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厌氧池-集水池-阶梯跌水充氧曝气塔-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采用厌氧池-集水池-阶梯跌水充氧曝气塔-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考察了工艺的运行效果及各处理单元对去除污染物的贡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处理效果稳定,其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磷(TP)、悬浮物(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90%、90.70%、93.69%、91.23%。阶梯跌水充氧曝气塔对COD、NH4+-N、TP的去除贡献率较大。将阶梯跌水充氧曝气塔与厌氧池、集水池、人工湿地相结合可以发挥组合的优势,并提高出水水质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碎米蛋白提取及高剪切辅助酶法改善其溶解性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碎米蛋白提取,并通过改性提高碎米蛋白溶解性的关键技术,为解决优质蛋白缺乏问题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早籼碎米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以蛋白提取率和蛋白溶解度为考察指标,确定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碎米蛋白及高剪切辅助酶法改善其溶解性的最佳方案。【结果】提取碎米蛋白的最佳工艺:Na OH质量浓度0.4%、固液比1:8(g/m L)、提取时间2 h,碎米蛋白提取率为70.79%,各因素对碎米蛋白提取率的影响排序为Na OH质量浓度>提取时间>固液比;提高蛋白溶解性的最佳工艺:剪切转速3500 r/min、剪切时间30 min、剪切温度45℃、加酶量1.5%,碎米蛋白溶解度由0.53%提高至28.00%,各因素对碎米蛋白溶解性的影响排序为剪切转速>剪切时间>剪切温度>加酶量。【结论】超声波与碱法联用可提高碎米蛋白提取率,高剪切辅助酶法可提高碎米蛋白溶解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鄱阳湖微囊藻毒素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理化和生物因子的关系
《环境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别于2012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3年1月(冬季)在鄱阳湖进行了4次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对鄱阳湖水柱中常见的3种微囊藻毒素(MC-RR、MC-YR和MCLR)的质量浓度进行定量分析,探寻了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湖泊环境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C-RR是鄱阳湖MCs的主要毒素种类.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Cs,IMCs)与微囊藻生物量(r=0.47,P<0.01)、颤藻生物量(r=0.68,P<0.01)、蓝藻生物量(r=0.56,P<0.01)、Chl-a(r=0.28,P<0.01)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鱼腥藻生物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这说明微囊藻和颤藻是鄱阳湖微囊藻毒素的主要产毒藻类.IMCs与水温(r=0.51,P<0.01)、透明度(r=0.69,P<0.01)、Fe(r=0.43,P<0.01)和Zn(r=0.43,P<0.01)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TN(r=-0.44,P<0.01)、TP(r=-0.29,P<0.01)、NO-2-N(r=-0.28,P<0.05)、NH+4-N(r=-0.33,P<0.05)、Ca(r=-0.34,P<0.01)和Mg(r=-0.35,P<0.05)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pH、PO3-4-P、NO-3-N、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Cu离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这说明光照强度(透明度反映)、氮、磷、水温是控制鄱阳湖微囊藻毒素产生的重要因子,金属离子Ca、Mg、Fe、Zn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微囊藻毒素的产生.鄱阳湖IMCs和胞外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Cs,EMCs)呈现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即夏季最高,其次为秋季,冬季和春季较低.鄱阳湖IMCs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东部湖汊群、松门山周围以及蚌湖和蚌湖进入鄱阳湖的入湖口较高,其它区域较低的趋势,而EMCs的高值区位于松门山周围和蚌湖及其入湖口.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胞内微囊藻毒素 胞外微囊藻毒素 鄱阳湖 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GGE揭示红壤稻田以产甲烷菌为主的稳定古菌群落结构特征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尽管古菌在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的作用尚未系统揭示,但已有研究表明产甲烷古菌和氨氧化古菌等在甲烷排放、固氮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本研究采用优化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与克隆、序列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古菌16S V4~V5区分析我国水稻种植最常见的红壤地区稻田古菌在水稻生长不同时期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在采集自江西省南昌地区的稻田土壤中,共检测到2个门、4个纲及5个目的古菌。作为主要优势类群,产甲烷菌纲(Methanomicrobia)丰度达49.15%;甲烷八迭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丰度达39.45%。而氨氧化古菌属(Nitrosotalea)丰度也达6.07%。水稻分蘖期、灌浆期及成熟期稻田土壤古菌DGGE电泳条带数量及序列高度相似,分蘖期、灌浆期香农多样性指数未检测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534)。成熟期香农多样性指数略高于分蘖期(p=0.017)和灌浆期(p=0.009),分析可能主要由土壤含水显著下降导致。红壤稻田的古菌群落结构在水稻生长期内能够基本保持稳定,是稻田古菌与人类耕作活动的长期共进化造成的。产甲烷菌中的优势类群——甲烷八迭球菌在水稻土壤中究竟是以消耗乙酸还是利用氢气/二氧化碳合成甲烷或两种代谢方式转换条件等方面研究,将有助于建立红壤水稻可持续耕作及红壤稻田酸化修复等的新方法。总之,稻田等农田生态系统中古菌的生态功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应予以高度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虫授粉对芝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芝麻花期访花昆虫授粉效果,更好地利用昆虫为其授粉提高产量。本研究利用全封闭、半封闭、开放3个处理对芝麻花期访花昆虫数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蜜蜂是芝麻主要的传粉昆虫,占总访花昆虫数量的78.69%~88.78%。通过芝麻盛花期蜜蜂访花次数可看出,1d当中蜜蜂访花高峰主要集中在9∶00-10∶30和15∶00-16∶30两时段。昆虫授粉可显著增加半封闭区、开放区芝麻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小区产量,与全封闭区(CK)相比分别提高了7.06%~17.58%、10.48%~16.83%、2.19%~5.13%、11.24%~20.86%、10.12%~20.85%。因此,在芝麻杂交制种和栽培生产过程中,人为增加传粉昆虫数量对提高制种效果和增加芝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6—2017年江西省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2016—2017年江西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感染状况和猪伪狂犬病免疫状况,应用ELISA方法对江西32个规模化猪场1 820份血清开展猪伪狂犬抗体血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猪场血清样品PRV gE样品总阳性率为37.4%,场阳性率为65.6%;公猪、母猪、哺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及后备猪的血清样品野毒总阳性率分别为35.8%、44.2%、33.5%、29.2%、48.9%和32.7%;不同地区猪场PRV野毒感染情况不同,九江市野毒感染率最高(52.2%),其次依次为抚州、宜春、南昌、赣州、吉安、新余,上饶; 4个季度的PRV gE阳性率均在30%以上,其中第四季度PRV gE阳性率最高(43%); PRV gB抗体检测结果显示gB抗体阳性率与gE野毒阳性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也表明较高的gB抗体阳性率并不能说明猪群未受到伪狂犬野毒的感染,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西地区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压力很大,猪伪狂犬病的控制与净化形势严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喂蚯蚓液对公番鸭肌肉品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8
摘要:试验旨在探索蚯蚓液对公番鸭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180只1日龄公番鸭,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各组分别饲喂添加蚯蚓液0%、1.5%、2.5%的基础饲粮,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1)添加蚯蚓液对番鸭胸肌肉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2.5%蚯蚓液组水分、粗脂肪含量要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2) 2.5%蚯蚓液组胸肌肉18种氨基酸总量、8种必需氨基酸、7种风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3) 2.5%蚯蚓液能够明显提高亚麻酸(P<0.01)、二十碳二烯酸(P<0.05)、二十碳三烯酸(P<0.05)、花生四烯酸(P<0.05)的含量,降低十四碳酸的含量(P <0. 05),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空白组的1. 89倍(P>0.05),必需脂肪酸是空白组的1.76倍;(4) 2.5%蚯蚓液饲喂番鸭后番鸭胸肌肉重金属含量符合食品安全标准;(5) 1.5%蚯蚓液组对番鸭胸肌肉品质没有显著影响。因此,2.5%蚯蚓液饲喂番鸭能够改善肉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芦笋基因组测序——拉开芦笋分子育种的序幕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美国乔治亚大学植物生物学系、华大基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国际合作团队(美、中、荷、意、德、日、泰7个国家27个研究机构),历时7年研究,合作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采用二代测序(SBS)+三代测序(PacBio)+单分子光学图谱(BioNano)策略,对芦笋雄性双单倍体植株进行全基因组(1.3 Gb/1C)从头测序、组装、拼接优化,获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