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粮中添加蓝藻粉对崇仁麻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22
摘要:选取了34日龄的崇仁麻鸡为研究对象,以蓝藻粉替代基础日粮中不同比例(分别替代0(CB组)、10%(CL组)、20%(CM组)、50%(CH组))的豆粕饲喂35 d后,无菌操作每组取10只鸡的盲肠内容物,充分混匀后,采用MiSeq测序技术对盲肠内容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崇仁麻鸡肠道中微生物在门水平上主要以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丰度最大,其次是互养菌属、乳杆菌属.CL组中厚壁菌门细菌数量有所增加,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细菌比例下降,肠道内乳杆菌等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加,脱硫弧菌等有害微生物数量降低,而CM组和CH组中脱硫弧菌等有害细菌数量却大幅度增加,且CH组中还出现了其特有的Akkermansia属细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蓝藻粉会改变崇仁麻鸡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适量(≤10%)的添加对盲肠菌群结构有所改善,可提高厚壁菌门细菌数量,降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细菌比例,增加肠道内乳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数量,降低脱硫弧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数量;中高剂量的蓝藻粉则导致了某些机会致病菌的出现,增加了肠道菌群相关疾病的诱发机会.
不同贮藏条件下鸡胸肉特征腐败菌分析
《食品与机械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宁都黄鸡新鲜鸡胸肉为对象,对4℃真空贮藏、4℃托盘贮藏和25℃托盘贮藏3种方式下生鲜鸡肉菌落总数变化、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和鸡肉表面细菌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托盘贮藏方式下的鸡胸肉理化指标在第7天超过标准要求,4℃真空贮藏方式下的鸡胸肉理化指标在11d的试验期内均在标准要求范围内,25℃托盘贮藏方式下的鸡胸肉理化指标第2天就超过标准要求。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4℃托盘贮藏7d时,鸡胸肉表面细菌以假单胞菌(99.45%)为主;4℃真空贮藏11d时,鸡胸肉表面细菌以假单胞菌(81.08%)和乳酸菌(6.93%)为主;25℃托盘贮藏3d时,鸡胸肉表面细菌以假单胞菌(60.23%)和肠杆菌(28.54%)为主。结合理化特征和表面细菌多样性变化规律分析,确定4℃托盘贮藏和4℃真空贮藏鸡肉中的特征腐败菌均为嗜冷细菌假单胞菌,25℃托盘贮藏的特征腐败菌包括肠杆菌、芽孢杆菌、梭菌和肠球菌。
猪肉引发厨房沙门氏菌交叉污染定量风险评估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猪肉为厨房沙门氏菌污染来源,计算其交叉污染即食食物导致沙门氏菌中毒的风险,探明厨房内引发交叉污染的关键影响因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方法:采用文献数据分析我国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污染概率和水平,结合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数据,建立沙门氏菌的生长模型,采用@Risk软件,结合蒙特卡洛模拟分析,定量评估我国消费者因猪肉导致厨房即食食物交叉污染引发的沙门氏菌中毒风险。评估从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危害特征描述和风险分析4个部分进行。结果:已收集到的数据统计显示,市场上生鲜猪肉沙门氏菌初始污染率为15.5%,从市场进入厨房再到冰箱冷藏放置,最后到接触砧板进行制作切割时,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污染平均值为-1.95(lg(CFU/g)),90%置信区间为-5.32~0.67(lg(CFU/g))。生鲜猪肉通过接触砧板、手和刀具等对即食食品发生交叉污染。通过生长模型、交叉污染模型等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得出消费者每人每天因食用即食食物摄入的沙门氏菌总量为-4.77(lg(CFU/g)),90%置信区间为-8.73~-1.24(lg(CFU/g))。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因生鲜猪肉导致沙门氏菌污染即食食物而引发的厨房沙门氏菌中毒概率为4.15×10-6,每年因此而引发的沙门氏菌病例数约为95 299例。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厨房的生鲜猪肉沙门氏菌初始污染水平对厨房中的交叉污染影响最大,而厨房中生熟混用也是导致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控制食物存放冰箱的温度和时间可以降低交叉污染风险。结论:我国厨房因猪肉交叉污染导致的沙门氏菌中毒事件发生概率,最终取决于猪肉在进入厨房时的整体污染水平、消费者厨房生熟分隔的习惯以及冰箱使用习惯等,而这些又与季节和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关键词: 沙门氏菌 生鲜猪肉 即食食物 交叉污染 定量风险评估
常温下热鲜猪肉中沙门氏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食品工业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了热鲜猪肉中沙门氏菌在消费者习惯放置温度下的生长模型,通过对沙门氏菌的生长预测,为安全消费热鲜猪肉提供预警技术。对无菌热鲜猪肉片表面进行沙门氏菌人工接种后,置于7℃,12℃,15℃,18℃,22℃,25℃,28℃和30℃温度下储存,根据不同的温度设置不同的时间间隔进行沙门氏菌计数,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和Baranyi & Roberts方程对生长曲线进行一级模型拟合,以平方根方程为基础建立二级模型。通过对预测模型的可靠性比较分析,得出通过修正的Gompertz方程建立起来的预测模型偏差因子(Bf)为0.916 3,准确因子(Af)为1.092 7,均方根误差(RMSE)为0.017 9,通过Baranyi & Roberts方程建立起来的预测模型偏差因子(Bf)为0.990 2,准确因子(Af)为1.038 3,均方根误差(RMSE)为0.010 1。因此得出,在7℃~30℃的习惯放置范围内,Baranyi & Roberts方程能更好地拟合热鲜猪肉中沙门氏菌的生长曲线,基于该方程所建立的预测模型能更好地进行该环境下沙门氏菌的生长预测。
沙门氏菌在冷冻猪肉中的失活动力学特征研究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16
摘要:为探明沙门氏菌在冷冻猪肉中的存活特性,本实验用生理盐水作对比,将两种基质分别进行高浓度和低浓度初始人工污染后,存放于-20℃冷冻温度下。在不同的时间间隔,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两种基质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平板计数,记录具有活性的沙门氏菌数量,绘制存活曲线,并应用Origin 8.0软件对残存曲线进行Logistic模型拟合,并通过精确因子(Af)、偏差因子(B_f)、均方根误差(RMSE)和决定系数(R~2)4个参数对预测模型进行可靠性评价。结果显示,Logistic模型可以比较好地描述-20℃冷冻猪肉和生理盐水中沙门氏菌的失活动力学特征。猪肉中沙门氏菌经过冷冻保存80 d后,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的残存率分别为80.3%和74.7%;生理盐水中的沙门氏菌经过冷冻保存80 d后,高浓度污染的残存率仅为37.9%,低浓度污染的生理盐水中的沙门氏菌在第20 d时,就已经无法检测到具有活力的细胞。通过比较可以初步得知,-20℃冷冻猪肉中沙门氏菌的存活能力明显强于生理盐水中的沙门氏菌,不同初始污染浓度的沙门氏菌在-20℃下的存活能力也有所不同。
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研究现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沙门氏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全球每年因沙门氏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位居细菌性中毒事件首位,绝大多数污染源来自畜禽及其粪便、蛋类、水等。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沙门氏菌无疑将成为公共卫生新的挑战。通过现有资料,着重对美国和我国沙门氏菌污染和中毒研究报道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分析了沙门氏菌在食品中污染的种类与现状,探索其特定环境下相对应的污染规律,为政府对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采取控制措施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理论指导,为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