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742条记录
饲粮中添加芦丁对努比亚山羊体尺指标、瘤胃发酵和器官发育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饲粮中添加芦丁对努比亚山羊体尺指标、瘤胃发酵和器官发育的影响,试验选择2月龄健康、体重相近的努比亚山羊母羊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羊.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25 mg/kg芦丁(试验Ⅰ组)和基础饲粮+50 mg/kg芦丁(试验Ⅱ组).试验预饲期10 d,正试期60 d.饲养结束后进行屠宰.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正试期第10天试验Ⅰ组和Ⅱ组山羊管围分别显著提高5.57%(P<0.05)、6.93%(P<0.05),正试期第60天试验Ⅱ组管围和体高分别显著降低6.54%(P<0.05)、8.23%(P<0.05),试验Ⅱ组体长相对于Ⅰ组显著提高3.69%(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山羊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分别显著降低42.14%(P<0.05)、21.62%(P<0.05).试验Ⅱ组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分别显著降低29.23%(P<0.05)、29.43%(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山羊瘤胃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乳酸菌和黄色瘤胃球菌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 271.57%(P<0.01)、1686.09%(P<0.05)、280.00%(P<0.01)和 16226.73%(P<0.01),试验 Ⅱ 组白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栖瘤胃普雷沃菌、乳酸菌和黄色瘤胃球菌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130.56%(P<0.01)、381.74%(P<0.05)、188.00%(P<0.01)、546.00%(P<0.01)、25624.75%(P<0.01),嗜淀粉瘤胃杆菌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57.89%(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嗜淀粉瘤胃杆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栖瘤胃普雷沃菌和乳酸菌基因相对表达量对比差异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黄色瘤胃球菌基因相对表达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山羊心脏重量、瓣胃重量和指数分别显著降低14.50%(P<0.05)、24.00%(P<0.05)、20.00%(P<0.05),试验 Ⅱ 组肝脏重量和指数分别提高 12.54%(P<0.01)、14.95%(P<0.01),瓣胃重量和指数分别显著降低29.41%(P<0.05)、28.57%(P<0.05).(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山羊十二指肠VH/CD和回肠VH分别显著降低0.13%(P<0.05)、15.42%(P<0.05),试验Ⅱ组十二指肠VH、CD、回肠VH、VH/CD 分别显著降低 29.19%(P<0.05)、20.92%(P<0.05)、18.23%(P<0.05)、26.14%(P<0.05),空肠 CD 显著提高15.63%(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高剂量芦丁可以增加努比亚山羊部分瘤胃菌群的数量,影响瘤胃发酵,对胃肠道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 芦丁 山羊 体尺 瘤胃发酵 细菌菌群 器官重量 肠道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OPLS-DA模型分析不同养殖方式下宁都黄鸡肌肉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养殖方式下宁都黄鸡肌肉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将试验鸡随机分为笼养组和平养组,饲喂同一日粮。试验鸡达上市日龄时对鸡肉进行感官品尝评价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方法筛选与不同养殖方式相关的差异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平养组和笼养组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27种,主要为酚类、醇类和烃类。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己醛、1-辛烯-3-醇、E-2-壬烯醛、正己醇、壬醛、2,3-戊二酮、癸醛、2,3-辛二酮、E-2-辛烯醛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综上,这一研究可为地方鸡肉品质基于风味物质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宁都黄鸡 养殖方式 挥发性物质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井冈蜜柚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井冈蜜柚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状况,采集江西省吉安市4个主产区18个具有代表性的井冈蜜柚园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Pb、As、Hg和Cr)含量,采用单因子、地累积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评价其污染程度,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肥力呈中下水平,酸化严重,碱解氮较缺乏.0-20cm土壤Cd、Pb、As、Hg和Cr平均含量为0.23、63.81、13.95、0.10 和 167.28 mg·kg-1,为背景值的 2.30、1.99、1.35、1.25 和 3.49倍;20-40 cm 平均含量为 0.26、62.40、13.51、0.10和167.87 mg·kg-1,为背景值的2.60、1.94、1.31、1.25和3.50倍;不同深度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小.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均表明研究区土壤Cr、Pb和Cd累积程度较为严重,其中Cd有11.11%的属于重度污染.以标准值为参比,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主要呈轻度污染,属低生态危害程度;以背景值为参比,研究区土壤主要为中、重度污染,属中等、强危害程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重金属Cr与Pb、As具有较好的同源性.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井冈蜜柚土壤重金属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上,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较轻,但部分果园存在土壤重金属超标和Cd、Cr和Pb的累积程度较严重的问题,果农和有关部门需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其生态风险.

关键词: 井冈蜜柚园 重金属 污染特征 环境因子 潜在生态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调酸培肥技术对井冈蜜柚果园土壤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井冈蜜柚是江西省果业三大品牌之一,生产中不合理的肥料施用导致的土壤酸化是柚园土壤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制约蜜柚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选取江西省吉安市6年树龄金沙柚,在2020—2022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农民习惯施肥技术和调酸培肥技术(有机肥替代30%化肥+石灰+硅钙钾镁肥+绿肥周年间作)2个处理,研究调酸培肥技术对土壤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技术相比,采用调酸培肥技术3年,土壤p H平均提高了0.93(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19.17%(P<0.05),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镁、交换性钙含量显著增加,土壤质量指数显著提高了0.25(P<0.05),蜜柚叶片氮、钾、镁和钙含量均随之显著提高。同时,施用调酸培肥技术蜜柚产量显著提高了25.99%(P<0.05),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分别提高了5.85%和23.60%(P<0.05),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此外,采用调酸培肥技术3年,产值平均增加了3.41万元·hm-2,经济效益平均增加了2.28万元·hm-2。综上,调酸培肥技术能够降低红壤区蜜柚果园土壤酸度,提高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改善树体营养,提升果实产量和品质,提高果园经济效益,是改善土壤质量、实现井冈蜜柚果园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红壤 调酸培肥 井冈蜜柚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等碳量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红壤团聚体组分分布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土壤理化性质不同,不同肥力的红壤上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可能存在差异。为精准分类指导不同肥力红壤选择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选择长期进行花生、油菜轮作的红壤旱地,采集0~20和>20~40 cm深度土壤样品,分别代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设置不施有机碳(C0)以及施用油菜秸秆碳(OSC)、水稻秸秆碳(RSC)、玉米秸秆碳(MSC)、猪粪碳(PMC)处理,其中各有机物料处理的碳投入量相同,进行连续90 d的避光培养,测定不同处理团聚体组分及有机碳、氮含量,分析有机物料投入C/N比与团聚体组分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与C0对照相比,各有机物料处理均显著提高了>2 mm团聚体比例。在高肥力土壤中,OSC、RSC、MSC和PMC处理>2 mm团聚体组分比例分别增加217.89%、283.97%、286.63%和210.63%,低肥力土壤中上述处理的增幅分别为72.25%、84.45%、72.11%和46.47%。(2)有机物料投入后,>2、>0.25~2、≥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升,但不同肥力土壤中各有机物料处理下团聚体组分有机碳的增幅差异较大,以>2 mm团聚体组分有机碳为例,高肥力土壤表现为RSC和MSC处理较高,而低肥力土壤则表现为OSC处理较高。(3)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均显著增加了>0.25~2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全氮含量,且各处理均大体呈现出PMC处理最高的趋势。(4)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均增加了团聚体组分C/N比,但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存在明显分异。以>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为例,高肥力土壤表现为OSC、RSC和MSC处理较高;而低肥力土壤则表现为RSC和MSC处理较高,且大体呈现出PMC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组分C/N比显著低于其他有机物料处理的趋势。(5)高肥力土壤中,提高有机物料C/N比可显著增加土壤>2和>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而低肥力土壤中,仅>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与有机物料投入C/N比呈显著正相关。结合拟合方程的斜率分析发现,当投入有机物料的C/N比增加时,高肥力土壤中>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的增幅明显小于低肥力土壤。与猪粪相比,秸秆类有机物料对团聚体碳、氮积累的促进效果较好。建议参考土壤肥力水平精准调控投入有机物料的C/N比,以期合理提升土壤团聚体组分的C/N比。

关键词: 有机物料种类 土壤肥力水平 团聚体组分 C/N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地上害虫和天敌的发生动态及时空生态位

中国植保导刊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掌握温室条件下甘薯害虫及其天敌发生情况,对甘薯地上害虫及天敌类群的种群数量、发生动态及时空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害虫以烟粉虱(39.8%)、菊方翅网蝽(25.8%)及扶桑绵粉蚧(21.9%)的发生量较大,天敌以蜘蛛占优势地位,占比达77.3%.扶桑绵粉蚧主增长期为7-9月,菊方翅网蝽主增长期为6-7月,烟粉虱主增长期为6-7月和10-12月.时间生态位宽度较大的害虫为烟粉虱及甘薯台龟甲(0.518 8、0.465 5),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大为烟粉虱(0.4500).蜘蛛、瓢虫与蝗虫的时间生态位重叠较大(1.352 9、2.300 0);蜘蛛与菊方翅网蝽的空间生态重叠(1.391 3)较大,瓢虫与扶桑绵粉蚧的空间生态位重叠(1.452 6)较大.研究结果将为温室甘薯害虫的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 甘薯 害虫 时间生态位 空间生态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0份辣椒骨干亲本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江西省辣椒育种骨干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构建其DNA指纹图谱,本研究利用毛细管电泳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西60份辣椒种质材料进行位点检测。结果表明,49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02个等位基因,平均4.12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172个,平均香农信息指数为0.8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14,说明60份供试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平均期望杂合度0.475大于观测杂合度0.126,表明多代自交导致材料纯合度较高。聚类分析、群体结构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即江西辣椒育种亲本材料以南方地区和小果型尖椒材料为主,遗传背景狭窄且保持较纯的血统。此外,本研究根据多位点匹配分析确定了PM1、CAMS-855、CO911525S、PM22、Hpms E015和Hpms1214为核心引物,并利用这6对核心引物构建了60份辣椒育种亲本的指纹图谱,为江西辣椒资源的鉴定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分子辅助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辣椒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遗传结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揭示甜瓜响应涝害胁迫的分子机制

核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析甜瓜(Cucumis melo L.)响应涝害胁迫的分子机制,采用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方法研究了甜瓜耐涝型材料L45和涝敏感型材料L39在正常培养和涝害胁迫处理条件下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结果表明,L39-W vs L39-C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3 532个,差异表达蛋白数为105个;L45-W vs L45-C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1 842个,差异表达蛋白数为38个。转录组与蛋白组联合分析发现,L39-W vs L39-C中38个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联合上调表达,12个基因联合下调表达;L45-W vs L45-C中7个基因联合上调表达,3个基因联合下调表达。KEGG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发现,L39-W vs L39-C中联合上调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而L45-W vs L45-C中联合上调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α-亚麻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等。本研究联合转录组与蛋白组数据进行了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分析,为进一步挖掘甜瓜响应涝害胁迫的关键基因及通路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 甜瓜 涝害胁迫 转录组 蛋白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油菜产量和品质、肥料利用率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揭示化肥减量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油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规律,为油菜生产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蓝型油菜"浙油 938"和"赣油杂 8 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优化施肥(T2)、有机肥替代 15%化肥(T3)、有机肥替代 30%化肥(T4)5 个处理,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油菜产量及品质、肥料农学利用率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油菜的产量和肥料农学利用率,当有机肥替代率达到 30%时,油菜的增产率最高,为36.24%~46.36%;此时,油菜的品质较高,含油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 38.6%和 5.77%.此外,T4 处理能够提升土壤质量,改良土壤结构,活化有效养分,进而提高土壤肥力,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 6.70%~34.27%、9.25%~17.00%和 32.45%~83.78%;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 2.73%~4.22%和 12.65%~55.33%,土壤容重降低了 5.79%~16.30%.化肥减量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提高油菜产量,改善油菜品质,且提升土壤养分含量.该试验条件下以有机肥替代 30%化肥处理的效果最佳,能够促进养分的循环利用,兼顾油菜优质丰产和土壤良好理化特性.

关键词: 有机肥 产量 土壤理化性状 品质 油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梭伦小剥管孔菌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

菌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自江西武功山的一份多孔菌子实体进行菌株分离与纯化获得其纯培养菌株,通过子实体形态特征结合ITS序列分析,鉴定为梭伦小剥管孔菌Piptoporellus soloniensis.以此菌株为试验材料从碳源、氮源、pH和温度4个方面进行单因素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该菌株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浸粉,pH为4.0,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出3个较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浸粉为氮源、pH为4.0以及温度为30℃的条件下菌丝生长最佳.4个因素对梭伦小剥管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程度为:温度>pH>碳源>氮源.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梭伦小剥管孔菌为中高温型喜酸性菌株.栽培配方为细木屑35%、莲子壳35%、麦麸20%、玉米粉7%、石灰和石膏各1.5%,含水量55%-60%;在23-26℃黑暗培养条件下菌丝满袋需要47-54 d,平均生长速率为1.85-2.13 mm/d;在温度23-26℃的散射光条件下,30-35 d可见菌丝聚集;温度18-20℃、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20 d左右子实体成熟.

关键词: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 生长条件 菌丝生长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