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芥蓝与菘蓝族间原生质体融合及杂种愈伤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聚乙烯乙二醇(PEG)和二甲基亚砜(DMSO)共同诱导融合的方法,成功获得芥蓝与菘蓝原生质体融合的再生愈伤。利用9对SRAP随机引物对亲本和再生愈伤DNA进行扩增以鉴别再生愈伤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在再生愈伤的DNA条带中,与供体菘蓝相同的带占93.07%~94.16%,与受体芥蓝相同的条带占70.24%~75.78%,并有少量新增带和缺失带出现,再生愈伤的DNA带型为双亲的叠加,为真正的族间杂种愈伤。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5个杂种愈伤明显聚在一起,其遗传组成十分相似,与菘蓝的遗传关系较近,而与芥蓝的遗传关系稍远。
不同有机肥源对红壤旱地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3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肥源对红壤旱地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腐熟猪粪和粉碎秸秆作为2种不同有机肥源,均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值,增加总孔隙度和物理性粘粒含量;2种有机肥均能提高红壤旱地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的含量,而腐熟猪粪配施化肥处理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显著高于纯施猪粪处理和纯施秸秆处理(P<0.05)。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是提高红壤肥力的基本途径;2种有机肥源均能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增加其活性,与纯施化肥处理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2种有机肥提高了红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而不同的有机肥源处理之间各种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
三种改良提取长雄野生稻根叶总RNA方法的比较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09 CSCD
摘要:为探讨野生稻总RNA的提取,笔者尝试了改良SDS、CTAB和TRIzol三种提取方法分别提取长雄野生稻根和叶总R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分光光度计检测,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改良SDS、CTAB法提取的根总RNA的电泳条带清晰,几乎没有污染,无明显降解,OD260/OD280在1.75~2.0之间,能满足一般的分子操作要求,但所提取的叶片总RNA则有明显的DNA污染和少量的蛋白质污染。用TRIzol法提取的总RNA,无论是根还是叶片,均有不同程度蛋白质污染。若要进行下一步的分子操作,需先进行RNA的纯化,以去除蛋白质。可见改良SDS、CTAB法提取根的总RNA是首选。
瘦素对体外培养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解剖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瘦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1、 10和100NMOL/L)的瘦素处理体外培养大鼠DRG神经元;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神经元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0和100NMOL/L的瘦素能促进DRG神经元中BCL-2蛋白的表达;瘦素对BAX蛋白表达没有影响.结论:瘦素能促进DRG神经元中BCL-2蛋白的表达,提示瘦素可通过提高BCL-2蛋白表达来抑制BAX的促凋亡作用,从而改善DRG神经元的存活.这对进一步研究瘦素对DRG功能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瘦素 背根神经节 BCL-2蛋白 BAX蛋白 免疫印迹
海南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的SSR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可区分籼粳亚种的22对SSR特异引物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的8个自然居群的51份材料进行了SSR分析。这些引物在海南普通野生稻中能扩增出籼稻带型、粳稻带型及不同居群海南普通野生稻特有的带型。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普通野生稻具有一定的籼粳分化,其中偏粳型多于偏籼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海南普通野生稻在中国栽培稻起源演化上的地位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对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的发掘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稻新不育系科丰A显性早熟性的遗传机制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科丰A表现出早熟性,该不育系与晚籼恢复系所配组的F1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显性早熟现象。为了解该不育系显性早熟性的遗传机制,利用一整套抽穗期感光基因近等基因系EG0~EG7、ER、LR、T65、T65Eb、T65Ebm、T65m、NIL(Hd1)和NIL(Hd4)等对科丰A抽穗期感光基因的基因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科丰A的抽穗期基因型为E1E1e2e2E3E3Se-1uSe-1uEf-1Ef-1,并带有感光基因E1的显性抑制基因(暂定名为Su-E1)和感光基因Se-1u的隐性抑制基因(i-Se-1)。分析了由该不育系配组的杂种F1表现早熟现象的原因,并探讨了科丰A所带早熟相关基因的育种利用价值。
RAPD和SSR标记检测海南普通野生稻籼粳分化的比较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09 CSCD
摘要:应用RAPD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分别对来自海南省的51份普通野生稻样品籼粳分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0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引物15条,共扩增出具有多态性标记位点96个,占总位点的78.05%,所用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平均值为0.720。2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且多态性高的22对引物,共扩增出188个标记位点,其中172个具有多态性,占总位点的92.10%,SSR引物的PIC平均值为0.794。显然,SSR检测出多态性条带的能力优于RAPD。RAPD和SSR标记的分子聚类获得了趋势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聚类树状图。聚类结果表明,2种标记均揭示了海南普通野生稻具有一定程度的籼粳分化,其中偏粳多于偏籼。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海南普通野生稻在中国栽培稻起源演化上的地位,并对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的发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粳稻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粳稻粒形性状的QTL检测,为粳稻粒形性状相关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代200个个体为作图群体,在北京进行稻谷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千粒重等粒形性状的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利用SSR标记对上述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结果】上述粒形性状在F2群体均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粒形性状相关的QTL16个,分布于第2、3、5和12染色体上。其中qGL3a、qGW2、qGW5、qGT2、qRLW2、qRLW3、qGWT2和qGWT3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5.42%、40.89%、13.54%、33.43%、13.82%、13.61%、12.51%和10.1%,为主效QTL。其中,qGW2、qGT2、qRLW2和qGWT2均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RM12776-RM324区间。在所检测到的16个QTL中,4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小粒亲本XL005,而其余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DL115。基因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加性或部分显性。【结论】粳稻粒形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第2染色体RM12776-RM324区间是分别与粒宽、粒厚、长宽比和千粒重相关的4个主效QTL的共同标记区间,与其相邻的2个标记(RM12776和RM324)应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探讨其利用价值。大粒亲本对稻谷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增效作用显著。
EST辅助的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AFLP标记转化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广泛应用于轮回选择和杂种优势利用,不育基因标记的开发与应用对于基因克隆和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FLP标记SA12MG14的序列信息,从拟南芥整合数据库中,检索与标记序列同源的甘蓝型油菜EST,结合标记和EST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转化成新的SCAR标记。获得的SCAR标记S6B3,具有很高的检测稳定性,在回交群体Popu2上分析验证,结果与AFLP标记完全一致。该标记与不育基因相距0.3cM,将其用于临保系同源的纯合型不育系选育,可有效提高育种工作效率。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显性核不育 EST AFLP S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