了评价普通野生稻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用24对SSR引物对5个保护居群(江西东乡庵家山JXD、湖南茶陵HNC、湖南江永HNJ、广东高州大岭GDD、海南儋州HND)和3个未保护居群(广西武宣GXW、广西来宾GXL、广东高州朋山GDP),共计356个单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24个位点均表现为多态,其中18个位点表现杂合子不足,RM339位点观察杂合度最高,RM336位点预期杂合度最高。SSR分析结果表明,8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都较高,其中5个保护居群的Ae变幅为1.780(JXD)~2.504(HNJ),He变幅为0.397(JXD)~0.555(HNJ);3个未保护居群Ae变幅为2.153(GDP)~3.226(GXL),He变幅为0.492(GDP)~0.640(GXL)。5个保护居群与3个未保护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0.6585)。这说明虽然有些居群得到了保护,但未保护居群的保护、收集价值仍然很大。居群间遗传分化明显(Fst=0.399),居群间遗传距离最小的HNJ居群与GXL居群的相似系数也只有0.43。F-统计显示所用居群都偏离了Hardy-W e inbery平衡(F is=0.147),其中GDD、GDP、HND居群F is<0,表现为杂合子过剩;居群JXD的F is为0.109,表现轻微的杂合子缺乏;HNC、HNJ、GXW、GXL的F is>0,F is值变幅为0.315(GXW)~0.473(HNJ),说明这4个居群中杂合子不足,可能与这些居群自交比例高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