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及水稻磷营养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合理的土壤磷素管理对作物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南方双季稻田土壤磷素特征及磷素吸收信息相对缺乏,本文利用江西省稻田土壤质量演变定位监测试验为平台,系统分析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全磷、磷活化系数及水稻磷素吸收量的变化特征和全磷与磷盈亏的响应关系等,为指导磷肥合理施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从1984年开始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行长期定位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PK、NP、NK、NPK、70%化肥氮+30%有机肥氮(70F+30M)、50%化肥氮+50%有机肥氮(50F+50M)、30%化肥氮+70%有机肥氮(30F+70M).早稻施用纯N、P2O5和K2O量分别为150、60和150 kg/hm2,晚稻分别为180、60和150 kg/hm2.早、晚稻施用的氮、磷、钾化肥均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有机肥分别为紫云英(N、P2O5、K2O含量分别为0.30%、0.08%、0.23%)和腐熟猪粪(N、P2O5、K2O含量分别为0.45%、0.19%、0.60%).除30F+70M处理,其余处理均为等氮磷钾设计.于1984-2012年每年早、晚稻收获期采集秸秆和稻谷计产,并于晚稻收获后,测定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析土壤全磷、磷活化系数(PAC)及早、晚稻磷素吸收量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规律,研究土壤全磷含量与磷累积盈亏的响应关系.[结果]经29年连续试验,NK处理土壤全磷含量以每年4.6 mg/kg的速度下降,而含磷化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升高速率为3.3~19.4 mg/(kg·a).有机无机配施处理(70F+30M、50F+50M和30F+70M)升高速率平均为16.1 mg/(kg·a),是施NPK肥处理的4.89倍.施磷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增至1.07 g/kg (2010-2012平均值),较初始值提高了1.18倍.不施磷肥处理土壤磷活化系数(PCA)由试验初始的4.24%下降至2.5%左右,施磷肥处理则均显著升高,其中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平均升高至8.51%,平均年升高速率是施NPK处理的2.89倍.早、晚稻磷素吸收量,施磷肥(PK、NP和NPK)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70F+30M、50F+50M和30F+70M)均显著高于CK,提高幅度分别为29.9%~124%和28.6%~103%,均衡施肥(NPK、70F+30M、50F+50M和30F+70M)磷素吸收量显著高于不均衡施肥(PK和NP)处理,前者平均分别较后两者提高了38.7%和32.9%.早、晚稻产量与磷素吸收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每吸收磷(P) 1 kg,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可提高115和106 kg/hm2.不施肥(CK)条件下,土壤全磷变化与累积磷盈亏间无显著相关关系,施NK肥处理土壤中每亏缺磷100 kg/hm2,土壤全磷含量降低6.0 mg/kg,施化学磷肥的3个处理,土壤中每盈余磷100 kg/hm2,平均提高9.3 mg/kg,而3个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土壤中每盈余磷100 kg/hm2,平均增加63.3 mg/kg,是无机磷肥的6.78倍.[结论]无论是单施化学磷肥,还是有机无机配施均有效提高土壤全磷含量及磷活化系数,且在等磷量投入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的效果更优.建议减少中国南部红壤性稻田土壤的总磷输入量和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以改善粮食生产和保护环境.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磷有效性 早稻 晚稻 磷盈亏 磷素吸收


芡实壳栽培平菇与秀珍菇培养基配方试验
《北方园艺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芡实壳粉碎料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比例的芡实壳为主要原料配制6个培养基配方,研究了不同配方对平菇和秀珍菇菌丝体子实体生长、生物学转化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以芡实壳为原料适合平菇与秀珍菇栽培的培养基质配方。结果表明:2种蘑菇均能在以芡实壳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子实体,平菇和秀珍菇的生物学转化率分别达到132.2%和97.3%,而相同蘑菇不同配方的生物学转化率有差别。综合分析,选择芡实壳粉碎料30%(配方3)和芡实壳粉碎料45%(配方4)分别作为栽培平菇和秀珍菇的新型基质配方。


有机硅助剂协同对双季稻叶面喷施的氨基酸微量元素肥增效潜力初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有机硅助剂协同对双季稻叶面喷施的在氨基酸微量元素肥增效潜力,选择江西省宜春市双季稻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农用有机硅和氨基酸微量元素叶面肥为研究材料,系统地比较早、晚稻施用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有机硅助剂的叶面肥后水稻叶片中微量元素锌(Zn)、锰(Mn)的含量、成熟期水稻相关的生长性状以及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有机硅助剂对肥液的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机硅助剂添加体积分数达到0.05%(胶束临界浓度)时,3次叶面肥喷施后,Zn、Mn在早、晚稻叶片中的含量均达到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均提高了30%以上;同时早、晚稻的株高、稻草生物量、有效分蘖率、千粒质量及产量均达到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其中早、晚稻的产量分别增长了13.76%、7.72%.有机硅助剂的对叶面肥的协同增效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肥液的界面性质,提高肥液在叶片的附着面积、附着量和附着时间实现,在试验设计的有机硅助剂添加的体积分数范围内,有机硅助剂添加的体积分数与肥液的表面张力、润湿直径或铺展面积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P<0.01)、0.995(P<0.01)、0.988(P<0.01);随着有机硅助剂添加的体积分数的增大,肥液的干燥时间及其叶片最大持留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最佳有机硅助剂添加量为体积分数0.05%,此时肥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最大持留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25.90%、88.79%.可见有机硅助剂的合理应用可显著促进水稻叶片对叶面肥中微量元素(Zn、Mn)的吸收利用,提高水稻产量,是叶面肥的有效增效剂.
关键词: 有机硅助剂 氨基酸微量元素叶面肥 水稻 增效作用


一株亚硝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高效降解亚硝酸盐菌,从鄱阳湖水域筛选出1株新型反硝化细菌,命名为X10。本实验对菌株进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生化指标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研究了亚硝酸盐浓度、pH值、温度、接种量对其生长及脱氮能力的影响,以及菌株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降解能力。结果显示,X10鉴定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温度30°C、pH 7.0、接种量3%,经48 h培养后菌株对筛选培养基中亚硝酸盐(浓度300 mg/L)的降解率最高,达99.8%;将该菌液(2×10~8 CFU/mL)按1%的接种量加入人工养殖池塘水中(亚硝酸盐质量浓度为0.45 mg/L,pH为6.7),28°C水温下经96 h后亚硝酸盐降解率达82.6%;安全性评价实验显示,X10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并且高浓度菌液(5×10~8 CFU/mL)对斑马鱼无致死作用。研究表明X10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基于植被指数选择算法和决策树的生态系统识别
《农业机械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被指数是对绿色植被的特定表达,在不同环境下的效果不同。植被指数的选择需要结合研究区域的环境特征。本研究将植被指数间的相关系数集成到基于马氏距离的植被指数选择算法中,根据所选样本确定最适宜的植被指数,构建决策树模型,以江西省永丰县为例,开展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识别研究。该方法首先确定提取对象,明确对象类别与对象间的隶属关系,然后逐层逐项地提取湿地、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信息。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植被指数选择算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生态系统识别的总体精度达89. 11%,构建的决策树模型的分类精度高于传统方法,可为区域生态系统信息提取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研究方法。
关键词: 生态系统 自动识别 植被指数 马氏距离 相关系数 决策树模型


江西省大豆种质资源7S和11S球蛋白及其亚基相对含量分析
《大豆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西省大豆球蛋白各亚基相对含量及其比例,促进营养或加工品质优良大豆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本研究采用SDS-PAGE方法结合Gel-Pro Analyzer 4.5软件对供试的131份江西省大豆种质资源球蛋白及其亚基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大豆资源的7S、11S球蛋白及其亚基相对含量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供试材料7S和11S球蛋白相对含量的变幅、平均值及变异系数分别为18.01%~52.21%、32.64%、19.46%和47.79%~81.99%、67.35%、9.43%,11S/7S比值范围为0.92~4.55,平均值为2.19,变异系数为30.64%,且筛选鉴定出3个11S/7S比值大于4.0和4个α′亚基、α亚基或β亚基含量较低的优异大豆种质资源,这些资源的挖掘为大豆品质的改良提供了材料和参考。


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农机作业服务与农业科技培训对粮食生产的调节效应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微观调查数据
《农业技术经济 》 2019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本文基于江西省20个粮食主产县408份农户调查数据,在理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粮食生产"十三连丰"的内在逻辑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接着,引入农机作业服务和农业科技培训作为调节变量,考察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农机作业服务和农业科技培训是否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龄农业劳动力会给粮食生产带来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机作业服务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农业科技培训暂时并未表现出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从农业科技培训意愿、认可度、应用水平和依赖程度等方面,分析当前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农业科技培训对粮食生产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 粮食生产 农机作业服务 农业科技培训 调节效应


轻度镉污染大田中蔬菜的食用安全性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筛选和培育对重金属Cd低积累、低位移、食用安全的蔬菜类型,以轻度Cd污染大田为蔬菜种植土壤环境,重点研究小白菜、大蒜和萝卜3类蔬菜共10个品种对Cd的富集与运移能力,并分析不同品种蔬菜的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蔬菜对Cd的富集、运移能力不同,其中可食部位Cd的富集能力总体表现为小白菜>萝卜>大蒜,而Cd在植株体内由根部向地上部的运移能力总体表现为萝卜>小白菜>大蒜.在所检测的蔬菜可食部位中,紫皮和白皮大蒜中Cd含量均低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国家安全标准(0.1 mg/kg),污染指数均处于警戒限范围内;而其他8个品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Cd污染,其中高梗小白菜、满身红萝卜、青皮萝卜属中度污染,其余属轻度污染.


江西省2018年晚粳区试品种的DNA指纹图谱以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农业行业标准(NY/T 1433—2007)中公布的24对SSR引物构建江西省2018年27份晚粳区试品种以及4份籼型晚稻区试对照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24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14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到4.75个等位基因,引物的各等位基因在样品间的PIC值变化范围为0~0.3747,平均值为0.1711.聚类分析表明,31份水稻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19~0.77.当相似系数约为0.19时,江西省2018年晚粳区试品种与籼型晚稻区试对照品种分成两组;当相似系数约为0.39时,晚粳区试品种分为4组.指纹图谱数据表明,晚粳区试品种的指纹差异都在2个位点以上,不存在近似品种.


优质再生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比较分析
《杂交水稻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优质再生稻高效生产,遴选19个杂交稻品种通过大田再生种植的方式,系统分析了优质再生稻产量形成机制和头季与再生季的稻米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再生季生育期几乎缩短为头季的一半,2季总产量与再生力、头季产量和再生季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头季比较,再生季稻米外观品质、食味品质明显提升,但加工品质和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直链淀粉含量和RVA谱特征值中的最低粘度、崩解值、最终粘度、消减值再生季与头季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糊化温度则呈极显著负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