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esistance(模糊匹配)
70条记录
抗二化螟的水稻品种筛选

应用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抗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水稻品种资源,明确其抗虫机理,是农业防治的基础。【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虫为害和大田自然受害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了不同的水稻品种抗性;同时通过目测不同水稻植株外部形态特征、在网罩内供试品种上接入成虫后2 d的产卵量、幼虫孵化后2 d观察稻株内二化螟的存活率,探讨抗虫品种的抗虫机理。【结果】从344个水稻品种资源和当家品种中筛选出"碑田倒"和"银间杂糯"2个抗虫品种,以及"农飞"和"三香糯"等65个中抗品种,进一步对鉴定出的2个抗虫品种和65个中抗品种进行大田验证,发现符合率达88.06%;其中,抗虫品种"碑田倒"和"银间杂糯"稻株叶舌、叶耳紧贴,叶鞘紧包,脉间距较窄,其植株上的产卵量和幼虫存活率显著少于感虫品种"香稻"、"赣南早"、"三粒寸"、"赣优晚"及中抗品种"赛湖早"、"TKM6"。【结论】在籼稻、粳稻和糯稻中均可筛选出抗虫和中抗品种。其中,糯稻中的抗虫品种和中抗品种较多,占糯稻品种的33.3%;粳稻品种次之,中抗品种占20%,籼稻品种较少,为18.83%。其抗虫机理主要是稻株外部形态特征不利于二化螟蚁螟侵入、成虫产卵量少和幼虫生长发育不良、存活率低。

关键词: 水稻品种 二化螟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3.5~28.5℃下,将体质量(6.76±0.1)g的中华绒螯蟹随机分为6组,置于24个100cm×50cm×50cm的玻璃缸中,每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30只中华绒螯蟹,投喂含有0(对照组)、0.1%、0.5%、1.0%、1.5%、2.0%复方中草药的饲料60d。试验结果表明,除0.1%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试验组中华绒螯蟹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组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最高(P<0.05);血清和肝胰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性,除0.1%和2.0%组(P>0.05)外,其他各处理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0.5%、1.0%和1.5%组中华绒螯蟹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和肝胰脏组织中溶菌酶活性均随饲料复方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先升后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中丙二醛的含量随着复方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除0.1%组外,其他组的中华绒螯蟹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免疫保护率显著性升高(P<0.05)。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的复方中草药,中华绒螯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病力较强。

关键词: 复方中草药 中华绒螯蟹 生长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 抗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小菜蛾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监测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2012—2013年采用浸叶法测定江西省南昌县、武宁县和信丰县3个蔬菜产区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对9种药剂敏感性的年度变化。结果表明,3个地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95.03~564.87倍和60.52~209.42倍,均已产生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抗性倍数为8.27~35.12倍,产生中低水平抗性;对苏云金杆菌、溴虫腈、氟啶脲、丁醚脲、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仍比较敏感。因此,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不适宜于江西地区防治小菜蛾,推荐使用苏云金杆菌、溴虫腈、氟啶脲、丁醚脲、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以便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 小菜蛾 抗药性 监测 阿维菌素 高效氯氰菊酯 苏云金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春恢350稻瘟病抗性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gm(t)抗谱广、抗性强。春恢350是超级早稻春光1号的恢复系,该恢复系配合力强,丰产性好,但不抗稻瘟病。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gm的谷梅4号为抗源,以春恢350为轮回受体亲本,在回交选育过程中,通过表形筛选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将Pigm(t)基因导入到春恢350中,获得3个带有目标基因的改良恢复系纯合株系。以江西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20个菌株对这3份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其抗性频率为85%~100%,而原始对照春恢350的抗性频率仅为5%,表明抗性基因已成功导入春恢350中并表达;并用不育系江农早4号A与改良的春恢350测配,其杂种一代田间表现优势强,抗性强。

关键词: 超级早稻 抗稻瘟基因Pigm(t)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抗性鉴定 春恢35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抗逆高产双季稻品种的筛选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摘要: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南昌县、临川区等4个试验点,对17个早稻品种和20个晚稻品种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并以丰产性和抗逆性为主要考察指标,筛选出了适合在江西全省种植的早稻品种4个(淦鑫203、荣优463、株两优1号和株两优4024)、晚稻品种7个(欣荣优2498、淦鑫600、荣丰优868、皖稻153、天优华占、天丰优101和荣优华占)。

关键词: 江西 双季稻 抗逆 高产 品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虫基因cry1Ab/Ac在水稻杂交转育后代中的表达效应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入了Bt基因cry1Ab/Ac的水稻品系TT51为供体,与10个恢复系杂交。通过分子检测,并结合田间的抗虫性观察,筛选出农艺性状良好的转基因纯合株系。抗虫基因在所有的杂交组合后代中按照孟德尔规律遗传,但是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表达量有很大差异。Cry1Ab/Ac蛋白含量维持原有水平的株系对螟虫表现出良好的抗性,蛋白含量降低的株系则受到轻微的危害。纯合株系的部分农艺性状发生变异,其程度与Cry1Ab/Ac蛋白含量有关。结果为利用杂交转育培育优良抗虫水稻提供依据。

关键词: cry1Ab/Ac 转基因水稻 抗虫性 性状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灌木辣椒种质农艺性状鉴定与疫病抗性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中国灌木辣椒种质,选取有代表性的8份辣椒材料,开展了中国灌木辣椒农艺性状鉴定和疫病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灌木辣椒长势强,株高均在1.0 m以上,叶片阔大,花瓣白绿色;果实直立向上,单果质量在0.51~2.04 g之间,平均为1.26 g;果实辣椒素与二氢辣椒素含量之和在565.00~1821.00 mg/kg,平均为1328.33mg/kg,是一年生辣椒B9431的407倍;对疫霉菌抗性水平表现为中抗至高抗,其中,海南野生灌木辣椒H108表现高抗。基于表型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将中国灌木辣椒与一年生辣椒及美洲灌木辣椒有效区分开来。本研究结果为中国灌木辣椒优异基因的发掘和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灌木辣椒 农艺性状 疫病 抗性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黑芝麻品种在红壤旱地的适应性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为筛选适宜江西红壤旱地种植的高产黑芝麻品种(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进贤县地方品种金黄麻为对照,对7个黑芝麻品种(系)从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BS0532-3和BS57的生长势、整齐度和耐旱性优于CK,抗病性强,单株蒴果数和每蒴粒数显著>CK,产量分别为668.93 kg/hm2和659.43 kg/hm2,较CK(549.95 kg/hm2)增产21.64%和19.91%;赣芝6号和sp01-2综合表现也较优良,产量分别为610.23和585.95 kg/hm2,较CK增产10.96%和6.41%。本研究条件下,BS0532-3、BS57、赣芝6号和sp01-2的产量显著>CK,表明这4个品种(系)均适合在江西红壤旱地种植,其中,BS0532-3和BS57综合表现较好,其次是赣芝6号和sp01-2。

关键词: 黑芝麻 红壤 适应性 抗逆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主要早稻品种稻瘟病抗性评价

江西农业学报 2013

摘要:在井冈山自然病圃,以高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作为诱发品种,对江西省50个早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对叶瘟表现为抗病、中抗、中感的品种数分别为36、10、4个,所占比例分别为72.0%、20.0%、8.0%;对穗颈瘟表现为抗病、中抗、感病的品种数分别为20、20、10个,所占比例分别为40.0%、40.0%、20.0%。对叶瘟和穗颈瘟都表现为中抗以上抗性的有株两优030等37个品种。

关键词: 江西 早稻 稻瘟病 抗性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方法鉴定辣椒疫病抗性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离体叶法和游动孢子灌根法对辣椒材料进行了疫病抗性鉴定,并对两种方法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的材料中感病材料所占比例最大,其中V34-1、V7-3、B6等材料高度感病,而T3-1、富根、V48-2、T10-1等有极强的抗疫病能力,几乎达到免疫级别。研究发现,越感病的材料其发病速度越快。不同的菌株存在致病力分化,不同菌株的致病辣椒品种不同,同一个辣椒材料对不同的菌株表现不同的抗病性。也讦某一致病率大的菌株对一辣椒材料不致病,而致病率小的菌株却对其表现为致病。对两种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系数为0.597 6,相关性程度较为显著,18份材料中有14份表现一致,为77.78%,表明两种方法所得试验结果吻合程度高。

关键词: 辣椒疫病 抗病性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