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类型冷浸田Fe~(2+)对水稻生理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铁毒致病的生理机理是植物体内积累过量的铁以及铁化合物诱发多种活性自由基,进攻膜脂,导致脂质的过氧化和膜的损伤。在过量Fe2+胁迫下,植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与抗铁毒密切相关。为了研究水稻对Fe2+毒害的响应机制,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类型的冷浸田开展不同浓度Fe2+对水稻生理酶活性、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冷浸田加入Fe2+后,水稻叶片和根系的POD、SOD活性及MDA含量随Fe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冷浸田(冷水田、烂泥田)的环境因子如低温提高了水稻的POD活性及MDA含量,降低了水稻的SOD活性,冷浸田(冷水田、烂泥田)水稻叶片和根系受Fe2+伤害的程度高于黄泥田;Fe2+对水稻生理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尤其是水稻分蘖期的叶片和根系更容易受到Fe2+的伤害;适宜的Fe2+浓度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6-苄基腺嘌呤延缓水稻衰亡效应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苗期杂交水稻威优916为试验材料,分别以蒸馏水和8 mg/L 6-苄基腺嘌呤溶液培养,通过对功能叶片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分析,以揭示养分胁迫下6-苄基腺嘌呤延缓水稻衰亡的效应及其机理。叶片全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获得了22个响应6-苄基腺嘌呤处理的蛋白质,经质谱分析,其中15个功能得到鉴定,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激素代谢及逆境反应等多个代谢途径。分析结果显示,养分胁迫下,6-BA诱导了叶片中光合蛋白质、呼吸代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上调,减少衰亡发生密切相关蛋白质的积累,从而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促进呼吸,满足植株生长对物质及能量的需求,延缓植株衰亡。
江西省早稻主栽品种可控条件下芽期耐冷性鉴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芽期耐冷性是影响水稻稻芽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是水稻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状之一。本试验对江西省23个早稻主栽品种进行了可控温度(5℃)下的芽期耐冷性鉴定,结果显示:大多数组合都具有相对较强的芽期耐冷性,优I402、荣优1506、淦鑫206及五丰优623等4个组合表现出极强的芽期耐冷性,而常稻品种芽期耐冷性则相对较弱,恢复系的耐冷性可能对组合的整体耐冷性起决定性作用。此外,本文还就试验中发现的问题针对芽期耐冷性的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今后开展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试验提供指导。
不同耕种模式对红壤旱坡地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的影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2014 CSCD
摘要:通过定位监测方法,研究红壤旱坡地3种不同耕种模式对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横沟+稻草覆盖的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效果最好,其中花生产量达到3 993.2 kg/hm2,降水有效利用率达74.69%,水分表观生物利用率和表观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645 2和0.311 9 kg/m3,水分实际生物利用率和实际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860 7和0.410 7 kg/m3;横沟+植物篱的效果次之;传统的顺坡耕种方式最差,不仅不利于花生产量的增加,而且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在生产中应尽量推广横沟+稻草覆盖的农作方式,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江西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CSCD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概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及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查分析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数量、排名位次、产品分类、地域分布等情况,并结合江西省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优势,提出提升江西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发展对策。【结果】截至2013年9月,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共有99个,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和茶叶类(占48.48%),且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发展不平衡。在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尚存在农产品地理标志发掘不充分、农产品地理标志供销不均衡、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缺乏规范管理等问题。【建议】加强对江西省农产品资源调查,深入了解符合地理标志注册条件的农产品资源的基本情况;强化区位优势,优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市场营销策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意识;健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监督和检查机制,确保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健康发展,有效提升江西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农产品地理标志 农产品 市场竞争力 发展对策 江西省
崇仁麻鸡小肠PepT1 mRNA基因差异表达
《畜牧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揭示崇仁麻鸡肠道PepT1mRNA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小肽在肠道的吸收机理及其肽转运载体的表达分布情况提供基础。以120日龄崇仁麻鸡小肠肠道样品为模板,使用荧光定量PCR法研究肉鸡肠道寡肽转运载体1(Peptide transporter 1,PepT1)mRNA表达的肠段差异性以及十二指肠中高低饲料转化率组PepT1mRNA的表达差异性。结果表明,崇仁麻鸡小肠PepT1mRNA的表达丰度从十二指肠到空肠再到回肠依次降低,其中在十二指肠的表达极显著的高于回肠(P<0.01),而十二指肠与空肠以及空肠与回肠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十二指肠中,高饲料转化率组PepT1mRNA表达丰度要高于低饲料转化率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PepT1mRNA主要是在崇仁麻鸡小肠的前段表达,十二指肠是PepT1mRNA表达的主要部位;饲料转化率高,其PepT1mRNA的表达丰度也高。
关键词: 崇仁麻鸡 PepT1 基因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
稻草秸秆与苜蓿的日粮组合对山羊消化道各部位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9只体况良好,体质量相近[(41.3±1.2)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瘘管、回肠瘘管的成都麻羊半同胞羯羊,随机分成3组,饲以稻草基础日粮,分别补饲25%(MSL25)、50%(MSL50)与75%(MSL75)的苜蓿(MSL),采用Co-EDTA为食糜标记物,测定消化道各部位(胃区、小肠与大肠)及整个消化道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与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消化率。结果表明,1)MSL25、MSL50与MSL75的胃区DM消化率、小肠DM消化率、大肠DM消化率以及全消化道DM消化率分别为37.70%、40.44%与41.57%,5.30%、5.61%与7.27%,17.15%、19.03%与24.20%,51.12%、54.48%与58.92%;2)MSL25、MSL50与MSL75的胃区OM消化率、小肠OM消化率、大肠OM消化率以及全消化道OM消化率分别为41.18%、44.83%与45.70%,5.45%、5.94%与7.77%,18.18%、20.62%与26.12%,54.49%、58.81%与62.96%;3)MSL25、MSL50与MSL75的胃区NDF消化率、小肠NDF消化率、大肠NDF消化率以及全消化道NDF消化率分别为39.97%、42.24%与43.19%,3.58%、2.69%与4.61%,6.61%、7.47%与11.52%,46.46%、48.00%与52.05%;4)MSL25、MSL50与MSL75的胃区ADF消化率、后消化道ADF消化率以及全消化道ADF消化率分别为38.81%、44.52%与48.61%,1.29%、5.28%与4.71%,39.59%、47.45%与51.05%。本研究结论,山羊稻草基础日粮中补饲适量25%~50%的苜蓿,不仅有利于稻草纤维物质在胃区的发酵,且能提高这些纤维物质在后肠道的消化能力,从而使得山羊在整个消化道消化纤维物质的能力增强,表现出明显的组合效应。
江西省早稻品种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自然条件和人工温室模拟极端高温胁迫下对江西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37份早稻品种进行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以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和结实率降低率为评价指标,对参试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组合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接近显著水平,说明杂交水稻组合间耐热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常规水稻品种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差异不显著,说明常规水稻品种间耐热性的差异较小。2013年高温胁迫下平均最高气温(41.3℃)比2012年高0.9℃的情况下,杂交水稻平均结实率比2012年降低8.9%,而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仅降低1.72%,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品种的耐热性强于杂交水稻组合。2013年自然条件下最高气温(36.8℃)比2012年高1.3℃,但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的平均结实率反而比2012年分别高5.6%和15.0%,这可能是由于2013年自然条件下相对湿度(81.4%)比2012年高(高14.4%)所致,说明气温高于适宜的生育温度时,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助于增强水稻品种的耐热性。五丰优623、陵两优611、株两优819、株两优312等4个杂交水稻组合和湘早籼7号、嘉育948、中早35、中早25等4个常规稻品种在高温胁迫下表现为较高的结实率且结实率降低率较低,认为可作为耐高温水稻品种在水稻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
全天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全天开放式增温方式,在江苏徐州和丹阳地区分别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有效分蘖在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减少5.2%和9.6%,无效分蘖分别减少15.6%和9.7%.增温处理下徐州冬小麦的株高比对照高,丹阳比对照低,近期品种的株高矮于早期品种.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加趋势.除徐州1950s—1960s、1980s、丹阳1950s—1960s和1990s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在增温处理降低外,其他品种均增加,但夜间呼吸速率增减趋势不同.两试验地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均为增温处理高于对照,近代品种的收获指数比早期品种高.徐州和丹阳两地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生育期均缩短,分别平均缩短3.2和4.1 d,主要是抽穗期前缩短明显,平均缩短7.5和8.5 d,而灌浆期延长,平均延长4.3 d.增温处理下,除徐州1950s—1960s品种减产外,其他年代的品种均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为21.0%和14.1%.统计分析表明,增温改变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作用,且存在地域差异,在徐州增温处理主要影响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而在丹阳主要影响千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