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桑枝屑代料栽培香菇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明60'为栽培菌种,研究不同比例(CK:0%、M1:5%、M2:15%、M3:25%、M4:35%、M5:50%、M6:75%、M7:100%,均为质量分数)桑枝屑代料栽培对香菇(Lentinus edodes)粗蛋白、脂肪及氨基酸含量影响,并进行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桑枝屑代料栽培下香菇中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但脂肪含量变化显著(P<0.05);不同比例桑枝屑代料栽培香菇均含有17种氨基酸,随着桑枝替代量增加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TAA)和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近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M5(50%)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12.52%和15.52%,而其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氨基酸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和营养指数评价显示,M4(35%)处理下香菇营养价值高,必需氨基酸模式和标准蛋白更接近;化学评分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表明,不同比例桑枝屑代料栽培香菇的氨基酸平衡性均较差,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综上比较,桑枝屑比例在35% ~50%时香菇具有较高含量的优质蛋白和较低含量的脂肪,且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
关键词: 桑枝屑;代料栽培;香菇;蛋白质;营养评价


赣西两头乌猪屠宰测定与肉质检测初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赣西两头乌猪是江西地方猪品种之一,其生产性能未知,为充分了解赣西两头乌猪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对其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检测,研究结果可以为赣西两头乌猪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对6月龄的12头纯种赣西两头乌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测定,分析胴体质量和屠宰率等屠宰性能、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以及大理石纹和剪切力等肉品质,并检测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赣西两头乌猪平均屠宰率公、母猪分别为70.41%、70.64%;平均膘厚为公猪3.31 cm、母猪4.05 cm,且公猪平均膘厚极显著小于母猪(P<0.01);眼肌面积为公猪24.8 cm2、母猪23.69 cm2;瘦肉率为公猪42.95%、母猪42.42%;脂肪率为公猪34.92%、母猪35.01%;皮率为公猪12.93%、母猪13.14%;骨率为公猪9.21%、母猪9.43%;熟肉率为公猪62.93%、母猪64.38%;失水率为公猪8.61%、母猪8.21%;贮存损失为公猪4.97%、母猪6.18%,且公猪贮存损失显著低于母猪(P<0.05);赣西两头乌猪肌肉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平均含量20.80%、脂肪平均含量3.60%、水分平均含量73.67%。屠宰率、眼肌面积、瘦肉率、脂肪率、皮率、骨率、熟肉率、失水率等性状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肌肉氨基酸含量中,组氨酸含量比乐安花猪和东乡花猪要高。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棕榈油酸平均含量为2.59%,十七碳烯酸平均含量为0.15%,油酸平均含量为43.58%,亚油酸平均含量为7.05%,亚麻酸平均含量为0.28%,二十碳烯酸平均含量为1.11%,二十碳二烯酸平均含量为0.38%,二十碳三烯酸平均含量为0.13%,花生四烯酸平均含量为0.32%。【结论】赣西两头乌猪具有较高屠宰率,公猪肉的系水力强于母猪,较不容易形成酸肉,肌肉中具有较高的组氨酸和花生四烯酸,是优良的地方猪种。


进料浓度对猪粪混合稻秆厌氧产甲烷特性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1
摘要:为研究猪粪(Pig manure,PM)与稻秆(Rice straw,RS)的组配比例与进料的固形物(Total solid,TS)浓度对中温条件下厌氧产甲烷特性的影响,通过批次厌氧发酵试验摸清不同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s,VS)配比(PM/RS=1∶0、4∶1、2∶1、1∶1、1∶2、1∶4、0∶1)下的原料产甲烷规律,并选择VS配比(均以PM/RS计)为1∶1、4∶1的混合原料开展进料浓度(TS分别为4.6%、7.1%、9.6%、12.1%)梯度提升的连续厌氧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批次发酵试验中VS配比为4∶1时产甲烷性能表现最好,产甲烷潜力(P值)、反应动力常数(k)、最大产甲烷速率(Rm)及甲烷产率达到峰值时间(tmax)分别为380.3 mL·g-1VS、0.098 d-1、37.2 mL·g-1VS·d-1、4.4 d。连续发酵试验中,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0 d、VS配比为4∶1时连续产甲烷性能更优,甲烷产率、产甲烷潜力转化率和容积产甲烷率分别达到354.8 mL·g-1VS、93.3%、0.88 L·L-1·d-1。但混合物料中猪粪比例越高,发酵系统的氨抑制风险也越高。在进料浓度达到12.1%条件下,VS配比为4∶1时的游离氨浓度是VS配比为1∶1时的1.47倍,达到223.2 mg·L-1。研究表明,猪粪与稻秆混合原料VS配比为4∶1(配比后的C/N=22~23∶1)时,可提高发酵原料转化效率和容积产甲烷率;同时,进料TS浓度低于12.1%(有机负荷率为2.87 g VS·L-1·d-1)可降低厌氧发酵中的氨抑制,保证沼气工程稳定运行。


江西省番茄绵疫病菌的交配型及对甲霜灵敏感性测定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江西番茄绵疫病菌的类别和抗药性水平,采用单孢菌落直接配对法和菌落生长量法,测定2018年-2019年江西番茄主产区绵疫病菌的交配型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江西番茄绵疫病菌存在A2和A0交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86.2%和13.8%,未检测到其他交配型,且A2交配型在各个产区均有分布。58株番茄绵疫病菌株对甲霜灵的EC50范围为0.602 9~3.313 3μg/mL,平均EC50为1.372 7μg/mL,最不敏感菌株EC50值为最敏感菌株的5.5倍,差异较为明显。3个菌株对甲霜灵达到中抗水平,占供试菌株的5.17%,病原菌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上升,亟须加强药剂的轮换或替代。


不同蛋白质水平精料对广丰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精料对广丰山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且体重相近的3月龄左右广丰山羊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公母各占1/2)。3组山羊分别饲喂高(22.87%,H组)、中(19.07%,M组)和低(15.23%,L组)蛋白质水平的精料,粗料均为野生芒草鲜草,精粗比50∶50。试验期为84 d,其中预试期为14 d,正试期为70 d。结果显示:1)正试期第35天,L组的体高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而料重比则相反,其他生长性能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正试期第14天,H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其中M组最低;正试期第35天,L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M组(P<0.05);正试期第70天,H组和L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M组(P<0.01)。3) H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M组(P<0.05),其他屠宰性能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M组的瓣胃重量和指数以及皱胃重量均显著低于L组(P<0.05),而肺脏指数则显著高于L组(P<0.05);H组的心脏重量和指数均显著低于L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蛋白质水平为19.07%的精料可以满足广丰山羊的育肥需求。


基于RTK-GPS的智能微耕机导航系统
《农机化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丘陵区田块小、不规则及耕作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RTK-GPS的智能微耕机导航系统,并结合实际作业要求,基于梭形法提出了任意四边形田块路径规划算法,实现作业区域全覆盖路径规划.同时,阐述了导航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在机具作业过程中,通过RTK-GPS实时获取微耕机的位姿信息,实时校正机具作业偏差,通过将信号输入继电器,控制气动阀门,实现微耕机离合器的闭合,完成机具智能作业.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微耕机作业过程中,直线行驶时行驶路线与规划路线的横向偏差均值为2cm,拐弯时横向偏差较大,整体来讲路径规划合理.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质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含量与化学组成的影响
《土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江西红壤地区双季稻田肥料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及3种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LM、MM、HM)对红壤性水稻土全土、颗粒有机质(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inOM)组分碳、氮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全土、POM和MinOM组分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与CK处理相比,施肥提高了POM组分质量分布,其中中、高量有机肥配施(MM、HM)分别显著提高POM组分质量分数15.7%和25.1%;施肥处理POM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显著增加13.4%~42.6%;施肥处理未显著影响全土和MinOM组分碳氮比,但显著降低了POM组分碳氮比,降低量为16.8%~25.0%.与NPK处理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显著提高POM-C/MinOM-C值27.7%~70.2%,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活性.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施肥处理较CK处理分别提高全土烷基碳和芳香碳相对含量5.4%~33.2%和0~12.2%;而施肥处理提高了POM烷基碳含量并降低了其芳香碳含量,但几乎不影响POM羧基碳含量,其中MM、HM处理POM烷基碳含量分别较CK处理显著提高12.4%和40.6%;除NPK处理降低了MinOM烷基碳含量外,施肥均提高了MinOM烷基碳和羧基碳含量并降低了其芳香碳含量,其中NPK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MinOM羧基碳含量70.8%.研究结果说明施肥能提高供试土壤全土及各土壤组分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配施更有利于提高土壤POM数量及其结构活性,改善稻田土壤质量.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红壤性水稻土 颗粒有机质 矿物结合态有机质 红外光谱


江西省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影响因子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近年来,根肿病在江西省呈现快速蔓延和加重发生的态势,危害蔬菜产业发展安全。研究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影响因子,掌握病害发生的基本规律,有助于科学制定区域性根肿病治理对策。【方法】采用威廉士鉴别系统鉴定病原菌生理小种,研究病菌致病性分化对根肿病的影响。设置根肿病田间病圃,分期播种小白菜,分析气象因素对根肿病的影响。设计作物轮作试验并结合田间调查,探明轮作对根肿病的防控效果。通过田间与人工接种试验,研究混播对病情的影响。【结果】江西省根肿病菌小种种群增多,鉴定出1号、3号、4号、5号、8号、9号、12号、16号共8个生理小种,以9号为优势小种。不同小种对不同十字花科作物致病力表现差异,9号小种对甘蓝、油菜不致病,对大白菜、小白菜、紫菜薹等致病;4号小种对多数十字花科作物致病,但对萝卜致病力较弱。高温会影响病情严重度,低温则不利于根肿病发生,适宜根肿病发生的月平均气温在24℃左右。降雨量对根肿病情的影响无规律性变化,但适温条件下强降雨加重病情。与水稻、西瓜、玉米等进行短期轮作来调控根肿病毫无效果,多年甚至数十年水稻田改种小白菜依然能发生根肿病。病原菌为9号小种时,小白菜病情单播重于与油菜混播,油菜单播与混播均未发病;病原菌为4号小种时,小白菜、油菜单播与混播,各自根肿病均较重发生,病情未因播种方式改变而变化。【结论】江西省根肿病菌小种种群增多,不同小种对不同十字花科作物致病力表现差异。高温会影响病情严重度,低温则不利于根肿病发生。降雨量对根肿病情的影响无规律性变化,适温条件下强降雨加重病情。轮作对根肿病的控制效果十分有限。在特定条件下抗性不同的十字花科属种间作物混播似存在化感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