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480条记录
东乡野生稻和常规稻“莲香早”苗在干旱胁迫下外观及生理性状变化的比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强耐旱的东乡野生稻与常规水稻品种"莲香早"苗干旱处理前后及未经干旱处理的对照组苗的11个形态和生理特性,发现:(1)该两品种干旱前后根含水量的比值变化明显不同,东乡野生稻苗干旱处理后根含水量没有下降,而"莲香早"苗根含水量在干旱处理后比处理前下降近50%,这种变化与它们的抗旱性差异明显相关;(2)干旱后东乡野生稻苗叶片绿色加深,未出现黄叶;"莲香早"苗在干旱后基部叶片变黄,中部叶片也从叶尖开始变黄;(3)干旱处理后东乡野生稻苗叶片展开角度变大,而"莲香早"苗叶片在干旱处理后未见展开角度的变化。上述的东乡野生稻和"莲香早"苗在干旱胁迫下生理和形态特性改变的差异反映了它们耐旱性的不同。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干旱胁迫 根含水量 耐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果烘烤加工新工艺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花生果烘烤新工艺条件、配方及复合抗氧化剂对烘烤花生果保质期的影响进行研究,经正交试验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烘烤花生配方在食盐60 g/kg,甘草10 g/kg,甜蜜素0.65 g/kg时,口感风味最佳,且花生的保质期从3~5个月延长到12个月以上。

关键词: 花生果 烘烤 正交试验 加工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翻压绿肥后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翻压等量紫云英后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22 500 kg/hm2后配施80%化肥,与习惯施肥方法相比,其他施肥方法均有利于提高早稻茎秆中氮、磷含量,分别平均增加1.0%~13.7%、6.5%~26.2%,却降低水稻籽粒中钾含量6.0%~23.0%。底肥:分蘖肥:穗肥=0:7:3降低早稻籽粒中磷含量,但是增加早稻茎秆和晚稻籽粒中钾素含量。不施底肥,分蘖肥:穗肥=5:5提高晚稻籽粒中氮素含量,而全部用作分蘖肥施用时显著增加晚稻籽粒中磷素含量;配施60%化肥,其他施肥方法分别平均增加早稻籽粒中氮、钾含量24.6%~34.6%、8.8%~15.7%和晚稻茎秆中磷含量5.2%~60.9%,但是降低早稻茎秆中磷含量10.7%~44.3%,不施底肥降低早稻茎秆中氮含量2.4%~47.4%。配施60%~80%化肥,与习惯施肥方法相比,底肥:分蘖肥:穗肥=0:7:3更有利于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

关键词: 水稻 紫云英 施肥方法 养分吸收 产量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提取物抑菌活性部位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醋酸乙酯/95%乙醇(1∶1)提取上清液F0、析出浸膏F1、析出浸膏经AB-8大孔树脂富集后组分F2及F2经聚酰胺分离得到的各组分的抑菌活性,寻找药对提取物抑菌活性的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一剂量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各提取对5种微生物(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毛霉、酵母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与结论 F0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最强;F1没有抑菌活性;F1经过大孔树脂富集后组分F2抑菌活性得到显著增强,其抑制枯草芽孢杆菌活性强于F0,抑菌效价值达8.37μg.ml-1;F2经聚酰胺分离得到的F2-10组分是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部位;各提取物对霉菌和酵母菌均无抑制活性。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 半枝莲 药对 提取物 抑菌活性部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稻正反交种间杂种F_1的雄配子发生与发育

植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以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稻(美国光壳稻P1003)的正反交种间杂种F1(正交为光壳稻P1003×东乡野生稻;反交为东乡野生稻×光壳稻P1003)为试材,研究其各个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特征、染色体交换重组及雄配子发育特点。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F1花粉母细胞细胞核减数分裂的同步性较高,细胞质为连续型胞质分裂类型。在细胞核分裂的过程中,核仁在前期I到中期I逐渐消失。染色体在前期I到中期I逐渐收缩,变得更加清晰可见。在终变期和中期I,90.54%以上的花粉母细胞能形成12个二价体(含少数棒状二价体和8字型二价体),部分花粉母细胞(正交9.46%,反交7.65%)出现少量的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后期I观察到1.27%–1.35%的花粉母细胞含有1至数条落后染色体。最终有92.6%–94.8%的小孢子能发育成形态正常、染色能力强的成熟花粉粒。另外,在正交杂种F1的粗线期中存在2个核仁,而反交杂种F1及其双亲的粗线期只有1个核仁。这些研究结果可为作物品种改良、种质资源创新以及种间亲缘关系研究提供细胞学证据。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种间杂种 减数分裂 亲缘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稻区稻瘟病菌遗传宗谱与致病型的关系

植物保护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寻稻瘟病菌无性世代DNA水平的变异,明确江西省稻区稻瘟病菌遗传宗谱与致病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rep-PCR(repetitive element-based PCR)分子指纹分析技术,对稻区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用41株代表性菌株对35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以相似度75%为界,可以将不同稻区采集的99个菌株划分为14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4、1和10为优势宗谱,分别包含37、18和12个菌株,占总数的37.37%、18.18%和12.12%;稻瘟病菌遗传宗谱与致病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同一宗谱的菌株对应多个致病型,而同一致病型的菌株,分属于不同的遗传宗谱,两者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稻瘟病菌 DNA指纹分析 遗传宗谱 致病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11 CSCD

摘要:为了解红壤旱地秸秆覆盖还田的效应,在江西典型红壤旱地上建立定位试验,以研究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质量演变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提高红壤旱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依据。4a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1)红壤旱地作物行间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促进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单产较对照(不覆盖)提高15%~20%;(2)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质提高1.8g/kg、土壤速效N、K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8.0%、8.1%;(3)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土壤真菌、细菌的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92.0%、31.1%,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7.6%、19.9%和42.1%;(4)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容重降低了0.022g/cm3,干旱时土壤含水量较对照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而且随着定位时间的延长,作物增产和培肥改土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 红壤旱地 秸秆覆盖 作物产量 土壤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分胁迫对籽粒灌浆期水稻叶片衰老影响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对养分胁迫下杂交水稻威优916功能叶片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进行研究,以揭示养分胁迫影响籽粒灌浆期水稻衰老的分子机理。经双向电泳分离,从功能叶中获得34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26个蛋白质功能得到鉴定,包括11个参与光合作用蛋白质,4个参与呼吸作用蛋白质,10个参与抗氧化及信号传导蛋白质和1个未知功能蛋白质。分析结果表明,养分胁迫下,灌浆期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显著下降;清除活性氧类蛋白质表达量下调,活性氧生成蛋白质及胁迫信号传导蛋白质表达量上调,水稻抗性减弱,叶片中活性氧积累,水稻衰老加剧。

关键词: 水稻 养分胁迫 功能叶 衰老 蛋白质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微核心种质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及其相关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在低氮水平下进行了水稻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分析了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秸秆含氮率和单株秸秆含氮量变幅分别为0.56%~1.85%和0.04~0.61 g,子粒含氮率和单株子粒含氮量变幅分别为1.28%~3.23%和0.02~1.04 g,植株含氮量变幅为0.10~1.30 g,氮素子粒产量利用率和氮素生物产量利用率变幅分别为3.85~57.52 g/g和17.56~104.02 g/g,氮素收获指数变幅为7.05%~88.58%,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在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秸秆含氮率与含氮量、子粒含氮率与含氮量和植株含氮量在粳稻和籼稻亚种间没有显著差异;氮素生物产量利用率籼稻略大于粳稻,但差异不显著;氮素子粒产量利用率与氮素收获指数在粳稻和籼稻亚种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氮素子粒产量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与结实率、单株子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认为在低氮水平下,结实率、单株子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可以作为耐低氮与氮高效水稻种质的筛选指标。

关键词: 水稻微核心种质 低氮 产量 氮素利用率 相关关系

水稻白条叶突变体(st10)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2011 CSCD

摘要:在水稻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phonate,EMS)诱变突变体库中,发现了一个以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为背景的白条叶突变体,该突变体叶片在2-3叶期出现纵向白条的突变性状,此后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弱化,至抽穗期叶片颜色基本恢复正常,只有叶脉仍呈白色。白条性状受温度影响,高温时性状明显,所有突变个体出现白穗现象。低温条件下,白条较窄,颜色不明显,穗的颜色正常。以培矮64s为母本,突变体st10为父本构建分离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性状由一对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F2分离群体中突变型植株将目的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短臂上STR19和STR24两个分子标记之间150kb的范围内。本实验测定了24℃、28℃和32℃三个温度条件下的叶绿素含量,发现突变体st10在32℃条件下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减少,28℃、24℃条件下变化不明显。叶绿素荧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白条叶突变体的最大量子产额低于野生型。

关键词: 水稻突变体 白条叶 基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