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595条记录
水田土壤非代换性钾的释放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1993

摘要:通过盆栽耗竭试验并采用化学提取法和离子交换树脂法研究了稻田土壤各种形态钾的相互关系,非代换性钾的释放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非代换性钾的测试方法比较以及非代换性钾释放与土壤固钾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钾与CaCl_2、NH_4Cl浸提钾量间相关性良好,而非代换性钾与水溶性钾及CaCl_2、NH_4Cl浸提钾没有明显相关性。两季水稻植株从土壤中的吸钾量大部分来自水溶性钾和土粒表面电荷吸附钾,来自非代换性钾的部分占6.7%~43.2%,它取决于矿物种类和土壤质地,非代换性钾含量高,粘粒含量高且固钾率低的土壤,非代换性钾的释放量也高,非代换性钾含量高但固钾率也高的土壤,钾的释放受抑制。随着耗竭种植,非代换性钾的有效性越来越明显,它与植株吸钾的相关系数(Υ值)随着种植季数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水溶性钾、代换性钾与植株吸钾的相关性下降。离子交换树脂法可动态地反映非代换性钾的释放,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晶格边缘吸附钾的快速释放阶段;第二阶段为晶格层间钾向层外扩散的稳定速率阶段;当层间钾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护散速率下降,最后趋于停止,此为第三阶段。树脂法与酸提取法呈良好相关,树脂法短期培养的测定结果能更好地反映非代换性钾对植株的有效性。

关键词: 非代换性钾 释放 钾的固定 离子变换树脂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敌死大粒剂对稻飞虱、三化螟的防效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1993

摘要:应用海泡石作农药载体在我国尚属首次,甲胺磷、杂虫双的复配是酸碱性农药的复配,这在国内也罕见。所研制而成的大粒剂含有效成份6.7%,短圆柱形颗粒,粒径5mm,粒重0.3~0.5克。经一系列试验证实:该剂是一种遇水不崩解的缓释剂型,残效期达16天以上,对稻飞虱、螟虫均有很好的防效。

关键词: 大粒杀虫剂 海泡石 缓释 残效期 增效作用 三化螟 褐飞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贫钾稻田油稻稻制钾肥合理分配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1993

摘要: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田间试验,获得了油稻稻种植制系统的试验数据,首次提出后效钾量概念。以后效钾量校正对各季作物当季的实际供钾量,进而正确地反映了各季作物产量与供钾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在稻田土壤供钾水平极低的情况下,施钾的后效作用很大以及油稻稻种植体系的最大产量钾肥投入量为:油菜16kg K_2O/亩、早稻9.64kg K_2O/亩、晚稻8.79kg K_2O/亩;最佳经济效益钾肥每亩投入量为:油菜11.79kg K_2O、早稻15.28kg K_2O、晚稻6.67kg K_2O。其分配比例分别为1:0.60:0.55和1:1.30:0.57。提出油菜重、早稻重、晚稻轻的施钾原则,以充分发挥施钾的后效和培肥土壤。

关键词: 后效钾量 实际供钾量 合理投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分子育种的新进展

江西农业学报 1993

摘要:本文综述了控制植物遗传性状的理想可获实现。控制性状遗传主要是发展分子育种,而分子育种的首要技术是基因转移。我国设计的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技术,即花粉管通道技术,近五年来在我国已有16个省市25个实验室,集中了稻、麦、棉、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可喜成绩,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达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的分子育种研究进入了应用阶段。本文还指出我国分子育种将进入常规育种轨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外源DNA 花粉管通道 基因转移技术 分子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杂交稻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1993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水平与杂交水稻产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养分吸收量,据此,提出了夺取杂交水稻高产的施肥技术。 杂交早稻亩产540公斤,需吸收氮10.9公斤、五氧化二磷4.9公斤、氧化钾15.9公斤、二氧化硅43.8公斤;杂交晚稻亩产560公斤,需吸收氮15.9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19公斤、二氧化硅63.8公斤.同一施肥水平,杂交晚稻比杂交早稻多吸收氮20%~27.5%,钾7%~24.1%,磷相似。杂交晚稻秧苗期、分蘖盛期吸钾量高于杂交早稻,齐穗后低于杂交早稻;杂交稻要获高产在氮磷水平中上稻田,施钾是第一位因素,杂交早稻应重视中后期施钾,杂交晚稻应重视苗期及早施钾肥;早晚杂交稻要获超500公斤产量其氮磷钾最佳拖肥量分别为12、4、10.7公斤/亩和12、4、12公斤/亩。

关键词: 杂交稻 吸养量 养分利用 施肥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晚稻穗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笼罩接虫试验表明:晚稻穗期每丛白背飞虱数(x_1)和褐飞虱数(x_2)与每亩产量损失(y)的关系符合方程: y=0.1466+0.948x_1+1.198x_2(S_(y、12)=1.2) 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损失主要由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引起,其中结实率下降是主要原因。根据目前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制定出晚稻穗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复合防治指标为: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褐飞虱 产量损失 复合防治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稻粒黑粉病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1993

摘要: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制种及不育系繁殖的一个重要病害。它对产量影响的直接原因是减少了单穗实粒重,增加了病粒率。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的损失率应低于病粒率,每穗病粒数的多少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不大。模拟为害发病率(X)与损失率(Y)的关系,可建立江农ⅡA/HR1004和汕A/桂33的损失预测方程分别为Y_1=-0.1036+1.0211X,Y_2=-0.0335+1.0528X。结合目前防治费用、产品价格和防治效果,本文估算了不同产量水平的允许损失率,并提出目前的防治指标为3%~5%。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为害损失 防治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8504的广亲和性及其利用价值

杂交水稻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对原产澳大利亚的品种8504的广亲和性进行了测交验证,并分析和评价了该广亲和品种的利用价值.该品种广亲和性好、亲和谱广,熟期适宜,米质较好,中抗稻瘟病,与籼、粳杂交,杂种优势均较强,且广亲和性遗传简单.

关键词: 栽培稻8504 广亲和性 杂种优势 米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苎麻炭疽病发生及防治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报道了苎麻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苎麻炭疽病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8℃,最高抑制生长温度35℃,高温致死温度55℃,pH 值4—9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 pH 值6—7;分生孢子萌发需要在高湿条件下,相对湿度低于79.3%不能萌发,高温致死温度62。C。苎麻炭疽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田问病残体。日均气温20—30℃和相对湿度大于80%的气候条件有利该病的流行,病害的严重度与品种、肥料等有关。供试药剂中,以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250—500倍防效最好,在麻苗高30_(cm)ra左右发病初期施药,每隔7—8天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可获得理想的防效。此外,麻田施石灰中耕覆土有良好的防病增产作月]。

关键词: 苎麻炭疽病 初侵染源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脲酶抑制剂抑制作用的室内培养与盆栽试验(Ⅱ盆栽试验)

江西农业学报 1993

摘要:在温室采用脲酶活性强的稻田土壤进行水稻盆栽试验,比较了脲酶抑制剂NBPT不同浓度(按尿素施用量的0.5%、1%、2%、5%)和不同施用方法(①NBPT与尿素同时施UN;②NBPT和PPD以相同深度混合后与尿素一道施UNP;③NBFT在尿素施用前三天施用N+U;④NBPT与尿素施后通氧一小时UNO;⑤NBPT经双氧水预氧化后与尿素一道施UNH)对尿素水解的抑制效果,定期测定淹灌水的氨态氮浓度和剩余尿素浓度,并测定植株总吸氮量,计算氮素利用率。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脲酶抑制剂NBPT的处理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抑制尿素水解的效果,随着抑制剂施用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明显增强。在低抑制剂浓度条件下,尿素全部水解所需时间为7~8天,高抑制剂浓度条件下为9~10天;而不施抑制剂的对照处理,尿素施后4天可全部水解。NBPT不同施用方法对比,N+U、UNH、UNP和UNO在开始几天均不同程度地较UN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尤以N+U和UNH更为明显,但四、五天后各处理差异不大。淹灌水氨态氮浓度的测定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吻合。施用NBPT后,淹灌水的氨态氮浓度峰值明显降低,出现时间推迟,有效氮的供应期限延长4~6天,减少了氮的挥发损失。在水稻植株上表现为总吸氮量增加,氮索利用率提高,埴株干重也有一定增长。在盆栽条件下,NBPT与尿素—同施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不?

关键词: 尿素 尿酶 尿素水解 尿酶抑制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