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Cd活化和稻米Cd吸收的阻控效果(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21
摘要:通过Cd污染环境(土壤Cd含量为1.0 mg/kg)下早稻晚稻种植盆栽试验,比较了有机肥(猪粪、生物黑炭)单施以及与碱性改良剂(石灰、牡蛎壳粉)配施对土壤Cd活化和稻米Cd吸收的阻控效果,并探讨了土壤有效Cd与水稻籽粒Cd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CK (不添加改良剂)相比,施用改良剂后早稻和晚稻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15.52%~36.01%和12.02%~27.28%,籽粒Cd含量分别降低了24.76%~64.53%和4.93%~58.32%,籽粒Cd累积量分别降低了22.27%~51.76%和33.84%~46.95%(单施猪粪处理除外);其中,生物黑炭的降Cd效果显著优于猪粪,配施牡蛎壳粉的降Cd效果优于石灰处理;早稻和晚稻收获后,施用改良剂后土壤有效Cd含量分别比CK降低了35.00%~65.88%和30.93%~68.57%。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有效Cd含量与水稻籽粒Cd含量可以用线性方程进行较好地拟合(R2>0.70, P <0.05)。这表明有机肥与碱性改良剂配施可以通过钝化土壤有效Cd来快速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且生物黑炭与牡蛎壳粉配施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 Cd污染土壤 有机肥 碱性改良剂 水稻 籽粒 降Cd效果


不同贮藏方式对花生仁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赣花7号花生为试验材料,采用低温贮藏、干燥贮藏、气调贮藏和通风贮藏对花生仁进行处理,检测贮藏期间花生仁的酸价、过氧化值、粗蛋白含量、油亚比、氨基酸含量和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花生仁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粗蛋白含量都呈上升趋势;油亚比在贮藏后期升高;氨基酸总量在贮藏后期降低;黄曲霉毒素B1含量贮藏前期未检出,后期逐渐升高。气调贮藏、低温贮藏和干燥贮藏能较好地保障花生仁贮藏品质,尤其对抑制花生仁的氧化酸败及其黄曲霉毒素B1防控效果明显。


1份江西地方优异冬瓜种质资源的发现
《中国种业 》 2021
摘要:产量是冬瓜育种永恒的研究目标,也是判别冬瓜种质资源优劣性的重要衡量标准。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契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第一调查队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许湾镇下陈村发现了一份大果型冬瓜种质资源,命名为下陈冬瓜,编号为P361027042。下陈冬瓜瓜形长圆筒形,蜡粉厚,微棱,肉质致密,品质优良;瓜纵径约为151.25cm,瓜横径为39.17cm,瓜肉厚为12.5cm,单瓜重可达80~100kg;维生素C含量为311.7mg/kg,可溶性总糖含量为511.8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87mg/g,粗纤维含量为1.4%,干物质含量为4.05%,钾含量为1.78mg/kg,钠含量为5.34mg/kg,果肉硬度5.22kg/cm2,每667m2产量9500~12000kg,下陈冬瓜的发现为创制高产冬瓜新品种提供了优异亲本材料。


基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评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红壤稻田肥力的提升作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准确评价有机肥料提高农田土壤肥力的效果,是正确选择土壤培肥措施的基础。通过比较两种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评价有机肥培肥效果的可行性。【方法】3年田间定位试验(2015—2017)在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双季稻田进行。共设7个处理:不施肥(CK),等氮磷钾投入量下的单施化肥(CF)和一半化肥氮配施一半的牛粪(+CM)、猪粪(+PM)、鸡粪(+ChM)、绿肥(+GM)与秸秆(+SR)。在2017年晚稻收获后,采集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生物学性状。筛选用于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用雷达图分析稻田土壤肥力水平的制约因素,采用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 F I)评价不同有机肥料的培肥效果。【结果】1)团聚体结构、pH、有机质3个指标属于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以有效锌、有效磷以及酸性磷酸酶的变异系数较大,对施肥处理的响应比较灵敏;2)由隶属度值制成的雷达图显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速效钾与全磷含量是制约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最主要的3个因子;3)运用全量数据集与最小数据集计算的肥力指数IFI均表明,相对于不施肥CK,6个施肥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指数IFI,5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IFI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且+PM与+ChM处理的IFI指数显著高于+CM与+GM处理;在全量数据集下,+SR处理的IFI指数显著高于+CM与+GM处理,而在最小数据集下,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4)全量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FITDS和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FIMDS均与双季稻总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基于全量数据集和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FITDS、IFIMDS)均可客观表征土壤肥力质量。依据该指标,化肥配施猪粪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其次是配施鸡粪或秸秆,最低是配施牛粪或紫云英绿肥。


无人机与人工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内沉积特征及效益比较
《中国水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阐明无人机和人工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内沉积分布特征,比较其稻瘟病防效、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方法】选用电动四旋翼植保无人机,设置3个不同飞行高度和3个不同施药量,于孕穗期观测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内沉积分布状况,并和人工喷施处理防治稻瘟病的效果、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雾滴沉积量随飞行高度的升高而减少,雾滴沉积均匀性和穿透性随飞行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的雾滴沉积量、均匀性和穿透性随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大,雾滴沉积量和均匀性均呈水稻冠层上部>中部>下部的分布特征。无人机喷施的雾滴均匀性和穿透性大于人工喷施。无人机喷施在防效和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用工成本减少165元/hm2,净收益提高164元/hm2,产投比提高20.9。【结论】与人工喷施相比,无人机喷施可在保证丰产的基础上,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在水稻精确管理和丰产高效栽培中具有应用价值。


中国稻作区土壤速效钾和钾肥偏生产力时空变化
《土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农业农村部布置在全国的水稻土监测样点(1988—2017),分析不同稻作区水稻土的速效钾、钾肥偏生产力和钾素表观平衡的时空变化趋势。在30 a间,东北区水稻土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长江三角洲(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地区。随试验年限的延长,除了长江中游的水稻土速效钾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外,东北、长三角和华南区的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均呈现出先稳定后增加的趋势,而西南区的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则无显著变化。线性拟合方程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每增加10 mg·kg–1,30 a间东北、长三角、长江中游、华南的钾肥偏生产力提升幅度分别为0.31、1.51、0.26和0.49 kg·kg–1。除西南区域外,其他区域的钾素表观平衡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1988—2017年,全国尺度上水稻土的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但不同稻作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年均增幅则差异较大。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加显著促进了水稻钾肥偏生产力的提升,而长期进行水稻种植导致的钾素表观盈余则进一步有利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提升。
关键词: 土壤速效钾 水稻土 区域 钾肥偏生产力 钾素表观平衡


头季与再生季稻米品质比较及留桩高度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头季—再生稻种植模式下稻米品质变化规律及留桩高度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也为选择适宜的优质型再生稻提供理论依据,以优质型恢复系靓占、亮莹所配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头季—再生稻模式进行种植,分析头季稻与再生稻稻米品质性状差异及其不同留桩高度对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季稻米精米率显著优于头季稻;再生季稻米的外观品质优于头季稻,其中垩白粒率、垩白度显著优于头季稻,再生季稻谷粒型更细长;头季稻直链淀粉含量低于再生稻,崩解值则反之;高留桩再生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透明度显著优于低留桩再生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粒型、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及RVA谱特征值存在显著正相关,选择优质型品种有利于改善头季和再生季的稻米品质;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加工品质影响较大,高留桩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的加工品质。


我国主栽皱环球盖菇菌株遗传多样性及栽培特性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20个主栽菌株进行了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使用的28个ISSR引物中22个具有多态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遗传相似性水平在0.68–0.86之间,在0.72时可将菌株分为6个类群,类群间遗传差异较大。在PDA培养基上,除菌株Sr-03和Sr-05最适生长pH值为8.0外,其他菌株均为pH 5.0–6.0;在5–30℃的温度范围内,除菌株Sr-01、Sr-08、Sr-11在30℃时长速受到抑制外,其他菌株长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在35℃时仅有5个菌株在培养20d时具有活性;皱环球盖菇菌丝在以木屑为主的原种培养料中长速较慢,为0.73–1.08mm/d。在菌株的农艺性状比较中,菌株Sr-12的菇型比例最好、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98.09%,菌株Sr-08和Sr-12菇体硬度较大,菌盖颜色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菌株Sr-19和Sr-20的菌褶颜色较其他菌株差异较大。本研究筛选出了7个具有遗传差异的优异种质,产量高、抗逆性强,并在菇型、菌盖颜色、菌褶颜色等农艺性状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为皱环球盖菇育种及遗传研究提供菌株选择。


3种天然抗氧化剂对腊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 比较儿茶素、迷迭香酸、茶多酚3种天然抗氧化剂的不同添加量(0.075、0.15、0.3 g/kg)对腊肉过氧化值、菌落总数、pH、水分含量、质构、色泽等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 腊肉的 pH、水分含量、过氧化值、菌落总数均按照国家标准测定, 腊肉的质构和色泽参照文献方法进行测定.结果 0.15 g/kg迷迭香酸、0.3 g/kg迷迭香酸和0.15 g/kg儿茶素处理组的抗氧化性能最佳, 0.075 g/kg茶多酚处理组的抑菌效果最佳;0.075 g/kg儿茶素处理组的水分含量最高; 0.075 g/kg儿茶素处理组的L*值和a*值最大.结论 3种天然抗氧化剂的添加能效减缓腊肉脂肪的氧化, 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且对腊肉的水分含量、色泽和质构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产品品质.
关键词: 腊肉;儿茶素;迷迭香酸;茶多酚


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对早稻影响的综合评价
《江西农业学报 》 2021
摘要:为了探究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施对早稻的综合影响,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F10)、化肥减量20%+翻压不同量(15000、22500、30000 kg/hm2,分别记作G10F8、G15F8、G20F8)的紫云英等5个处理,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种植紫云英及不同还田量对早稻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土壤养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配施化肥处理有降低早稻垩白和增加整精米率的作用,减量20%化肥+紫云英还田22500 kg/hm2处理在保障早稻产量的同时能有效增加稻米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籽粒含P量与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籽粒含N量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粒含Si量对早稻品质的影响效应与籽粒含N量相反。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对糙米率、蛋白质含量具有间接正效应,对直链淀粉含量具有间接负效应;土壤有效磷含量对垩白度具有间接负效应;土壤有效磷含量对整精米率,以及土壤全磷含量对糙米率均具有间接正效应。南方紫云英还田+增施硅、镁、磷肥处理对早稻品质具有潜在的改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