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424条记录
红壤区旱地和水田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流失风险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壤一般偏酸且铁铝富集,磷与铁、铝形成Fe-P、Al-P,降低了红壤磷的有效性。施磷提高红壤供磷能力,但是未被作物利用的磷积累在土壤中,对水体环境构成威胁。研究红壤磷素状况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很多关于红壤磷素状况方面的报道,但是很少将红壤磷素状况与水体磷进行关联分析。在典型红壤区江西省余江县布点采集了旱地和水田土样各54份,周边水样24份,分析了土壤有效磷(Olsen-P和Bray-P)含量、水溶性磷(CaCl2-P)含量和水样总磷含量。结果表明,以Olsen-P为指标,11%的旱地和39%的水田土壤缺磷,61%的旱地和39%的水田土壤磷适合作物生长,11%的旱地和11%的水田土壤处于高磷状态。以Bray-P为指标,11%的旱地和33%的水田土壤缺磷,6%的旱地和33%的水田土壤磷适合作物生长,77%的旱地和6%的水田土壤处于高磷状态。Olsen-P、Bray-P与CaCl2-P三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对Olsen-P与Ca Cl2-P、Bray-P与CaCl2-P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求得土壤磷流失突变点的Olsen-P和Bray-P含量分别为56.31和118.4 mg·kg-1。依据这两个标准,水田土壤有效磷均未超过磷流失突变点,旱地土壤Olsen-P和Bray-P超过突变点的样品比例分别为50%和33%。水田周边排水沟渠水的总磷含量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标准。总之,调查的红壤区水田土壤整体较为缺磷、磷流失风险低,旱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流失风险都较高。

关键词: 旱地 水田 流失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后糙米镉的指标筛选

土壤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以降低糙米镉含量为标准,而忽略了其变化的关键性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指标。基于此,采用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随机森林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土壤pH值、有机质、容重、阳离子交换量、速效养分、质地、微团聚体、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等23个土壤指标对土壤有效态Cd和糙米Cd含量重要性排序。结果表明,总体上施用土壤调理剂提高了土壤pH值、容重和阳离子交换量,改变了土壤质地组成,增加了大粒级团聚体,并影响了微生物环境,有效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d和糙米Cd含量,但抑制了部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pH值和放线菌可以解释土壤有效态Cd 64.32%的变化,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有效磷和蔗糖酶可以解释糙米Cd 82.10%的变化;通径分析表明大粒径团聚体、有机质、黏粒、砂粒、放线菌和真菌对土壤有效态Cd和糙米Cd的直接效应较大;随机森林分析表明土壤pH值是影响土壤有效态Cd和糙米Cd含量的主导因素;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糙米Cd含量主要受土壤pH值、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效磷的影响,土壤有效态Cd主要受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不同分析方法侧重点不同,总体上对糙米Cd含量影响较大的是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效磷和有机质等,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影响较大的是pH值、放线菌和有机质等。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糙米Cd 土壤指标 随机森林 结构方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水稻磷肥减施潜力研究

杂交水稻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下磷肥用量的减施潜力,进而为不同肥力水平稻田磷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中、低肥力稻田上,通过在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基础上增减15%、30%、45%磷肥用量开展双季稻田间试验,并分析磷肥用量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在高、中、低肥力稻田上,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均呈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的趋势,而与之比较,在其基础上磷肥增施15%、30%、45%处理对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增产效应,减施15%处理未显著减产,但磷肥减施45%处理在各肥力水平稻田上均显著减产,降幅为4.06%~15.15%。高、中、低肥力稻田上早、晚稻产量潜力对应磷肥合理用量呈低肥力>高肥力>中肥力稻田的趋势,且在95%的产量潜力下,在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量基础上,早稻季不同肥力水平稻田上可减施磷肥27.09%~57.58%,晚稻季可减施磷肥33.25%~50.53%,其中早、晚稻磷肥可减施比例高肥力稻田为27.09%、49.51%,中肥力稻田为36.20%、50.53%,低肥力稻田为33.25%、57.58%。在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量基础上,可在不同肥力水稻田上实现磷肥减施,但减施比例有所差异,整体上高肥力稻田磷肥可减施比例较中、低肥力稻田低。

关键词: 水稻 养分专家系统 地力水平 磷肥用量 减施比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双季稻不同品种搭配模式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双季高产为目标,在江西开展早、晚稻不同品种搭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不同熟期品种合理搭配,适当延长双季周年生育期,不但有利于提高双季总产量,还有利于提高光温、肥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江西南部,"早籼(中熟)+晚籼(迟熟)"模式及"早籼(中熟)+晚粳"模式较佳;在江西北部,"早籼(早熟)+晚粳"模式及"早籼(中熟)+晚籼(中熟)""早籼(中熟)+晚粳"模式较佳;具体采用何种搭配模式,可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而定。

关键词: 双季稻 品种搭配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NA干扰技术在昆虫学领域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NA干扰(RNAi)是生物体内源基因发生转录后特异性降解的一种生理现象,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RNAi主要由小干扰RNA诱发阻碍目的基因的翻译或转录,造成目标信使RNA沉默.RNAi具有高效、特异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昆虫基因功能研究,并显示出了开发新型病虫害管理策略的巨大潜力.主要阐述了RNAi的沉默机制,双链RNA转入昆虫体内的几种方式,以及RNAi技术在不同目昆虫中研究的最新进展.最后,对RNAi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单总结,还对RNAi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RNA干扰 昆虫 转运机制 害虫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番茄绵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检测及抗性风险分析

农药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番茄绵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8—2019年从江西省番茄主产区采集分离得到的58株绵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并以敏感菌株YD5为亲本,通过紫外线诱导获得了4株抗性突变体,研究了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进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敏感菌株YD5及其4个抗性突变体对烯酰吗啉和甲霜灵的EC50值,分析嘧菌酯与烯酰吗啉和甲霜灵是否存在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嘧菌酯对绵疫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58个绵疫病菌的EC50值介于0.1867~1.623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8606±0.3318)μg/mL,58个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正态分布,表明番茄绵疫病菌对嘧菌酯仍然较为敏感.通过紫外线诱导获得4个抗性突变体,突变体的抗药性能够稳定遗传,且在致病力与游动孢子萌发率方面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产孢量较亲本菌株显著下降.嘧菌酯与烯酰吗啉和甲霜灵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药性.研究表明,番茄绵疫病菌对嘧菌酯具有中等抗性风险,一旦田间出现抗性菌株,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菌群的转移扩散.同时,需加强番茄绵疫病菌对嘧菌酯的田间抗性监测,在生产过程中轮用或混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关键词: 辣椒疫霉 嘧菌酯 敏感性 交互抗性 抗性风险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贮藏方式对花生仁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赣花7号花生为试验材料,采用低温贮藏、干燥贮藏、气调贮藏和通风贮藏对花生仁进行处理,检测贮藏期间花生仁的酸价、过氧化值、粗蛋白含量、油亚比、氨基酸含量和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花生仁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粗蛋白含量都呈上升趋势;油亚比在贮藏后期升高;氨基酸总量在贮藏后期降低;黄曲霉毒素B1含量贮藏前期未检出,后期逐渐升高。气调贮藏、低温贮藏和干燥贮藏能较好地保障花生仁贮藏品质,尤其对抑制花生仁的氧化酸败及其黄曲霉毒素B1防控效果明显。

关键词: 花生仁 低温贮藏 干燥贮藏 气调贮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评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红壤稻田肥力的提升作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准确评价有机肥料提高农田土壤肥力的效果,是正确选择土壤培肥措施的基础。通过比较两种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评价有机肥培肥效果的可行性。【方法】3年田间定位试验(2015—2017)在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双季稻田进行。共设7个处理:不施肥(CK),等氮磷钾投入量下的单施化肥(CF)和一半化肥氮配施一半的牛粪(+CM)、猪粪(+PM)、鸡粪(+ChM)、绿肥(+GM)与秸秆(+SR)。在2017年晚稻收获后,采集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生物学性状。筛选用于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用雷达图分析稻田土壤肥力水平的制约因素,采用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 F I)评价不同有机肥料的培肥效果。【结果】1)团聚体结构、pH、有机质3个指标属于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以有效锌、有效磷以及酸性磷酸酶的变异系数较大,对施肥处理的响应比较灵敏;2)由隶属度值制成的雷达图显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速效钾与全磷含量是制约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最主要的3个因子;3)运用全量数据集与最小数据集计算的肥力指数IFI均表明,相对于不施肥CK,6个施肥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指数IFI,5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IFI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且+PM与+ChM处理的IFI指数显著高于+CM与+GM处理;在全量数据集下,+SR处理的IFI指数显著高于+CM与+GM处理,而在最小数据集下,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4)全量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FITDS和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FIMDS均与双季稻总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基于全量数据集和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FITDS、IFIMDS)均可客观表征土壤肥力质量。依据该指标,化肥配施猪粪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其次是配施鸡粪或秸秆,最低是配施牛粪或紫云英绿肥。

关键词: 有机肥料 土壤肥力质量 肥力质量综合指数 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人机与人工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内沉积特征及效益比较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阐明无人机和人工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内沉积分布特征,比较其稻瘟病防效、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方法】选用电动四旋翼植保无人机,设置3个不同飞行高度和3个不同施药量,于孕穗期观测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内沉积分布状况,并和人工喷施处理防治稻瘟病的效果、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雾滴沉积量随飞行高度的升高而减少,雾滴沉积均匀性和穿透性随飞行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的雾滴沉积量、均匀性和穿透性随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大,雾滴沉积量和均匀性均呈水稻冠层上部>中部>下部的分布特征。无人机喷施的雾滴均匀性和穿透性大于人工喷施。无人机喷施在防效和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用工成本减少165元/hm2,净收益提高164元/hm2,产投比提高20.9。【结论】与人工喷施相比,无人机喷施可在保证丰产的基础上,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在水稻精确管理和丰产高效栽培中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无人机喷施 人工喷施 雾滴 沉积特征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稻作区土壤速效钾和钾肥偏生产力时空变化

土壤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农业农村部布置在全国的水稻土监测样点(1988—2017),分析不同稻作区水稻土的速效钾、钾肥偏生产力和钾素表观平衡的时空变化趋势。在30 a间,东北区水稻土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长江三角洲(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地区。随试验年限的延长,除了长江中游的水稻土速效钾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外,东北、长三角和华南区的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出先稳定后增加的趋势,而西南区的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则无显著变化。线性拟合方程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每增加10 mg·kg–1,30 a间东北、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的钾肥偏生产力提升幅度分别为0.31、1.51、0.26和0.49 kg·kg–1。除西南区域外,其他区域的钾素表观平衡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1988—2017年,全国尺度上水稻土的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但不同稻作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年均增幅则差异较大。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加显著促进了水稻钾肥偏生产力的提升,而长期进行水稻种植导致的钾素表观盈余则进一步有利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提升。

关键词: 土壤速效钾 水稻土 区域 钾肥偏生产力 钾素表观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