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595条记录
生物质灰渣等对红壤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生物质灰渣等改良剂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果,通过土壤培养实验研究了生物质灰渣、磷灰石和石灰3种改良剂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3种改良剂均能提高土壤p H和降低土壤交换性Al3+含量,其中,生物质灰渣在培养前期表现差异明显,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实验设定的生物质灰渣用量对土壤p H的影响差异不明显;石灰和磷灰石用量对土壤p H和土壤交换性Al3+含量影响显著。培养期间,添加改良剂后土壤p H保持上升趋势,且p H增幅随改良剂用量增加而增加。3种改良剂的施用均可提高土壤CEC和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用量为450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生物质灰渣处理土壤CEC提高0.90 cmol·kg-1,土壤交换性钙提高1.11 cmol·kg-1;磷灰石处理土壤CEC提高2.17 cmol·kg-1,土壤交换性钙提高0.78 cmol·kg-1;石灰处理土壤CEC提高1.85 cmol·kg-1,土壤交换性钙提高3.47cmol·kg-1。生物质灰渣施用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4500 kg·hm-2用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49和225.00mg·kg-1;磷灰石施用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且随磷灰石用量增加而增加;石灰施用提高土壤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

关键词: 磷灰石 生物质灰渣 石灰 pH 交换性铝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乡野生稻耐冷片断导入系基因表达谱的比较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摘要:通过对东乡野生稻的渗入系群体进行低温筛选,获得了5个耐冷性较强的株系。通过对耐冷株系IL732和轮回亲本赣香B常温和低温下基因表达谱(DEG)差异的分析,筛选得到22个在IL732中特异响应冷胁迫的基因,其中存在多个参与糖类代谢的酶。这些酶基因的特异表达表明东野的耐冷机制可能与东野独特的能量代谢或多糖类物质代谢调控过程有关。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片段导入系 冷胁迫 表达谱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晚清江西农事试验场的科研管理探讨——浅释《江西农事试验场章程》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摘要:对《江西农事试验场章程》进行了全面说明和解析,以期对现代农业科研单位制定章程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 江西农事试验场 章程 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适生蓝莓品系筛选初报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在江西生长的蓝莓品系,对引进的13个蓝莓品种的保存率、物候期、果实特性、产量等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灿烂、园蓝、夏普蓝、奥尼尔、薄雾等品种适宜在江西生长。在这5个蓝莓品种中,夏普蓝和园蓝适合加工,灿烂、奥尼尔、薄雾用于鲜食、加工均可;园蓝引种栽培4年后的产量最高,达712.62 kg/667 m2。

关键词: 蓝莓 引种 江西 适生性 品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玉米种植下长期施肥改变红壤氮磷活化能力

水土保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系统研究南方丘陵区红壤氮磷养分活化程度对长期施肥和玉米连作模式的响应规律,研究选取江西进贤红壤旱地双季玉米长期试验的不施肥(CK)、氮肥(N)、磷肥(P)、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2倍氮磷钾配施(HNPK)和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等处理,分析其27a内(1986—2013年)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氮磷活化度的时间序列变化,并研究了土壤氮磷的增加速率以及土壤有机碳与氮磷活化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处理对氮磷活化度的提升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试验27a间,施氮处理对氮活化度的提升效果在60.25%~105.35%之间,以NPK处理为最高,HNPK和NPKOM次之;施磷处理对磷活化度的提升效果在2.29~15.40倍之间,以NPKOM处理为最高,HNPK和P处理次之。NPKOM处理对碱解氮和速效磷的提升作用在所有处理中均为最高。施肥处理提升氮磷活化度的主要原因是提升了碱解氮和有效磷。与试验前相比,连续27a施肥后,NPKOM处理的土壤全氮和全磷仅增加了25.02%和145.16%,而碱解氮和全磷则分别增加了131.46%和38.39倍,导致氮磷活化度分别增加了85.14%和15.40倍。土壤氮活化度与土壤有机碳不存在线性关系,而磷活化度则表现出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磷素活化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264 1,P<0.05)。因此,在红壤旱地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和氮磷活化度的重要措施,磷的活化程度明显高于氮,但速效氮磷养分的大幅增加也可能导致环境风险。

关键词: 红壤 土壤养分活化 长期试验 双季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大粒型材料lg1的生理特性与遗传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一个大粒型水稻材料lg1表型、光合、灌浆等生理与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粒材料lg1田间表现为植株高大,穗长粒大,千粒质量达47.58 g;光合能力较强,但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较对照9311分别小32.1%,3.94%;lg1为同步灌浆,强、弱势粒早、中、后期灌浆贡献率相差不大,强势粒灌浆时间比弱势粒长;遗传分析表明,F2群体的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均呈连续变异的正态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粒宽与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粒厚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粒宽、粒长、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性状同时受一个或多个共同的QTL控制。研究结果为大粒型材料lg1在超高产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 大粒 光合 灌浆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阿维菌素与多杀霉素混配对小菜蛾的增效作用及田间防效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摘要:采用浸叶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测定了阿维菌素与多杀霉素的混配剂对小菜蛾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阿维菌素与多杀霉素混配对小菜蛾具有最大增效作用的质量比为3.0∶2.0,其共毒系数为161.9;在药后10 d,按上述比例配制成的5%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水乳剂18.75 g/hm2和22.50 g/hm2处理对3个不同地区小菜蛾种群的防治效果达86.66%~93.64%,对2个阿维菌素高抗小菜蛾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158.88和95.03)的防效在83.21%以上。建议5%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水乳剂的施用量为18.75~22.50 g/hm2,在小菜蛾低龄幼虫高峰期施用。

关键词: 小菜蛾 阿维菌素 多杀霉素 复配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个晚籼稻品种在红壤中的耐酸性鉴定及有关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摘要:为了研究水稻耐酸特性,选择9个已在江西省推广的晚籼稻品种,分别在填入了水稻土和酸性红壤的水池中种植,测定了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指标,考察了株高、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生理指标存在差异。酸胁迫下CAT活性和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OD活性无明显变化规律。MDA含量的变化与3种保护酶活性各自间均无明显关联,但可能受到它们的共同影响。酸胁迫下各品种农艺性状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异,POD活性、MDA含量与单株产量变异幅度显著相关,可以用于评价水稻耐酸特性。综合看来,天丰优6418、深优957和跃新2号为具有较强耐酸特性水稻品种。

关键词: 水稻 红壤 耐酸 酶活性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稻机插适宜播种量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摘要:[目的]研究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稻机插适宜播种量。[方法]早晚稻各设置5个不同播种量处理,并以常规抛秧处理为对照,探讨赣南中低产区双季稻机插的适宜播种量。[结果]该区机插早稻播种量70g/盘(360盘/hm~2)、晚稻播种量60 g/盘(360盘/hm~2)时产量最高。机插早稻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显著正相关,机插晚稻与有效穗数显著正相关,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是提高该区机插稻产量的重要措施。[结论]该区双季稻机插存在适宜播种量,且产量较高。

关键词: 播种量 双季稻 机插稻 中低产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制热氧化冷榨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2016 EI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采用气相色谱(GC)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方法分析了控制热氧化前后冷榨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风味物质对芝麻油整体香气的贡献,并结合聚类分析确定控制热氧化后冷榨芝麻油中的关键风味物质。结果显示,样品中的脂肪酸主要有7种,包括3种饱和脂肪酸和4种不饱和脂肪酸,热氧化后冷榨芝麻油中的亚油酸及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降低;柠檬烯和罗勒烯等烃类是冷榨芝麻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含量占风味物质总量的74.6%;热氧化后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增加了10种,总峰面积是冷榨芝麻油风味物质总峰面积的2.68倍,3-甲基丁醛、癸醛、(E,E)-2,4-壬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等醛类含量高达67.9%,是热氧化样品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亚油酸的氧化产物(E,E)-2,4-癸二烯醛是热氧化冷榨芝麻油中最重要的风味物质。

关键词: 冷榨芝麻油 控制氧化 脂肪酸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