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烤烟烟碱合成及其氮素来源与移栽期和氮肥的关系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与15N同位素示踪微区试验,在湖北襄樊植烟生态区老湾村(N 31°27,′E 111°14′,海拔1130 m)研究了3个不同移栽期和施用氮肥对烤烟烟碱含量和烟碱氮素来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5月5日移栽相比,推迟移栽期至5月15日2~5日,烟碱含量、烟碱氮占总氮比例以及烟碱肥料氮比例分别平均增加10%8~5%、5%1~10%和21%5~6%;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提高烟碱含量12%5~9%,提高烟碱氮占总氮比例5%~127%。烤烟烟碱氮占总氮的比例随生育进程逐渐增加,而各部位烟叶烟碱肥料氮比例随生育进程和叶位上升逐渐下降。土壤氮是烟碱氮的主要来源,对烟叶烟碱含量有决定性影响。结果说明在当地条件下,控施氮肥和适当提前移栽期更有利于降低烟叶(尤其是中、上部叶)中的烟碱含量。


不同生态环境下2009年江西省主栽早稻品种稻瘟病的发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全省5个生态环境不同的试验点,采用分3批播种(间隔期5 d),评估全省10个主栽早稻品种及各地4~7个自选品种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下稻瘟病的发生差异很大。根据3个试验点获得的有效数据统计,对叶瘟表现中抗的品种有金优463、株两优02和株两优09,其平均病叶率分别为0.27%、0.34%和0.30%;对穗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株两优09和淦鑫203,其平均病穗率分别为0.41%和0.89%,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有陆两优996、株两优02、T优898、金优463,平均病穗率分别为1.76%、1.76%、2.29%和3.37%。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采用分批播种法能有效地甄别水稻品种的避病性,为翌年抗瘟品种的选用及合理布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为材料,在水稻苗期接种,测定来自江西省水稻产区19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群体含有29个与测试抗病基因相对应的无毒基因,但未检测到无毒基因Avr-a(2),其中60.00%菌株表现出强致病性。病菌群体对抗瘟基因Pi-zt,Pi-1(1),Pi-z5和Pi-k表现出较低的毒力频率,表明这些抗瘟基因在江西省可作抗源单独或聚会使用。2006-2008年江西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分别出现了24,27,29个无毒基因,其中有24个无毒基因在各年份均有分布,Avr-a(1),Avr-a(2),Avr-i,Avr-ks(1),Avr-ks(2),Avr-ta,Avr-b,Avr-t,Avr-sh(2),Avr-km,Avr-ta(C),Avr-ta2,Avr-kp(C),Avr-b(C),Avr-3(1)和Avr-5(t)等16个无毒基因的出现频率均低于30%,提示在江西省内与之相对应的抗瘟基因在抗稻瘟病育种中应慎用。江西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无毒基因组合数目为0~18个,数字相对较小。


华南野生大豆GmPAP1基因多样性分析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mPAP1属低磷诱导基因,通过同源克隆测序,分析68份来源于华南亚热带地区江西、湖南、福建、广西等地野生大豆GmPAP1基因的多样性。与原基因序列GmPAP1(AF236108)比较,68份种质资源共有22个SNPs和6个Indels,22个SNPs中有13处发生转换,9处发生颠换,转换所占比例接近2/3,有14个发生了非同义突变,表明该基因在不同地区的大豆中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双季稻丰产栽培的清洁生产技术
《杂交水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套包括品种替代、化肥污染控制、农药污染控制、水稻健身栽培、土壤质量提升、灌溉与水体净化等技术的双季稻丰产栽培中的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对中国南方双季稻区的水稻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含维生素A两系特种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研究中心培育的含维生素A的4个黑米两系不育系和5个黑米恢复系为试验材料,以4×5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20个杂交配组,研究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不育系和恢复系9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4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对所配组合的性状改良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2)不育系×恢复系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对播始历期和单株有效穗起主导作用,基因的加性效应对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起主导作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重等性状的表达均有相对重要的作用。(3)不育系25-11-9S、24-11-3S和恢复系R藤06-4、R玉黑海07-4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正值的性状居多,尤其是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分析认为,25-11-9S、24-11-3S、R藤06-4和R玉黑海07-4这4个亲本在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通过广泛的测交配组有可能选育出强优势组合。


杂交早稻新组合03优66高产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03优66系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用自选不育系03A与早恢66配组选育而成的早中熟杂交早籼稻新组合,2007年12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亲本特征特性,总结了高产制种技术。


南方大豆核心种质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表型多样性评价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南方大豆150份核心种质的15个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底荚高度、株高、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8.432%,而其数量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生育期结构性状引起的;不同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生态区种群中的多样性也不同;经聚类分析,南方大豆核心种质7个生态区域种群可划分为3组;随着纬度的升高,不同来源地大豆种质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筛选到大豆优异种质12份,并提出了其在生产和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豆 核心种质,多样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