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白条叶突变体(st10)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1 CSCD
摘要:在水稻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phonate,EMS)诱变突变体库中,发现了一个以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为背景的白条叶突变体,该突变体叶片在2-3叶期出现纵向白条的突变性状,此后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弱化,至抽穗期叶片颜色基本恢复正常,只有叶脉仍呈白色。白条性状受温度影响,高温时性状明显,所有突变个体出现白穗现象。低温条件下,白条较窄,颜色不明显,穗的颜色正常。以培矮64s为母本,突变体st10为父本构建分离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性状由一对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F2分离群体中突变型植株将目的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短臂上STR19和STR24两个分子标记之间150kb的范围内。本实验测定了24℃、28℃和32℃三个温度条件下的叶绿素含量,发现突变体st10在32℃条件下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减少,28℃、24℃条件下变化不明显。叶绿素荧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白条叶突变体的最大量子产额低于野生型。
长期施肥对黄泥田碳和氮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施肥下南方黄泥田碳和氮的变异规律及其与硝态氮累积的关系,阐明影响硝态氮累积的主要因素。【方法】以25年定位试验为平台,通过室内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不施肥、施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条件下黄泥田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氮素利用率的变化及与硝态氮累积的相关关系。【结果】(1)双季稻区,在提高土壤SOC、TN、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方面,有机无机肥配施明显优于单施无机肥,并以配施高量(70%)或低量有机肥(30%)效果最佳。(2)在等养分量条件下,与施无机肥处理相比,配施高量或低量有机肥处理在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均有显著增加,有机无机肥等比例配施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有大幅减少,与不施肥处理基本相当。【结论】提高土壤质量以配施高量有机肥效果最好,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以等比例配施有机无机肥效果最佳。因此,从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考虑,该区域有机无机肥配施应注意配施比例。影响硝态氮累积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土壤微生物量碳。
关键词: 双季稻 长期定位施肥 黄泥田 土壤微生物量 硝态氮


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五位一体”科技管理制度的探讨
《农业科技管理 》 2011
摘要:建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是当前我国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重点。文章在分析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定义和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学科、项目、平台、人才、团队"五位一体"的科技管理制度。


基于钻石模型的江西省水产养殖业在泛珠三角区域内竞争力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1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江西省水产养殖业在泛珠三角区域内的竞争力情况,以促进江西省水产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方法】构建江西省水产养殖业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江西省水产养殖业在泛珠三角区域内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江西省水产养殖业体系较为健全、经济发展和泛珠三角区域的建立为江西省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业发达、具有良好的商业环境,同时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建议】纵横兼顾,做好江西渔业产业定位;发展优势产业,突出发展重点;切实贯彻"科技兴渔"战略;坚持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实现多元化投入;完善市场机制,以促进江西省水产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水产养殖业 泛珠三角区域 产业竞争力 钻石模型 江西省


绿茶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农业网络信息 》 2011
摘要:为提高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化水平及茶叶生产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减少因茶园施肥、用药、加工等所造成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将信息技术和茶叶生产质量管理关键控制点结合起来,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开发了绿茶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绿茶产地环境、种植环节、加工过程及包装储运等质量关键控制点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小麦冠腐病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FPCS3096菌株产孢条件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真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冠腐病是澳大利亚小麦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为进行病害抗性鉴定和筛选抗病种质资源,需制备大量的病菌分生孢子。本试验以强致病性菌株FPCS3096为材料,开展了该菌株产孢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6种培养基中,以1/2 PDA产孢量最大;在营养生长阶段,在菌丝长满平板后(28℃下需培养6~7 d),延长培养时间(即继续培养),大大促进了后期的产孢,培养12 d的产孢量是培养6 d的4倍,而且在这一阶段,暗培养促进了产孢,连续暗培养的产孢数是连续光培养产孢数的2倍多。试验同时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培养皿内培养基的重量或平板培养基的厚度对产孢有很大的影响,量越多,产孢量越大,当培养基的重量比为2倍多时,产孢的数量比为7~10倍。与本实验室以前采用的在PDA培养基上培养、然后光照产孢的技术相比,现有的技术将产孢数量提高了20~50倍。
关键词: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营养生长阶段 暗培养 产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