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椒种质与品种田间疫病抗性鉴定与避雨栽培控病效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辣椒是我国的大宗蔬菜作物。疫病是辣椒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极具毁灭性的病害。长江中下游地区,春辣椒种植期多雨高湿的环境条件常导致辣椒疫病的高发、重发而显著减产,甚至绝收。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筛选辣椒抗病品种,鉴定抗性种质材料,对抗病品种利用及选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鉴于辣椒避雨栽培技术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成为辣椒提早上市的主流技术,但其对病害的影响效果并不明确。该研究有助于为更好地指导辣椒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辣椒种植基地疫病重发田块设置田间自然病圃,对283份辣椒材料进行疫病抗性鉴定。在参试的辣椒品种中随机选取10份辣椒品种进行避雨与非避雨栽培,比较辣椒疫病发生严重度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羊角椒中的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占该类供试材料的4.55%、14.77%、14.77%、22.73%、43.18%;小尖椒中的高抗、抗病、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占58.97%、35.90%、2.56%、2.56%;线椒中的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占32.14%、45.24%、13.10%、8.33%、1.19%;薄皮椒中的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占3.23%、6.45%、16.13%、74.19%;色素专用椒中的高抗、抗病和中抗材料分别占27.27%、54.55%和18.18%;小圆椒中的抗病、中抗和高感的材料分别占57.14%、35.71%、7.14%;朝天椒中的高抗、抗病和中抗材料分别占56.25%、37.50%、6.25%。共获得DJZ-16等66份高抗材料,并鉴定出DJZ-1等65份高感材料。与非避雨栽培处理相比,避雨栽培对各参试品种均有控病及稳产效果,对辣椒疫病的最低防效在39.29%以上,增产达63.42%以上。【结论】不同类型的辣椒群体抗性差异明显,同一类型的品种间抗性也存在一定差异。以辣椒类型进行抗性分类,羊角椒和薄皮椒更易感病,色素专用椒和朝天椒抗性表现突出。避雨栽培的辣椒感染疫病严重度和为害损失显著低于非避雨栽培的对照处理,具有防病控病作用。


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抗性水平,初步分析其抗病原因,对东乡野生稻在水稻抗稻曲病育种工作中应用给予评价。【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东乡野生稻107份单株材料进行稻曲病抗性鉴定,以了解其抗性水平,并通过调查与统计试验材料的穗苞长度、宽度、菌液容纳量以及接种后一定时间内气温等因素,对东乡野生稻材料抗稻曲病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107份东乡野生稻单株材料中,表现高抗的材料有19份,占鉴定材料的17.76%;表现抗病的材料有74份,占鉴定材料的69.16%;表现中抗的材料有12份,占鉴定材料的11.21%;表现中感的材料有2份,占鉴定材料的1.87%;高抗及抗病材料共93份,占鉴定材料的86.92%,没有感病及高感材料,表明东野材料整体对稻曲病有较好的抗性。穗苞长度、宽度及菌液容纳量调查结果显示,破口时东乡野生稻穗苞长度(28.73 cm)大于两优培九(22.05 cm),穗苞直径(0.65 cm)小于两优培九(0.87 cm),表明东乡野生稻与两优培九穗型存在显著差异,穗型的差异导致东乡野生稻穗苞菌液容纳量(0.88 mL)显著小于两优培九(1.93 mL),而穗苞菌液容纳量的减少降低了水稻与病原菌的接触数量,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整体抗性水平较高的原因之一。正常生长下的东乡野生稻孕穗及破口时间均晚于两优培九,因此接种后一定时间内东乡野生稻平均温度(24℃)低于两优培九(28.3℃),而稻曲病菌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0℃,因此接种后东乡野生稻所处环境温度较低,不利于稻曲病菌生长,这可能是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整体抗性水平较高的另一原因。【结论】东乡野生稻对稻曲病有较高的抗性水平,在水稻育种工作中,可以利用东乡野生稻来改变水稻的穗型或推迟水稻生育期,以提高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


新余蜜桔自然四倍体叶片形态与生理特异性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初步评价新余蜜桔自然四倍体材料,从组织形态学、光合作用、抗逆性及激素含量等生理生化角度,对新余蜜桔自然四倍体和新余蜜桔二倍体叶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新余蜜桔二倍体,新余蜜桔自然四倍体叶片叶形指数显著变小,叶片增厚,气孔器密度变小,但气孔开口变大;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木质素及酚类物质等抗性相关物质含量显著升高,叶片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茉莉酸(JA)及异戊烯基腺嘌呤(IP)含量均显著升高,表现出高抗逆性潜能。新余蜜桔自然四倍体具备成为无核育种的优良亲本的条件。


不同辣椒材料对疫病的抗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CSCD
摘要:为筛选抗性种质资源,进行抗性品种选育和推广种植,利用苗期游动孢子灌根法对206份江西省地方辣椒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并初步分析不同时期材料的发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的抗病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无论是病株率还是病情指数均有显著差异性,病株率在0~30.0%、30.1%~70.0%、70.1%~100%之间的材料分别为21、32、153份,占供试材料的10.19%、15.53%、74.27%;表现为高抗、抗病、中抗和感病的材料分别有15、17、23、151份,占供试材料的7.28%、8.25%、11.17%和73.30%;鉴定出的'赣椒18号''、赣椒35号'、C047、WY38、CM334和A204等15份高抗材料是很好的抗疫病资源.分析供试材料在2次调查结果中的发病情况可知,材料间的发病速度(侵入和扩展)存在显著差异性.


江西省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评价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江西省种植面积较大的水稻品种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抗性,筛选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方法]分别以TN 1和PTB 33作为感虫对照和抗虫对照,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对江西省30个水稻主栽品种(包括早稻、中稻和晚稻)分别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评价.[结果]参试的30个水稻主栽品种中,4个早稻品种均无抗性品种;13个中稻品种中,只有晶两优3206、和两优1号在成株期具有抗性;13个晚稻品种中,只有百香优125在苗期具有抗性.[结论]江西省目前缺乏对褐飞虱具有稳定抗性的水稻品种,90% 的品种对褐飞虱表现感虫或高感,且存在苗期与成株期抗性不一致的现象.


江西省5个规模化猪场健康猪群中猪链球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猪链球菌在江西省规模化猪场的临床健康猪群中的流行现状和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7-2019年江西省的5个规模化猪场为采样点,采集表观健康猪群鼻拭子314份,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与分子生物技术的方法进行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并通过Ke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分离鉴定出猪链球菌112株;表观健康猪群中的猪链球菌总检出率为35.67%,各个规模化猪场的检出率统计学差异显著;未检测出猪链球菌2型,检出率0%;50%以上的猪链球菌菌株对克林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等耐药,90%以上的猪链球菌菌株对万古霉素、青霉素G和米诺环素高度敏感;菌株的耐药谱以多重耐药为主,甚至分离到耐11种和12种抗生素的猪链球菌菌株;不同地域猪场猪链球菌的耐药性和耐药谱差别较大.[结论]猪链球菌在江西省内的规模化猪场中流行率较高,青霉素是目前理想的治疗或预防猪链球菌病的首选药物,但是目前猪链球菌的耐药情况,特别是多重耐药情况已相当严峻,迫切需要引起从业人员的重视,建立完善合理的猪链球菌病防控方案.


江西部分地区临床健康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调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江西省部分地区临床健康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优势血清型及耐药现状.[方法]2018—2019年从江西几个规模化猪场的临床健康猪群中采集114份鼻腔棉拭子,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和PCR方法分离副猪嗜血杆菌,进行血清分型鉴定,应用Ke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共检出13株副猪嗜血杆菌,检出率为11.40%;通过PCR的方法确定江西省地区流行的优势菌株为血清13型,占比46.15%,其次分别是不可分型菌株(38.46%)、血清5型(7.69%)和血清11型(7.69%);13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卡那霉素、链霉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麦迪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氧氟沙星)和头孢类抗菌药敏感率可达100%;多重耐药现象突出,以3重、4重耐药菌株为主.[结论]江西省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当前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优势血清型为13型,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菌素是防控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的有效药物.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猪场应多方面做好副猪嗜血杆菌的防控工作,建立完善合理的细菌病防控方案.


苦瓜枯萎病抗性鉴定及枯萎病菌胁迫下生理响应差异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6个来源不同的苦瓜品种为材料,通过苗期人工接种枯萎病菌鉴定其抗性强弱。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苦瓜品种苦瓜枯萎病发病程度出现较大差异,鉴定获得具有高抗枯萎病特性材料2份,高感材料18份,并进行苦瓜幼苗受到枯萎病菌胁迫后的生理响应差异分析。接种枯萎病菌后,抗性品种苦瓜叶片生理和生化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响应差异较大。抗性品种较感病品种表现为CAT、SOD、POD、PAL活性较强, MDA含量较低,细胞膜脂过氧化伤害较轻;感病品种■产生速率呈上升趋势,抗病品种则在侵染后期急剧上升。在枯萎病菌胁迫下苦瓜叶片在生理生化指标上表现为多方面的综合防御机制。


不同甘薯品种对根腐病及食叶性害虫的抗性效果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作物病虫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为深入挖掘对江西甘薯根腐病和主要食叶性害虫具有较高抗性的优良作物品种,试验采用发病率及虫情指数田间调查法,系统分析了34个甘薯品种(系)对江西甘薯根腐病和主要食叶性害虫的田间抗性效果,结果表明:赣GE12-27、赣GE12-09、浙薯33等19个品种对甘薯根腐病的自然抗病效果较好,田间发病率均为0%.宁紫1号、徐紫薯8号、赣GE12-27等6个品种对甘薯麦蛾和甘薯卷叶蛾的抗虫效果较好,田间虫情指数均为0%.湘174、W4000和N3020 3个品种对斜纹夜蛾和甘薯烦夜蛾的抗虫效果相对较好,其虫情指数均≤33.33%.本研究为指导利用薯类作物品种抗性开展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提供了较好的试验依据.


十字花科蔬菜品种对根肿菌4号和9号小种的抗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江西省内根肿病菌的生理小种类群分布,分别在婺源县4号小种区域和南昌县9号小种区域设立田间病圃,于2016年9—12月对108个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包菜、萝卜、大白菜、小白菜)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并随机选取其中29个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十字花科不同种间蔬菜对根肿菌不同小种的抗性存在差异,种内品种对同一小种的抗性也存在差异;花椰菜、包菜和萝卜对9号小种均有抗性,上海黑叶五月慢、新奶白、京绿乌塌菜3个小白菜品种和京夏王、北京桔红心、京春娃2号等13个大白菜品种对9号小种有抗性;参试品种对4号小种的抗性不如对9号小种的,但仍筛选到紧花6、紧花16、松花2等10个花椰菜品种和满堂红萝卜品种可在4号小种区域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