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地区转Bt基因抗虫水稻稻谷对赤拟谷盗生长发育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来自湖北武穴、孝感、随州3个不同地区的转cry1Ab/cry1Ac、cry2A、cry1C基因明恢63(分别命名为TT51、T2A-1和T1C-19)对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室内以不同的转Bt基因稻谷继代饲养赤拟谷盗6代,结果表明:各处理赤拟谷盗的卵期3~4d,卵孵化率85%~100%,幼虫期22~27d,化蛹率85%~97%,蛹期6~7d,百蛹重0.25~0.31g,性比0.8~1.4,羽化率82%~97%,产卵前期5~7d。不同抗虫转基因水稻对赤拟谷盗各发育历期及生命表参数没有显著的影响,同一转基因事件,没有因为种植地区的不同造成对赤拟谷盗生长发育的差异。3种Bt蛋白在继代饲养的赤拟谷盗幼虫体内检测均呈阳性反应,但积累量很小,继代饲养后,没有发现在赤拟谷盗体内明显的累积。


不同饲养模式下山麻鸭蛋品质及蛋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在同一鸭场随机抽取相同营养条件下,分别采用网养、散养、单笼饲养与双笼模式饲养的山麻鸭新鲜蛋,分别测定蛋品质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网养模式下麻鸭所产蛋重显著轻于其它3种模式(P<0.05),而双笼饲养麻鸭所产蛋的蛋白高度显著高于散养(P<0.05),且双笼饲养与网养麻鸭的鸭蛋哈氏单位(HU)高于散养和单笼饲养麻鸭(P<0.05)。在营养成分方面,4种模式饲养麻鸭所产蛋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相近,单笼饲养的麻鸭蛋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其次是双笼模式,散养模式的最低。由此可见,4种模式饲养麻鸭的蛋品质及营养成分具有较显著的差异,网养、单笼与双笼饲养模式均优于散养。


草石蚕四倍体与二倍体的品质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析草石蚕四倍体与二倍体的品质。[方法]对引进的草石蚕二倍体材料进行秋水仙素诱导处理,成功获得草石蚕的四倍体材料,然后将草石蚕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进行栽培试验,并分析草石蚕的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3个重要品质指标。[结果]四倍体叶片中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比二倍体分别增加了43.16%、9.46%和21.74%;而四倍体块茎中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比二倍体分别增加了13.12%、21.89%和7.47%。[结论]四倍体的营养成分要比二倍体高,在经济价值上比二倍体更优越。
关键词: 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Miq.) 四倍体 二倍体 品质指标


“十一五”国审水稻新品种特征特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水稻新品种的主要特性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制订水稻品种改良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归纳统计的方法,对"十一五"期间国家审定的288份水稻新品种进行特征性状统计分析、不育系的配组分析及品质、抗性分析。结果显示,6个生态类型的水稻品种间形态差异比较大,其产量相关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也有较大差别;长江中下游单季稻生育期长和较大穗形是其高产的重要因素,在其现有穗型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效穗数可进一步提高产量;长江中下游早稻和北方粳稻的有效穗数最多,进一步增产应在稳定其较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单穗粒数。北方粳稻和南方双季晚籼稻品质较好,而双季早稻的垩白粒率较高,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国审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较好,而对稻飞虱抗性普遍较差,因此,在今后水稻新品种培育中,在稳定提高稻瘟病抗性育种的同时,应重点加强稻飞虱的抗性育种。优秀不育系在杂交稻选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Ⅱ-32A、‘协青早A’等一批老不育系仍然大量应用外,‘天丰A’、‘五丰A’、‘川香A’等一批新的强优势的不育系脱颖而出。两系杂交稻由于‘株1S’、‘准S’等一批实用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选育与应用,对推动中国"十一五"水稻育种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西几种奶牛常用饲料的多体系营养价值评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用Weende、Van Soest与CNCPS体系分析稻草、苜蓿、玉米秸秆、豆腐渣与啤酒糟的营养成分,并计算这5种饲料的相对值(RFV)与分级指数(GI)以及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组分,旨在为各体系在江西奶牛业的合理应用提供基础理论数据。同时指出,Weende与Van Soest体系是奶牛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基础,应根据需要选择综合评定指数还是CNCPS体系。
关键词: 奶牛饲料 营养价值 相对值 分级指数 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体系


鄱阳湖表层水中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污染现状调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鄱阳湖表层水中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污染现状,于2011年4月7~9日采集鄱阳湖的表层水样30份和长江水样2份,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质谱法检测样品中PFOS和PFOA含量,探索鄱阳湖表层水中PFOS和PFOA的污染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FOS和PFOA的浓度范围分别为未检出~0.71ng/L和0.30~1.89ng/L,均值分别为0.35ng/L和1.10ng/L。而位于长江的0号点水中PFOA和PFOS含量分别为15.11ng/L和0.81ng/L。鄱阳湖表层水中的PFOS和PFOA在整体上都呈现南部高于北部的趋势,这可能是由鄱阳湖的水动力条件和其周边PFCs污染源分布不同所致。以上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表层水中PFOS和PFOA处于较低的污染水平。


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机化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为改进和研发适合南方丘陵双季稻区的插秧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双季稻区早晚稻进行人工模拟机插行距试验,对比研究不同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8寸较9寸,早稻增产260.50~382.86 kg/hm2,增产率达4.34%~5.98%,晚稻增产252.90~269.68 kg/hm2,增产率达3.90%~4.25%;行距7寸较9寸,早稻增产139.33~271.03 kg/hm2,增产率达2.32%~4.24%,晚稻增产129.32~202.49 kg/hm2,增产率达2.00%~3.19%;3个行距中8寸的产量最高。同时,对现行9寸行距的插秧机进行了改进,研制出8寸行距插秧机,并进行二晚大田机插试验,结果表明8寸行距插秧机比9寸增产181.83 kg/hm2,增产率达2.56%。


基于AMMI模型评价长期定位施肥对双季稻总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双季稻产量演变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25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采用AMMI模型对影响双季稻总产量稳定性的施肥处理、环境和二者互作进行分析。【结果】(1)施肥处理与环境互作(F×E)平方和占方差分析总平方和的9.78%,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AMMI模型的交互效应主成分(IPCA)前三项累计解释了88.46%的互作平方和,其稳定性参数(Di值)与Shukla变异系数和变异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83,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2)均衡施化肥可以有效提高双季稻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在等量养分条件下配施有机肥进一步提高了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其中在产量方面,配施30%、50%和70%有机肥处理较均衡施化肥处理(NPK)分别提高6.15%、3.88%和7.75%;在稳定性方面,分别提高25.91%、59.78%和29.31%。【结论】AMMI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施肥处理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评价长期施肥条件下双季稻产量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有机无机肥配施是该区域双季稻高产和稳产的最佳施肥措施,其中等比例配施有机无机肥在产量相对较高的条件下(与均衡施化肥处理相比)稳定性最好;30%有机肥配施70%化肥和70%有机肥配施30%化肥两个处理在稳定性相对较好的情况下产量最高、适应性最强。


基于株型的水稻冠层光合生产模拟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于冠层光分布的光合作用模型,以紧凑型和松散型2个不同株型水稻冠层为对象,通过设计不同的模型输入参数组合,定量分析了不同株型水稻冠层直接辐射消光系数的日变化特征、正午时刻直接辐射在冠层内的垂直分布特征、冠层内光合作用速率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辐射强度下冠层光合作用速率随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日变化等。结果表明,紧凑型的增产潜力依赖于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效能、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辐射强度等。研究结果为水稻高产栽培及理想株型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 水稻 株型 消光系数 直接辐射 光合作用速率 分布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