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糖蜜对草鱼混养池塘水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C/N对草鱼混养池塘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泼洒糖蜜将草鱼混养池塘水体中C/N调整为4个不同水平(10:1、15:1、20:1和25:1).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泼洒糖蜜对草鱼混养池塘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监测养殖水质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泼洒糖蜜后草鱼混养池塘水体中的生物絮团沉积量和总固体颗粒悬浮物量升高;同时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含量降低,其中C/N 20:1组降低幅度最大,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是泼洒糖蜜后,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下降,C/N 25:1组的溶解氧含量最小,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泼洒糖蜜后草鱼混养池塘水体中优势菌门蓝细菌门丰度降低,放线菌门丰度显著升高,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基本未变;泼洒糖蜜后水体中主要菌属中聚球藻属和新鞘氨醇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CL500_29_marine_group、hgcI_clade和束缚杆菌属的丰度升高.试验结果表明,泼洒糖蜜调整草鱼混养池塘水体C/N为20:1时,可显著增加水体的生物絮团沉积量和总固体颗粒悬浮物量,改变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并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含量.


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及水稻磷营养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合理的土壤磷素管理对作物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南方双季稻田土壤磷素特征及磷素吸收信息相对缺乏,本文利用江西省稻田土壤质量演变定位监测试验为平台,系统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全磷、磷活化系数及水稻磷素吸收量的变化特征和全磷与磷盈亏的响应关系等,为指导磷肥合理施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从1984年开始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行长期定位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PK、NP、NK、NPK、70%化肥氮+30%有机肥氮(70F+30M)、50%化肥氮+50%有机肥氮(50F+50M)、30%化肥氮+70%有机肥氮(30F+70M).早稻施用纯N、P2O5和K2O量分别为150、60和150 kg/hm2,晚稻分别为180、60和150 kg/hm2.早、晚稻施用的氮、磷、钾化肥均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有机肥分别为紫云英(N、P2O5、K2O含量分别为0.30%、0.08%、0.23%)和腐熟猪粪(N、P2O5、K2O含量分别为0.45%、0.19%、0.60%).除30F+70M处理,其余处理均为等氮磷钾设计.于1984-2012年每年早、晚稻收获期采集秸秆和稻谷计产,并于晚稻收获后,测定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析土壤全磷、磷活化系数(PAC)及早、晚稻磷素吸收量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规律,研究土壤全磷含量与磷累积盈亏的响应关系.[结果]经29年连续试验,NK处理土壤全磷含量以每年4.6 mg/kg的速度下降,而含磷化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升高速率为3.3~19.4 mg/(kg·a).有机无机配施处理(70F+30M、50F+50M和30F+70M)升高速率平均为16.1 mg/(kg·a),是施NPK肥处理的4.89倍.施磷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增至1.07 g/kg (2010-2012平均值),较初始值提高了1.18倍.不施磷肥处理土壤磷活化系数(PCA)由试验初始的4.24%下降至2.5%左右,施磷肥处理则均显著升高,其中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平均升高至8.51%,平均年升高速率是施NPK处理的2.89倍.早、晚稻磷素吸收量,施磷肥(PK、NP和NPK)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70F+30M、50F+50M和30F+70M)均显著高于CK,提高幅度分别为29.9%~124%和28.6%~103%,均衡施肥(NPK、70F+30M、50F+50M和30F+70M)磷素吸收量显著高于不均衡施肥(PK和NP)处理,前者平均分别较后两者提高了38.7%和32.9%.早、晚稻产量与磷素吸收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每吸收磷(P) 1 kg,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可提高115和106 kg/hm2.不施肥(CK)条件下,土壤全磷变化与累积磷盈亏间无显著相关关系,施NK肥处理土壤中每亏缺磷100 kg/hm2,土壤全磷含量降低6.0 mg/kg,施化学磷肥的3个处理,土壤中每盈余磷100 kg/hm2,平均提高9.3 mg/kg,而3个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土壤中每盈余磷100 kg/hm2,平均增加63.3 mg/kg,是无机磷肥的6.78倍.[结论]无论是单施化学磷肥,还是有机无机配施均有效提高土壤全磷含量及磷活化系数,且在等磷量投入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的效果更优.建议减少中国南部红壤性稻田土壤的总磷输入量和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以改善粮食生产和保护环境.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磷有效性 早稻 晚稻 磷盈亏 磷素吸收


芡实壳栽培平菇与秀珍菇培养基配方试验
《北方园艺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芡实壳粉碎料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比例的芡实壳为主要原料配制6个培养基配方,研究了不同配方对平菇和秀珍菇菌丝体子实体生长、生物学转化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以芡实壳为原料适合平菇与秀珍菇栽培的培养基质配方。结果表明:2种蘑菇均能在以芡实壳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子实体,平菇和秀珍菇的生物学转化率分别达到132.2%和97.3%,而相同蘑菇不同配方的生物学转化率有差别。综合分析,选择芡实壳粉碎料30%(配方3)和芡实壳粉碎料45%(配方4)分别作为栽培平菇和秀珍菇的新型基质配方。


基于物联网的食用菌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9
摘要:为实现食用菌优质高效的工厂化生产,研究了基于物联网的食用菌环境智能控制系统,以提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效率。设计了XML格式的环境监测数据,采用无线感知终端采集环境数据并发送到服务器;采用RST-CD-016型PLC开发了设备控制柜;依据专家经验,采用定时和定量策略设计了食用菌的环境自动控制模型;开发了监控设备数据接入的Windows服务,采用B/S结构研发了PC端的管理系统,开发了Android系统下的移动控制软件。该系统环境感知信息数据传输平均丢包率为0.5%,系统既可采用设备控制柜手动控制厂房内设备,也可采用模型控制方式智能控制厂房内设备。


江西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中国稻米 》 2019
摘要:江西作为我国南方主要商品粮基地,提质增效对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至关重要.当前江西粮食产业发展呈现积极向好趋势,但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可避免的新现象、新问题.建议"提产能、调结构、促加工"三管齐下,实现"质量兴粮、绿色助粮、品牌强粮",推动江西省粮食产业稳定发展.


有机硅助剂协同对双季稻叶面喷施的氨基酸微量元素肥增效潜力初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有机硅助剂协同对双季稻叶面喷施的在氨基酸微量元素肥增效潜力,选择江西省宜春市双季稻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农用有机硅和氨基酸微量元素叶面肥为研究材料,系统地比较早、晚稻施用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有机硅助剂的叶面肥后水稻叶片中微量元素锌(Zn)、锰(Mn)的含量、成熟期水稻相关的生长性状以及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有机硅助剂对肥液的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机硅助剂添加体积分数达到0.05%(胶束临界浓度)时,3次叶面肥喷施后,Zn、Mn在早、晚稻叶片中的含量均达到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均提高了30%以上;同时早、晚稻的株高、稻草生物量、有效分蘖率、千粒质量及产量均达到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其中早、晚稻的产量分别增长了13.76%、7.72%.有机硅助剂的对叶面肥的协同增效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肥液的界面性质,提高肥液在叶片的附着面积、附着量和附着时间实现,在试验设计的有机硅助剂添加的体积分数范围内,有机硅助剂添加的体积分数与肥液的表面张力、润湿直径或铺展面积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P<0.01)、0.995(P<0.01)、0.988(P<0.01);随着有机硅助剂添加的体积分数的增大,肥液的干燥时间及其叶片最大持留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最佳有机硅助剂添加量为体积分数0.05%,此时肥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最大持留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25.90%、88.79%.可见有机硅助剂的合理应用可显著促进水稻叶片对叶面肥中微量元素(Zn、Mn)的吸收利用,提高水稻产量,是叶面肥的有效增效剂.
关键词: 有机硅助剂 氨基酸微量元素叶面肥 水稻 增效作用


不同规格的福寿螺对干湿环境的响应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系统研究农业防治中不同规格的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干湿环境的响应,进行越冬试验和水旱轮作试验。结果表明,在无水的环境中,幼螺、中螺和成螺的存活率分别为91.33%、83.00%和72.67%,且明显高于有水环境中的60.00%、46.00%和38.67%。两种环境下成螺的越冬死亡率均为最高。在水旱轮作中,前茬旱地作物对幼-中螺的防效分别为63.4%(大豆)、68.4%(玉米)和57.4%(辣椒),均高于成螺的防效。
关键词: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越冬 水旱轮作 农业防治


一株亚硝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高效降解亚硝酸盐菌,从鄱阳湖水域筛选出1株新型反硝化细菌,命名为X10。本实验对菌株进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生化指标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研究了亚硝酸盐浓度、pH值、温度、接种量对其生长及脱氮能力的影响,以及菌株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降解能力。结果显示,X10鉴定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温度30°C、pH 7.0、接种量3%,经48 h培养后菌株对筛选培养基中亚硝酸盐(浓度300 mg/L)的降解率最高,达99.8%;将该菌液(2×10~8 CFU/mL)按1%的接种量加入人工养殖池塘水中(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为0.45 mg/L,pH为6.7),28°C水温下经96 h后亚硝酸盐降解率达82.6%;安全性评价实验显示,X10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并且高浓度菌液(5×10~8 CFU/mL)对斑马鱼无致死作用。研究表明X10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基于植被指数选择算法和决策树的生态系统识别
《农业机械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被指数是对绿色植被的特定表达,在不同环境下的效果不同。植被指数的选择需要结合研究区域的环境特征。本研究将植被指数间的相关系数集成到基于马氏距离的植被指数选择算法中,根据所选样本确定最适宜的植被指数,构建决策树模型,以江西省永丰县为例,开展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识别研究。该方法首先确定提取对象,明确对象类别与对象间的隶属关系,然后逐层逐项地提取湿地、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信息。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植被指数选择算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生态系统识别的总体精度达89. 11%,构建的决策树模型的分类精度高于传统方法,可为区域生态系统信息提取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研究方法。
关键词: 生态系统 自动识别 植被指数 马氏距离 相关系数 决策树模型


"水蚯蚓-稻鳅"模式下泥鳅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江西水产科技 》 2019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水蚯蚓-稻鳅"模式下泥鳅肌肉中氨基酸含量、微量元素含量和抗生素残留情况.结果表明,泥鳅肌肉中18种氨基酸总含量为16.93%,必须氨基酸含量为6.69%,非必须氨基酸含量为10.24%,四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6.01%,铅、砷、汞、铜、锌、镉等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0.26 mg/kg、0.014mg/kg、0.007 mg/kg、0.73 mg/kg、20.72 mg/kg和0.0089 mg/kg,呋喃唑酮、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等十种抗生素含量均显示未检出.这些数据将为利用水蚯蚓为饵料进行稻田养鳅提供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