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595条记录
新形势下中部山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农村信息化本质、内容、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分析中部山区发展与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实际出发提出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农村信息化 中部山区 建设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及因子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14个不同类型品种为试材,对甘蓝开展度、外叶数、球高、球径、球形指数、中心柱长、中心柱长/球高、紧实度、生育期和叶球质量等10个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蓝主要农艺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其变异系数(CV)范围为6.97%(球高)~25.44%(球径);遗传力为22.52%(球高)~97.79%(生育期);除球高外,其他9个性状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表明:10个农艺性状集约于3个主因子上,F1为丰产因子,F2为中心柱长因子,F3为球高因子,这3个主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6.38%,保持了10个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

关键词: 甘蓝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因子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花粉对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两种花粉对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5℃、相对湿度72%,光照L∥D=12h∥12h条件下,油菜花粉饲养的巴氏钝绥螨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历期分别为0.98、3.23、4.30d。幼螨发育到成螨共需8.52d,存活率为83.33%,雌虫不产卵。丝瓜花粉饲养的巴氏钝绥螨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产卵前期、世代历期分别为2.55、0.97、2.38、2.07、3.20、11.17d。平均每头雌螨日产卵量1.78粒,总产卵量58.60粒,产卵持续时间33.53d,无不产卵个体。其日产卵量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回归方程为y=0.155 4t-0.002 80t2(R2=0.951 5,p<0.000 1)。取食丝瓜花粉的巴氏钝绥螨的种群趋势指数I=28.13,净生殖率为R0=26.813,种群平均世代周期T=30.139d,内禀增长率rm=0.109,周限增长率λ=1.115,种群加倍时问t=6.352d。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丝瓜花粉比油菜花粉更适合饲养、繁殖巴氏钝绥螨。

关键词: 花粉 巴氏钝绥螨 生长发育 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草补饲百脉根瘤胃体外发酵及微生物蛋白合成的组合效应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稻草(RS)添补百脉根(LC)的瘤胃体外发酵及微生物蛋白(MCP)合成的组合效应(AEV)。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体外批次培养48 h,研究RS分别添补0%、10%、20%、30%、40%、50%、60%、70%、80%、90%与100%LC(LC0、LC10、LC20、LC30、LC40、LC50、LC60、LC70、LC80、LC90与LC100)在3、6、12、24、36与48 h的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并计算出MCP的AEV。各组各时间点的pH 6.64~6.99,每100 mL瘤胃液中NH3-N 2.98~28.74 mg,MCP 1.18~5.87 mg/mL,AEV 0.642 7%~7.568 3%。各组所测定时间点的平均AEV自高到低的排序为:LC30(3.584 4)、LC40(3.396 4)、LC50(2.890 2)、LC60(2.092 7)、LC20(1.886 9)、LC10(1.023 2)、LC70(0.902 4)、LC80(0.252 6)与LC90(-0.074 4),括号中的数字为AEV,单位为%。本研究表明RS补饲30%LC瘤胃体外发酵MCP的组合效应最大。

关键词: 稻草 补饲 百脉根 体外发酵 组合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旱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连续4年(2005~2008)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增产效果明显。定位4年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早稻和晚稻平均产量分别比未施肥处理增产135%和130%。随着产量的增加,稻草与稻谷中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呈增大的趋势,表明水稻植株养分吸收量与稻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施肥模式显著影响水稻稻草、稻谷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氮磷钾肥配施处理,特别是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稻谷的养分吸收量最高,在土壤中的氮、磷盈余也最少。肥料配施虽增加了支出,但提高了经济产出,其纯收益相对较高,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纯收益最高。双季稻生产实践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值得推荐且需合理增施磷、钾肥。

关键词: 双季稻 施肥 产量 养分吸收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超高产杂交晚籼“荣优225”高产制种技术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摘要:介绍了优质超高产晚籼组合"荣优225"亲本的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关键词: 优质组合 超高产 荣优225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NSO事件和太阳黑子活动与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褐飞虱大发生关系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54—2010年海洋尼诺指数、1937—2009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和1957—2009年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褐飞虱大发生年份的资料,应用相位分析、相关分析和关键时方法分析ENSO事件和太阳黑子活动与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褐飞虱大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褐飞虱在太阳黑子谷值年的前1年和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当年大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在太阳黑子谷值年以及拉尼娜发生年后的第4年不会大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此外褐飞虱大发生年主要出现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下降阶段。前17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当年褐飞虱大发生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太阳黑子活动具有明显的11年左右的周期性,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褐飞虱的大发生在局部上存在8~9年的周期性。

关键词: ENSO事件 太阳黑子活动 褐飞虱 大发生 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研究利用进展及建议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摘要:综述了一年生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优质资源评价与鉴定、种质创新与育种、性状遗传特性、有利基因的克隆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野生大豆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野生大豆 种质资源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改良剂对红壤性低产地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1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红壤性低产地的土壤改良剂,以芝麻作为试验作物,比较熟石灰、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和4种自制改良剂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自制改良剂2号(SSA-2)应用效果较好,芝麻产量较对照增加24.5%,主要增加了单株蒴果数,较对照增加23.6%,是芝麻地土壤改良和实现芝麻增产增效的一种较好的改良剂。该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状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有效锌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5.7%和8.0%。因此,综合考虑芝麻生产效益和土壤结构改良效果,认为SSA-2是一种较好的土壤改良剂,明显优于石灰、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和其他3种自制改良剂。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芝麻 红壤性低产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移江西种植的木薯品种鲜薯产量及淀粉品质差异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1 CSCD

摘要:2008年和2009年,以华南系列木薯品种SC5、SC6、SC7、SC8、SC9、SC10和SC205为材料,研究北移江西种植的鲜薯产量及其淀粉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7个木薯品种中鲜薯产量最高的是SC8,居中的依次是SC205、SC7、SC10、SC6、SC9,最低的是SC5;淀粉含量最高的是SC6,居中的依次是SC9、SC8、SC205、SC10、SC7,最低的是SC5。SC8的鲜薯产量和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SC205,而SC5显著低于对照品种SC205及其余5个品种。与对照品种SC205相比,SC8和SC5的直链淀粉含量、冷冻稳定性、凝沉稳定性和恩氏粘度较高,淀粉颗粒粒径略大,糊化温度略低。SC205的透明度和粘度高于SC5,但低于SC8。综上所述,7个供试木薯品种中以SC8和SC205北移江西种植的适应性相对较强,而SC5的适应性相对较弱。

关键词: 木薯 北移 鲜薯产量 淀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