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除草剂对稻田土壤微生态环境及紫云英养分吸收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水稻田土壤施用不同类型除草剂后对紫云英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微生物种群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除草剂(CK)相比,施用乙草胺和吡嘧磺隆后均显著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紫云英植株中含磷量;施用吡嘧磺隆后显著降低紫云英植株中氮、钾含量和土壤中真菌数量以及紫云英干物质累积量;施用乙草胺后主要影响土壤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施用吡嘧磺隆后则主要影响土壤中脲酶活性。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与施用除草剂吡嘧磺隆相比,施用乙草胺能为紫云英作物提供更适宜的土壤微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其吸收利用土壤养分。


小白菜耐热性研究进展(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3
摘要:小白菜是我国南方地区普遍栽培的一种重要蔬菜作物,在蔬菜的周年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温是蔬菜生产中最常见的逆境因子,由于小白菜性喜冷凉气候,不耐高温,因此夏秋高温逆境往往成为小白菜生产的制约因素,造成小白菜幼苗质量差,严重影响其后期产量和品质,是导致夏秋之交蔬菜淡季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研究对近几年国内外小白菜耐热性研究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后小白菜耐热性研究提出展望,旨在为小白菜耐热育种提供参考。


一例丰城灰鹅禽霍乱的诊治
《中国家禽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禽霍乱是由禽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败。本病常呈败血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本文对一例丰城灰鹅禽霍乱诊断与治疗措施等进行了介绍。


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双季稻株型性状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阐明适合机械化栽插和收割的双季稻株型性状.通过比较分析江西省3个典型双季稻区10个机插早稻和晚稻品种的秧苗素质、机插质量、植株形态、茎蘖动态、产量和株型综合性状,结果表明:秧龄30天的早稻秧苗株高14.0~16.0cm、叶龄3.5~4.0叶、白根数12~15条、茎基宽0.24~0.26cm、百苗干重15.0~17.0g、播种均匀度85%以上,秧龄25天的晚稻秧苗株高18.0~21.0cm、叶龄4.0~4.5叶、白根数19~22条、茎基宽0.28~0.34cm、百苗干重16.0~20.0g、播种均匀度85%以上,其机插质量好,适合机械化栽插;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抽穗整齐、成熟一致、抗倒伏、抗病力强、耐落粒、产量高、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分别为105~110天和108~115天的株型品种适合机械化收割.


等离子体水稻种子处理技术田间试验效果分析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逐步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对先进水稻种子处理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现代物理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在广西贵港试验田,针对2012年晚稻和2013年早稻,利用田间试验对比的方法,探索了等离子体水稻种子处理技术与常规种子处理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水稻的发芽率,能够促进分蘖及控制无效分蘖,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两例浮头死鱼现象的分析
《渔业致富指南 》 2012
摘要:实例1樟树市的敖老板,池塘面积30多亩,水深3m,每亩放养2尾/kg的草鱼80尾,4尾/kg的草鱼150尾、10-12尾/kg的草鱼200尾,30-40尾/kg的鲫鱼500尾,30-40尾/kg的鳊鱼300尾,10-15尾/kg的鲢鱼100尾,8-10尾/kg的鳙鱼50尾。投喂30%蛋白含量的配


秸秆覆盖旱作对稻田甲烷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较全面评价秸秆覆盖旱作水稻栽培模式的生态意义,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淹水(F)、秸秆覆盖旱作(NF-M)和无覆盖旱作(NF-ZM)3种栽培模式稻田甲烷排放、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水稻栽培模式的甲烷排放均集中在水稻生育期的前20d;在水稻生育期内,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甲烷的排放总量为11.12g·m-2,显著高于常规淹水稻田的7.78g·m-2和无覆盖旱作稻田的4.23g·m-2。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的水稻产量为8.60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旱作处理的6.78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相比,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提高水稻单株生物量10g以上。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显著提高稻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和改善表层土壤养分状况,对实现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水资源缺乏地区,秸秆覆盖旱作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替代传统淹水栽培的水稻栽培模式,同时秸秆覆盖旱作还田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稻田秸秆管理技术。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麦-稻轮作系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熵 土壤酶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