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西绿茶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中国茶叶 》 2011
摘要:随着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针对绿茶生产的质量安全问题,需要记录并保存茶叶种植、加工、包装和储运的全过程信息,为茶叶质量安全的全程追溯提供数据基础。茶叶生产企业的多元化,茶叶生产工序复杂,工序现有的质量控制信息内容不一致,有简有繁,因此要研究江西绿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在以往研究中,国内北方一些省份曾采用由质量安全监管单位打印并张贴条形码的方法完成农产品的产品追溯,这种方法是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被动接受的方式来完成农产品的产商溯源。例如,陆昌华进行了家畜和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研究,李永等进行了新疆库尔勒香梨追溯的研究,吴迪等提出了茶叶追溯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由茶叶生产企业建立的绿茶生产信息管理系


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稻正反交种间杂种F_1的雄配子发生与发育
《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以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稻(美国光壳稻P1003)的正反交种间杂种F1(正交为光壳稻P1003×东乡野生稻;反交为东乡野生稻×光壳稻P1003)为试材,研究其各个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特征、染色体交换重组及雄配子发育特点。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F1花粉母细胞细胞核减数分裂的同步性较高,细胞质为连续型胞质分裂类型。在细胞核分裂的过程中,核仁在前期I到中期I逐渐消失。染色体在前期I到中期I逐渐收缩,变得更加清晰可见。在终变期和中期I,90.54%以上的花粉母细胞能形成12个二价体(含少数棒状二价体和8字型二价体),部分花粉母细胞(正交9.46%,反交7.65%)出现少量的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后期I观察到1.27%–1.35%的花粉母细胞含有1至数条落后染色体。最终有92.6%–94.8%的小孢子能发育成形态正常、染色能力强的成熟花粉粒。另外,在正交杂种F1的粗线期中存在2个核仁,而反交杂种F1及其双亲的粗线期只有1个核仁。这些研究结果可为作物品种改良、种质资源创新以及种间亲缘关系研究提供细胞学证据。


江西省稻区稻瘟病菌遗传宗谱与致病型的关系
《植物保护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寻稻瘟病菌无性世代DNA水平的变异,明确江西省稻区稻瘟病菌遗传宗谱与致病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rep-PCR(repetitive element-based PCR)分子指纹分析技术,对稻区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用41株代表性菌株对35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以相似度75%为界,可以将不同稻区采集的99个菌株划分为14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4、1和10为优势宗谱,分别包含37、18和12个菌株,占总数的37.37%、18.18%和12.12%;稻瘟病菌遗传宗谱与致病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同一宗谱的菌株对应多个致病型,而同一致病型的菌株,分属于不同的遗传宗谱,两者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 2011 CSCD
摘要:为了解红壤旱地秸秆覆盖还田的效应,在江西典型红壤旱地上建立定位试验,以研究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质量演变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提高红壤旱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依据。4a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1)红壤旱地作物行间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促进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单产较对照(不覆盖)提高15%~20%;(2)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质提高1.8g/kg、土壤速效N、K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8.0%、8.1%;(3)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土壤真菌、细菌的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92.0%、31.1%,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7.6%、19.9%和42.1%;(4)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容重降低了0.022g/cm3,干旱时土壤含水量较对照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而且随着定位时间的延长,作物增产和培肥改土效果更明显。


黑芝麻新品种赣芝9号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赣芝9号是江西省农科院作物所利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地方品种"武宁黑芝麻"选育而成的黑芝麻新品种。该品种在3年品系比较、多点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616.3 kg/hm2,比对照金黄麻平均增产27.18%,种子含油率为50.5%,蛋白质含量为19.7%。具有适应性广、耐旱、抗逆性较强、品质优等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