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包被肉桂醛对夏季高温条件下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包被肉桂醛对夏季高温条件下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选取21日龄体重接近的健康大余麻鸭360羽,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羽(公母各1/2)。对照组1饲喂不添加抗生素的基础饲粮,对照组2饲喂添加100 mg/kg杆菌肽锌的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添加200 mg/kg包被肉桂醛的基础饲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试验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空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显著高对照组2(P<0.05)。2)对照组1的料重比、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均高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1的血清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以及空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低于试验组(P<0.05)。3)试验组其他生长性能(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屠宰性能(屠宰率、全净膛率、腹脂率和腿肌率)及空肠形态结构指标(隐窝深度)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00 mg/kg的包被肉桂醛能缓解热应激对肉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
关键词: 包被肉桂醛 热应激 肉鸭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抗氧化 肠道形态结构


新型微型薯生产及育苗技术
《农村百事通 》 2020
摘要:针对甘薯用种量大、种薯储运不便、近年来甘薯病害发生严重等问题,我们研发了甘薯微型薯生产和育苗技术.该技术具有生产繁育简单、薯种储运方便、亩用种量大幅度降低(从常规的15~20公斤下降至1~2公斤)、薯苗素质与常规薯育苗一致等优点,可全面示范推广.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


发酵菜籽粕对番鸭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草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日粮添加不同比例的发酵菜籽粕对白羽公番鸭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将480只同批次、体重相近的28日龄健康白羽公番鸭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20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用12%、16%和20%的发酵菜籽粕等氮代替基础日粮中的豆粕,试验期为期21 d.结果表明:1)对照组和16%组番鸭的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对照组番鸭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2) 16%组番鸭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12%组(P <0.05);16%组番鸭血清的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12%组(P <0.05),而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则相反.3) 16%组番鸭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而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显示,日粮中适当添加发酵菜籽粕替代豆粕不会影响番鸭的生长性能,其中添加16%的效果较好.


充CO2气调包装对芝麻原料品质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在包装袋内充入不同比例的CO2气体对芝麻储藏品质的影响,为研发绿色、经济的芝麻室温储藏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铝箔袋内装入一定量的芝麻,采用气体混合设备与真空包装设备先抽真空,再分别充入不同比例的CO2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封口后置于室温条件下密闭储藏.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测定方法,每隔2个月测定芝麻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研究在室温条件下不同比例的CO2气体对芝麻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在一年储藏期内,随着储藏时间增加,气调处理的芝麻样品酸价和过氧化值逐渐升高,其中酸价在储藏6个月后突增,达到0.700 0 meq·kg-1以上,之后增加缓慢;过氧化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缓慢;CO2气体比例大于50%时,芝麻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增加率均低于CO2气体比例小于50%的样品.碘值呈略微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均逐渐降低,CO2气体比例越高,尤其当CO2气体比例大于50%时,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下降越缓慢,充入纯CO2气体的气调组的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降幅最少,分别为0.91%和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5%和15.02%(P<0.05).[结论]包装袋内的气体成分对芝麻的储藏品质影响较大.CO2气体比例大于50%时,随储藏时间延长芝麻酸价和过氧化值增加量延缓,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降低也明显延缓,从而达到延缓其氧化酸败进程的效果;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纯CO2气体密闭储藏方式,一年内基本能保持芝麻的原有品质.
关键词: 芝麻 储藏 2','','hqmYJlRVo9Dr mmd2BE6PX3pssEqUy4OYwVkwliznAod7zsFzW71IQOxeTw==') >CO2 气调包装 品质


饲粮甜菊渣添加水平对21~70日龄肉鹅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评定甜菊渣的营养成分含量和表观利用率,并研究饲粮甜菊渣添加水平对21~70日龄肉鹅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首先通过概略养分分析法分析甜菊渣营养成分含量,再采用强饲代谢试验测定肉鹅甜菊渣营养成分表观利用率,最后选择250只21日龄体重相近的朗德鹅母鹅进行饲养试验,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对照组饲喂不含甜菊渣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在肉鹅饲粮中分别添加5%、10%、15%和20%的甜菊渣。饲养试验期为49 d。结果表明:1)甜菊渣营养成分较丰富,含有13.20%的粗蛋白质、31.00%的粗纤维、1.13%的钙和0.49%的总磷,肉鹅对甜菊渣的主要营养成分表观利用率分别为:粗蛋白质18.24%、粗纤维56.99%、钙46.59%和总磷43.82%。2)21~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15%和20%的甜菊渣显著提高了肉鹅平均日采食量,饲粮中添加5%和10%甜菊渣显著提高了肉鹅平均日增重(P<0.05);肉鹅料重比随着饲粮甜菊渣添加水平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当饲粮中甜菊渣添加水平为7.0%时,21~42日龄肉鹅的料重比最低。饲粮中添加甜菊渣对43~70日龄肉鹅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全期(21~70日龄),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15%和20%甜菊渣显著提高了肉鹅平均日采食量(P<0.05),饲粮中添加5%甜菊渣显著提高了肉鹅平均日增重(P<0.05),饲粮中添加5%甜菊渣显著降低了肉鹅料重比(P<0.05)。3)42日龄肉鹅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随饲粮甜菊渣添加水平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当饲粮甜菊渣添加水平为11.35%时,42日龄肉鹅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饲粮甜菊渣添加水平对42日龄肉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尿素氮含量及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甜菊渣添加水平对70日龄肉鹅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肉鹅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甜菊渣可提高肉鹅生长性能,对主要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甜菊渣可应用于肉鹅饲粮中,综合甜菊渣对肉鹅料重比影响的最低限量,建议21~70日龄肉鹅饲粮中甜菊渣添加水平为5%~10%。


楝素生物叶面肥对春茶白叶1号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以白叶1号茶树为试验材料,研究楝素生物叶面肥对春茶生长、 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喷施清水相比,春茶萌芽前喷施叶面肥能明显提早萌芽,其中叶面喷施700倍液对茶树产量因子促进作用显著,3个取样时期萌芽密度(一芽一叶)分别较对照增加2.6、1.29和0.54倍,春茶新梢(一芽一叶)百芽重增加14.5%;喷施1000倍叶面肥最有利于春茶品质的提高,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较对照分别提高12.8%和52.8%,茶多酚和酚氨比较对照分别降低14.4%和24.1%.


黄瓜绵腐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的筛选
《植物保护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防控黄瓜绵腐病,本研究对自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武阳镇和八一乡采集的黄瓜绵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基于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甲霜灵、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4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自武阳镇和八一乡采集的病样经分离、纯化培养后分别获得12株和10株菌株;自武阳镇分离的病原菌的藏卵器柄较直,藏卵器大小为18.1~32.9μm;自八一乡分离的病原菌的藏卵器柄较弯曲,藏卵器大小为15.1~25.3μm;结合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测序结果,将自武阳镇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将自八一乡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德里腐霉Py. deliense。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甲霜灵对瓜果腐霉和德里腐霉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71μg/mL和0.25μg/mL;霜脲氰次之,EC50分别为3.68μg/mL和3.36μg/mL,甲霜灵、霜霉威、霜脲氰3种杀菌剂对瓜果腐霉、德里腐霉和辣椒疫霉的抑制效果差别不大,但烯酰吗啉对瓜果腐霉、德里腐霉和辣椒疫霉抑制效果差异明显,EC50分别为18.06、33.58和0.18μg/mL,表明防治黄瓜绵腐病优先选择甲霜灵。


基于养分专家系统评估双季稻区的氮肥减施潜力
《中国稻米 》 2019
摘要:在双季稻区,不同肥力水平稻田的化肥减施潜力还不明晰.本研究针对高中低肥力的双季稻田,通过在养分专家系统(NE)推荐的施氮量基础上设置氮肥增减15%、30%和45%的田间试验,分析了水稻产量及其与氮肥用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高中低肥力等级上各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大体呈现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的趋势,与低肥力相比,中高肥力的早稻产量提高了2.30%~8.56%,晚稻产量提高了13.56%~17.94%.在NE基础上氮肥减施30%和45%处理下,高中低肥力水平的早稻产量比NE处理降低了8.05%~12.52%,晚稻产量降低了2.03%~6.67%,但低肥力中NE基础上氮肥减施30%的早稻产量则无显著降低.同时,NE基础上氮肥减施15%以及增施15%、30%和45%均不能显著提高高中低肥力水平的早晚稻产量.进一步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表明,不同肥力等级上早晚稻的产量潜力和对应的氮肥合理用量均呈现出高肥力大于中肥力和低肥力的趋势,养分专家系统可以在实现95%的产量潜力下将氮肥减施12.94%~34.07%,且在维持高产的前提下,高肥力的氮肥减施比例明显低于中肥力和低肥力.因此,在南方双季稻地区,养分专家系统可以在高中低肥力水平实现化肥减施增效,但不同肥力等级氮肥减施比例存在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