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熟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早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油-稻-稻三熟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早稻的适宜施氮量,2017-2018年以超级常规早稻中嘉早17为材料,设置0、75、120、165、210kg/hm~2等5个施氮量,探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早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宜施氮量有利于早稻分蘖成穗,灌浆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同步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保持较多的每穗粒数,从而扩大总库容量。在施氮量为165kg/hm~2时早稻即可达到较高产量,同时维持较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采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得出最佳施氮量,2017和2018两年分别为155.91、160.37kg/hm~2,产量潜力分别达8 241.17和8 387.32kg/hm~2。


赣北地区大球盖菇栽培技术初探
《中国食用菌 》 2019
摘要:通过对栽培种类型、栽培料补水处理方式和选用不同料床覆盖物的研究,探索大球盖菇在赣北地区的适应性,以期形成适合赣北地区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种类型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栽培木屑种菌丝长势、菌丝吃料满床时间和现蕾都较枝条种和麦粒种早,其次是麦粒种,枝条种最差.出菇产量木屑种最高,其次分别为麦粒种和枝条种,栽培种用料优选木屑,麦粒可作为栽培种用培养料.栽培料浸水先后,对大球盖菇出菇产量无显著性差异,接种后浸水可以替代传统栽培方法,该方法简单省工,易操作便于推广.菇床上覆盖稻草相比谷壳和遮阳网更利于后期出菇.


双季机插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构成特征研究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双季机插稻产量构成特征及高产协同规律,促进双季稻机插栽培技术的发展,以4个早稻(株两优30、两优287、中嘉早17和中早35)和4个晚稻(H优518、五丰优T025、五优308和天优华占)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双季机插稻中产(7 000~8 250 kg·hm~(-2))、高产(8 250~9 000 kg·hm~(-2))和超高产(>9 000 kg·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双季机插稻产量水平的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总体上差异较小;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9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每平方米颖花量需达到42 000以上;从中产到高产,双季早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均主要依靠穗数的增加,从高产至超高产,早稻总颖花量的增加仍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穗数实现,而晚稻总颖花量的增加应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以较多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协同产出较高的总颖花量,同时保证正常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双季机插稻超高产基本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机插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超声波辅助酸酶法提取碎米抗性淀粉工艺的优化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酸酶法提取抗性淀粉工艺条件,为碎米抗性淀粉的提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碎米淀粉为原料,抗性淀粉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Design-Expert 8.05进行响应面分析,并建立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依据回归分析确定超声波辅助酸酶法提取抗性淀粉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建立了抗性淀粉提取率(Y)对盐酸浓度(A)、酶用量(B)、酸解时间(C)和超声波时间(D)的二次回归方程:Y=51.99+1.03A+0.93B+0.88C-0.64D-0.55AB+0.58AC-0.73AD+1.12BC+0.56BD+0.52CD-1.25A2-2.28B2-5.24C2-1.60D2.各因素对碎米抗性淀粉提取率的影响排序为盐酸浓度>酶用量>酸解时间>超声波时间;酶用量与酸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碎米抗性淀粉提取率影响极显著(P<0.01),盐酸浓度与超声波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显著(P<0.05).超声波辅助酸酶法提取抗性淀粉最优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0.5 mol/L、酶用量3.5 U/g、酸解时间1.5 h、超声波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抗性淀粉提取率为51.99%,与预测值(52.44%)接近.[结论]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的超声波辅助酸酶法可有效提取碎米抗性淀粉,建立的回归模型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


小型灌溉泵站群监控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小型灌溉泵站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有小型灌溉泵站管理运行效率低。为提高小型灌溉泵站的管理水平,基于无线通信、数据自动采集、自动控制等技术开发了小型灌溉泵站群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继电器、水位传感器、霍尔传感器、智能电表、电磁流量计、液位计和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泵站智能控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与存储、防盗报警等功能;通过PC端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对区域内分散的多个泵站进行实时监控,收集并处理水泵运行数据,并根据运行数据实现对泵站运行管理状况分析评价;从而能够合理指导灌溉过程,达到自动化程度高、节水节能、有效管理的目的。


硅钙钾镁肥对南方稻田土壤酸度的改良作用
《土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硅钙钾镁肥阻控土壤酸化的效果和作用,采用连续4a的硅钙钾镁肥田间定位试验,以农民习惯施肥处理为对照(CK),分析在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增施750、1125、1500和1875kg·hm~(-2)硅钙钾镁肥对稻田土壤剖面pH、电导率(EC)、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酸碱缓冲容量和碱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降低了0~30 cm土壤pH,导致土壤酸化,酸化率为2.88kmol·hm~(-2)·a~(-1);与之相反,硅钙钾镁肥能显著提高土壤pH,较CK处理在0~15 cm和15~30 cm分别提高了1.22~1.58和0.35~0.64个pH单位,并产生大量碱,在0~30 cm达到了9.93~13.82 kmol·hm~(-2)·a~(-1),其中0~15 cm占80%。与CK处理相比,硅钙钾镁肥能显著增加0~30 cm土壤EC、交换性Ca~(2+)、交换性Mg~(2+)、盐基饱和度及0~15 cm交换性K+,减少0~30 cm交换性酸,特别是交换性Al3+。土壤交换性酸消耗量中硅钙钾镁肥释放的交换性盐基和相应碱贡献了104.3%,是交换性酸减少的主要途径。总之,多次大量施用硅钙钾镁肥在显著提高0~30 cm交换性Ca~(2+)、Mg~(2+)和0~15 cm交换性K+含量的同时,有效改良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稻田土壤酸性,用量越大,效果越明显,释放的Ca~(2+)、Mg~(2+)盐基离子和碱是土壤酸化阻控的主要作用机制。
关键词: 硅钙钾镁肥 水稻 土壤改良 土壤pH 土壤交换性盐基


江西"互联网+农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构建研究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19
摘要:"互联网+"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范式,通过互联网交易农产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江西农产品市场交易现状,分析了江西"互联网+农产品市场交易"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制度、农产品交易信息公开机制、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交易信用机制和人才发展战略机制等促进江西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建议.


响应面优化薤白皂苷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薤白皂苷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研究。以干燥后的薤白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固液比、超声功率、提取时间为自变量,皂苷提取率为响应值,根据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分析方法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回归方程。同时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不同浓度薤白皂苷的抑菌活性。研究发现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方程拟合较好,可对薤白皂苷提取率进行预测:即固液比1∶50,提取温度64℃,超声功率500 W,在此条件下薤白皂苷的提取率可达4.86%。研究并发现薤白皂苷对供试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抑菌效果大小顺序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黑曲霉和桔青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