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424条记录
“双碳”目标下江西粮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条件、困境及对策分析

杂交水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碳"战略不断推进,粮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是落实农业"双碳"目标的有力途径.当前,江西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粮食总产和面积恢复性增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逐步增长等,为江西粮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仍面临气候、资源、环境、市场、科技创新、生产经营主体等诸多生产要素制约,建议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强化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化肥农药农膜减量行动,激发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力,强化科技支撑,完善配套支持,以推动江西粮食产业朝着绿色生态全链条方向发展.

关键词: 粮食产业 绿色转型 基础条件 困境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构建及花色和种皮色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 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 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亲本组合的RIL群体基本聚在一起,显示出清晰的遗传结构.利用该NAM群体亲本间花色和种皮色具有显著差异的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 1 个主要位点qFC13-1 与花色显著关联,该位点与W1 位点重合;定位到 12 个位点与种皮色显著相关,其中 9 个位点为 3 种以上方法共定位,3 个位点为 2 种方法共定位,包括 4 个已知位点和 8 个新位点.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NAM群体适于进行大豆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为大豆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和育种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材料.

关键词: 大豆 NAM群体 花色 种皮色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瘤胃发酵水平对湖羊屠宰性能、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及肠道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瘤胃发酵水平对湖羊屠宰性能、机体抗氧化、免疫功能及肠道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45 d、平均体重(14.88±0.12)kg的健康断奶湖羊公羔16只,依据瘤胃中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将其分为高挥发性脂肪酸(HVFA)组和低挥发性脂肪酸(LVFA)组。每组8只湖羊,自由采食饮水、混合饲养,试验期180 d。结果表明:与HVFA组相比,LVFA组湖羊屠宰率、背膘厚度、肋肉厚、瘤胃器官指数均提高(P<0.05),皱胃器官指数降低(P<0.05);肝脏和血清中的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肠道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无显著差异;LVFA组血清和肝脏中总蛋白含量提高(P<0.05),甘油三酯含量降低(P<0.05),尿素氮、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变化;LVFA组瘤胃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乙酸/丙酸值均降低(P<0.05),但对肠道中挥发性脂肪酸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瘤胃不同发酵水平对湖羊肠道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及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但能调节机体代谢,改善湖羊胴体性状。

关键词: 挥发性脂肪酸 免疫 抗氧化 屠宰性能 湖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13的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冠状病毒能够引发多种传染性疾病,给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研发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成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冠状病毒基因组能够编码多种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和辅助蛋白。解旋酶非结构蛋白13(nonstructural protein 13, NSP13)是冠状病毒编码的一种关键非结构蛋白,能够调控病毒复制和宿主先天免疫反应。因此,NSP13被认为是研发抗冠状病毒药物的重要靶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现有NSP13相关研究成果,对冠状病毒解旋酶NSP13的来源与结构、序列保守性、解旋机制、酶抑制剂、蛋白互作以及免疫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且分析了NSP13研究目前面临的问题,为研发靶向NSP13的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冠状病毒 非结构蛋白13 解旋机制 酶抑制剂 抗病毒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螺旋藻培养液高效循环利用及其生长抑制因子的鉴定

过程工程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螺旋藻培养耗水量大、成本较高、营养元素浪费严重且其培养液循环利用过程中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等问题。本工作采用0.45μm滤膜、10 kDa超滤膜、大孔树脂S-8和活性炭处理螺旋藻培养液,评估处理后的培养液循环利用5次后,螺旋藻的生长及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并分析鉴定胞外抑制的组成成分。结果表明,螺旋藻培养液的处理可有效降低胞外有机物的抑制效果,其处理效果顺序为10 kDa超滤膜>大孔树脂S-8>活性炭>0.45μm滤膜。培养液循环利用5次后,10 kDa超滤膜处理组的螺旋藻细胞干重仅下降5.9%,而0.45μm滤膜处理组的细胞干重显著降低22%(p<0.05),且由于细胞代谢的胁迫作用,其胞内多糖含量却增加了217%。此外,培养液中的胞外抑制物主要是由岩藻糖(19.98%)、鼠李糖(15.61%)和葡萄糖(14.75%)等单糖组成的多糖类有机物。

关键词: 螺旋藻 循环利用 超滤 藻蓝蛋白 胞外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磷肥用量下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2O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P48.3、P55.6、P62.8、P70.1处理),测定磷素吸收量与早稻产量,监测施肥后0、1、3、5、7 d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监测期内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及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磷素吸收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P55.6处理磷素吸收量最高,其次是P48.3、P62.8、P41.1、P33.8、P26.6和P70.1处理,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处理最低,拟合计算发现,最佳磷肥用量为50.29 kg/hm~2;早稻产量呈随磷肥用量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处理产量最低,其次是P26.6处理,二者均显著低于其他施磷处理,其他各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以P55.6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P48.3处理,P41.1、P33.8处理较P48.3处理略有降低,拟合计算发现,51.88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逐渐增加,各磷肥用量田面水总磷浓度、含量均在施肥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肥后1 d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在施肥后3 d趋于稳定;结合线性方程发现,施肥后0~7 d,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施肥后0、1、3、5、7 d磷肥用量每增加1 kg/hm~2,田面水总磷含量分别增加0.046、0.033、0.011、0.011、0.020 kg/hm~2。因此,我国红壤稻田早稻季适宜磷肥(P2O5)施用量为51.09 kg/hm~2,施肥后3 d内是磷流失的高风险期,应减少排水。

关键词: 不同磷肥用量 早稻 田面水磷素浓度变化 田面水磷素含量变化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原料配比对芦笋秸秆堆肥发酵效果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促进芦笋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加入不同比例的鸭粪和稻壳于芦笋秸秆中,进行资源化堆肥效果的试验研究.以发酵温度、pH、发芽指数、有机质、氮、磷、钾等为评价指标,研究鸭粪和稻壳添加对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芦笋秸秆堆肥发酵过程,无高温阶段,未能达到发酵堆肥要求.添加不同比例的鸭粪和稻壳均能促进芦笋秸秆堆肥发酵,高温维持时间12~13 d,高温阶段平均温度为56.3~60.4℃,发酵周期21~29 d,发酵30d结束时,发芽指数达到了92%~118%,pH>8.0,有机质含量50.70%~57.02%,氮磷钾总养分含量4.64%~5.20%.综合各项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70%芦笋秸秆+10%鸭粪+20%稻壳粉的配比发酵效果优于其他配比,更适合芦笋秸秆发酵.

关键词: 芦笋秸秆 原料配比 好氧发酵 腐熟度 堆肥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羊与三元杂交绵羊夏杜湖、夏澳湖肉质特性比较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究湖羊与三元杂交绵羊夏杜湖、夏澳湖肉质特性.本研究选择健康且出生体重相近的公羔((3.61± 0.65)kg)随母哺乳至45天后集中断奶.断奶后分成3个处理组(湖羊组、夏澳湖组和夏杜湖组),每个处理15只公羔,3个处理的45只羔羊混合饲养至6月龄屠宰,并分析背最长肌组织形态及背最长肌的肉品质及营养成分.试验期饲喂全混合基础日粮.结果表明:1)相对于湖羊,三元杂交绵羊背最长肌亮度(L*)显著降低,熟肉率显著提高(P<0.05),但其对背最长肌pH、剪切力、失水率、红度(a*)和黄度(b*)无显著影响(P>0.05).2)相对于湖羊,三元杂交绵羊背最长肌纤维直径和平均面积显著提高,但肌纤维数量和密度显著降低(P<0.05).3)相对于湖羊,三元杂交绵羊背最长肌中粗蛋白、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对总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及微量元素(铜、铁、锌和锰)无显著影响(P>0.05).4)夏杜湖和夏澳湖在背最长肌pH、剪切力、失水率、熟肉率、肉色、肌纤维数量、肌纤维面积、肌纤维密度、常规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微量元素(铜、铁、锌和锰)、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总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三元杂交绵羊能够显著改善肉品质,增加背最长肌中粗蛋白和氨基酸水平,具有培育生产优质羊肉的潜力,且同一终端父本杂交后代在肉质特性中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绵羊 肌纤维 微量元素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添加5-氨基乙酰丙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5-氨基乙酰丙酸(5-ALA)对肉鸡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30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公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组分别饲喂5-ALA添加水平为0(对照)、15、30、45和60 mg/kg的饲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ALA对肉鸡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无显著影响(P>0.05),但添加60 mg/kg的5-ALA能显著降低肉鸡料重比(F/G)(P<0.05);且随饲粮中5-ALA添加水平的增加,F/G呈线性降低趋势(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45和60 mg/kg的5-ALA能显著提高21日龄肉鸡血液中血红蛋白(HGB)含量;随饲粮中5-ALA添加水平的增加,21和42日龄肉鸡血液中HGB含量和红细胞数(RBC)呈线性升高趋势(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5 mg/kg 5-ALA显著提高了21日龄时肉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45和60 mg/kg 5-ALA显著提高了21日龄时肉鸡血清中补体3(C3)和补体4(C4)含量(P<0.05);且21日龄肉鸡血清中C3和C4含量呈线性升高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和45 mg/kg 5-ALA显著提高了42日龄时肉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IgM和IgG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5-ALA显著提高了21日龄时肉鸡血清中干扰素-γ(INF-γ)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ALA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鸡肝脏鸡源Cathelicidins抗菌肽1(CATH1)、鸡源Cathelicidins抗菌肽2(CATH2)、鸡源Cathelicidins抗菌肽3(CATH3)、禽β-防御素1(AvBD1)、禽β-防御素4(AvBD4)和禽β-防御素7(AvBD7)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和60 mg/kg 5-ALA显著提高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V/C)(P<0.05);且随饲粮中5-ALA添加水平的增加,42日龄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呈线性升高趋势(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5-ALA能促进肉鸡HGB的形成,提高肉鸡的免疫功能,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在本试验条件下,肉鸡饲粮中5-ALA的适宜添加水平为45~60 mg/kg.

关键词: 5-氨基乙酰丙酸 肉鸡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肠道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头季施氮水平下菌根共生稻的再生能力与产量形成特征

杂交水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赣菌稻1号(菌根共生稻品种)和中早35(受体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N1 112.5 kg/hm~2、N2135.0 kg/hm~2、N3 150.0 kg/hm~2),比较不同头季施氮量下菌根共生稻与其受体品种的再生能力和产量形成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与中早35相比,赣菌稻1号在不同施氮处理下的根系伤流量和再生力均处于更高水平,尤其在常规施氮处理(N3)下,赣菌稻1号的根系伤流量和再生力分别比中早35高17.30%和8.31%;头季稻中,赣菌稻1号N1、N2、N3处理下的干物质量较中早35分别高6.33%、5.67%、5.75%,再生季分别高25.21%、19.43%、12.11%;赣菌稻1号N1、N2、N3处理的头季稻产量较中早35分别高2.81%、3.07%、5.28%,再生季分别高14.64%、19.62%、14.97%。综上可知,在头季高氮条件下,菌根高效共生水稻品种根系活力强,能够促进水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保障地上部干物质量的积累和有效穗数的增加,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再生力,特别是再生季,菌根共生稻的生长和产量优势愈加明显。

关键词: 菌根共生稻 施氮水平 再生力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