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苍兰花瓣主要花色苷组分研究
《植物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个小苍兰(Freesia hybrida)园艺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进行花色描述,利用特征颜色反应确定其色素类型,进而通过UPLC-PAD结合UPLC-Q-TOF-MS技术分析各品种中的花色苷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6个小苍兰品种可分为白色系、橙—黄色系以及紫—紫红—蓝紫系三大色系。小苍兰6个品种花瓣中均含有黄酮类色素,不含或含极低量类胡萝卜素,除‘上农乳香’以外,其余品种花瓣中均含有花色苷。花瓣中花色苷含量依小苍兰品种不同而各异,5个含花色苷的品种中,‘上农紫玫瑰’花瓣中花色苷含量最高,‘上农橙红’次之。在小苍兰花瓣中,共检测到6种花色苷物质,通过与已有文献比对分析,推定其成分为:飞燕草3,5-二葡萄糖苷、矮牵牛素3,5-二葡萄糖苷、飞燕草3-葡萄糖苷、锦葵素3,5-二葡萄糖苷、牵牛花素3-葡萄糖苷和锦葵素3-葡萄糖苷。‘上农紫雪青’和‘上农宫粉’花瓣中含有3种花色苷,且均含锦葵素类和矮牵牛素类,其中‘上农紫雪青’花瓣中主要成分是锦葵素单糖苷和双糖苷;而‘上农宫粉’花瓣中则均为双糖花色苷,主要成分是矮牵牛素3,5-二葡萄糖苷、锦葵素3,5-二葡萄糖苷和飞燕草3,5-二葡萄糖苷;‘上农紫玫瑰’花瓣中含矮牵牛素3-葡萄糖苷和飞燕草3-葡萄糖苷;而‘上农金皇后’和‘上农橙红’花瓣中仅含一种组分,分别为飞燕草3,5-二葡萄糖苷和锦葵素3,5-二葡萄糖苷。


丝瓜花粉对少毛钝绥螨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丝瓜花粉是饲养捕食螨的常用替代食物,本研究旨在评价应用丝瓜花粉饲养少毛钝绥螨的可行性。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25、30、35℃下少毛钝绥螨以丝瓜花粉为食物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在25~35℃下,卵至成螨发育历期为3.63~6.96d,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存活率为82.69%~88.46%。30℃时,总产卵量最高,为41.27粒,净生殖率最高为18.15。产卵持续期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内禀增长率在30℃、35℃下显著高于25℃时,最高值为30℃下的0.203。本研究表明,丝瓜花粉是饲养少毛钝绥螨较好的替代食物。


江西省畜禽产品中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污染情况调查与分析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江西省畜禽产品中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的污染现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对江西省5个畜禽主产市市售猪、鸡、鸭各组织(n=260)样品中PFOS和PFOA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湿质量计算可知,鸡血中PFOA的污染水平最高,为0.52 ng/g,其次为猪肝(0.24 ng/g),然后依次为鸡肝(0.14 ng/g)、鸭血(0.12 ng/g)、鸭肝(0.029 ng/g),猪肉、鸡肉、鸭肉和猪血中均未检出PFOA的污染;PFOS仅在猪肝中检出,其均值为0.20 ng/g。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江西省猪、鸡和鸭各组织中PFOA和PFOS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即时危害。
关键词: 全氟辛酸 全氟辛烷磺酸 畜禽产品 风险评估 全氟化合物


苦瓜新品种‘赣苦瓜7号’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赣苦瓜7号’是以高代自交系‘BK0701-8’为母本、‘BK0604-1’为父本配制的苦瓜一代杂种。中熟,主蔓第1雌花节位18~22节。果实棒形,绿白色,果面瘤粒饱满间三角形瘤,光泽度好,外观商品性极佳。果长25~30 cm,横径8 cm,肉厚1.2 cm,单果质量450 g。肉质脆嫩,苦味适中,品质优良。一般产量45 t·hm~(-2)。


杂交晚籼新组合吉优航1573
《杂交水稻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吉优航1573是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广东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用不育系吉丰A与恢复系跃恢1573配组育成的优质杂交晚籼新组合,2015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区试和生产结果表明,该组合生育期适中,分蘖强,结实率高,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青枯雷尔氏菌在芝麻植株内的分布及消长动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芝麻青枯病是我国南方芝麻生产上的重要土传病害。通过测定健康植株、不同发病时期的自然病株及人工接种病株内不同部位青枯雷尔氏菌数量,旨在明确病菌在芝麻植株内的分布及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发病初期,病株内青枯雷尔氏菌总数量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增加,之后随着病情严重度的加重而下降。病菌的致病力则随着病情发展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检测的所有芝麻健株各部位均无青枯雷尔氏菌分布,说明芝麻植株不存在无症状侵染现象。青枯雷尔氏菌在芝麻病株内的分布呈现丰富的多态性,自然病圃和灌根接种的Ⅱ类、Ⅲ类病株各部位菌量分布随着植株高度的升高而递减,但其Ⅰ类病株中下部菌量却高于基部。针刺接种的Ⅰ类、Ⅱ类和Ⅲ类病株,接种点以下的根部和基部均有青枯雷尔氏菌分布,说明青枯雷尔氏菌不仅可随植物蒸腾向上扩散,也可向下蔓延。


水稻根基粗适宜取样量及其与抗倒伏性状的相关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的F1代花培加倍单倍体(DH)分离群体为材料,通过水培法在齐穗期考查了与抗倒伏相关根基粗等性状。根基粗在DH群体中呈明显的连续性变异分布。根基粗总平均数与10、20、30、40、50、60、70、80、90、100个最粗根基粗平均数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根基粗总平均数(Y)与10~100个最粗根基粗平均数(X)两者关系符合直线回归方程Y=a+b X。根基粗总平均数与30、40个最粗根基粗平均数的相关系数最大。根基粗与水稻抗倒伏相关的地下部根系性状以及地上部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根基粗与总根数、最大根长、根干物质量、根冠比等根系性状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除分蘖数外,根基粗与地上部株高、株周长、单蘖直径、地上部干物质量之间也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根基粗与地上部性状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根基粗只与单蘖直径、地上部干物质量成显著线性关系,这说明单蘖直径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对根基粗的影响较大。本研究旨在寻求水稻根基粗的最适调查方法,为水稻根系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CRISPR/Cas9介导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植物基因中的研究进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在DNA双链的特定位置形成双链断裂,然后通过同源重组或非同源末端连接方式进行修复,造成基因组碱基局部缺失或插入而引起基因突变,它具有操作简单、突变效率高等优势。笔者归纳了CRISPR/Cas9系统的基本结构、分类及其在植物基因中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CRISPR/Cas9 基因组 同源重组 基因突变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缓/控释肥(slow/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CRF)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连续2年在南方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双季稻大田试验,比较了不施氮肥(CK)、推荐分3次施肥(OF)、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80CRF)条件下,双季稻的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2年4季产量平均表现为80CRF>100CRF>OF>CK,其中80CRF、100CRF和OF分别比CK增产25.32%、23.93%和22.54%(P<0.05),而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年籽粒平均吸氮量中,早稻100CRF、80CRF处理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晚稻100CRF处理显著高于OF处理(P<0.05),但80CRF处理与OF无显著差异,秸秆吸氮量与籽粒一致。100CRF、80CRF处理下氮肥吸收利用率均显著高于OF处理(P<0.05);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80CRF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和OF处理(P<0.05);2012年晚季80CRF的氮肥生理利用率、土壤氮素依存率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013年早晚稻均以OF处理最高,显著高于100CRF处理(P<0.05);2年定位试验中的80CRF处理与OF处理氮素生理利用率无显著差异。因此,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产量水平与推荐分次施肥水平相当,但施用缓/控释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和含量。全量施缓/控释肥虽能提高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但氮素生理利用率降低;在推荐施肥的基础上减量20%施用缓/控释肥的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农艺利用率、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氮肥生理利用率与推荐施肥无差异;即在稳产的基础上,提高了氮素的利用效果,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