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4595条记录
基于像素工厂的DOM快速制作方法探讨

江西测绘 2016

摘要:介绍了像素工厂影像处理云系统,通过应用案例对像素工厂影像快速处理的流程进行探讨,并利用JX4软件验证其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实践证明,像素工厂在影像处理上效率较高,但是在数字表面模型的编辑等问题上还需改进。

关键词: 像素工厂 空中三角测量 DSM DO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年紫云英-双季稻下不同施肥水平对两类水稻土有机质及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不同水稻土多年冬种紫云英配施化肥的培肥效应。【方法】在湖南紫潮泥、江西黄泥田双季稻区设置了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冬闲(CK)、紫云英(MV)、紫云英+40%化肥(MV+40F)、紫云英+60%化肥(MV+60F)、紫云英+80%化肥(MV+80F)、紫云英+全量100%化肥(MV+100F)、单施全量100%化肥(100F)共7个处理的稻田土壤有机质(OM)、可溶性有机质(DOM)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结果】湖南紫潮泥土壤OM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DOM的荧光吸光强度明显高于江西黄泥田,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值则相反。土壤OM在两地均表现为MV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多数处理(黄泥田MV+100F处理除外);同100F相比,MV+100F处理降低了湖南紫潮泥、但增加了江西黄泥田的土壤有机质;而绿肥种植体系下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绿肥对两类土壤OM的贡献降低。种植绿肥配施80%—100%化肥,土壤DOC含量较100F高(黄泥田MV+100F除外),但单种绿肥(MV)以及绿肥配施40%—60%化肥对两地土壤DOC影响不尽一致。单种植绿肥能够降低两类土壤DOC/SOC,其中,在江西黄泥田上显著低于100F处理;两类土壤上种植翻压绿肥,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DOC/SOC随之增加(黄泥田MV+100F除外),表明配施化肥量越高其活化土壤碳库的作用越强。种植绿肥较100F能够有效降低土壤DON含量(黄泥田MV+100F处理除外),且在湖南紫潮泥上更为显著。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发现,绿肥及绿肥配施40%—60%化肥下,两类土壤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值较100F低,且E250/E365值随配施化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表明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DOM分子量增大,分子结构越稳定。荧光光谱分析发现,两类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均以类富里酸为主;与100F相比,单种绿肥(MV)以及绿肥配施化肥(黄泥田配施40%—60%化肥)能够增加土壤DOM的荧光强度,降低DOM的腐殖化指数(HIX)。【结论】种植紫云英能有效促进稻田土壤有机质积累,配施化肥降低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贡献。绿肥配施化肥能够提高土壤碳库活性,并且增加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量及腐殖化程度,进一步解释了配施化肥降低紫云英对土壤碳库贡献。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 化肥 土壤有机质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学特性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评价——基于农业多功能视角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摘要: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践不断深化,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中坚农户型、家庭农场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型、农民合作社型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型等多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不同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对农业各功能效率的作用有强弱之分,农业功能分区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有差异,各地区应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城镇化高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地区资源禀赋差异等决定的农业功能定位,选择适合本地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路径。

关键词: 农业多功能性 适度规模经营 路径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黄、蓝板对茶园昆虫的诱捕效果

蚕桑茶叶通讯 2016

摘要:采用8种色板对茶园主要害虫的诱捕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8种色板诱捕的昆虫绝大多数是同翅目和缨翅目昆虫;诱捕小绿叶蝉、黑刺粉虱和蓟马优先选择纯黄色板,诱捕黑刺粉虱可选橙黄和黄绿色板,诱捕蓟马优先选用黄绿色板。

关键词: 黄板 蓝板 诱捕 假眼小绿叶蝉 黑刺粉虱 蓟马 茶园昆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与焯菜属间杂交产生的甘蓝型油菜新材料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远缘杂交将萍菜的抗逆性状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对油菜种质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生产上应用的抗旱性存在差异的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对照,采用盆栽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15份与萍菜属间杂交产生的甘蓝型油菜新材料进行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①苗期干旱胁迫严重抑制油菜植株生长,使得苗高变矮,全展叶数和绿叶数减少,叶片萎蔫,生物量下降;干旱对植株鲜重影响最为严重,其次是苗高和叶片萎蔫程度.②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将全展叶数、绿叶率、未萎蔫叶片率、苗高、根长、地上部分鲜重、根鲜重、植株总鲜重、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和植株总干重等11个性状指标值转化成单一的综合评价值(D值),客观、科学、准确地对参试的18份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甘蓝型油菜苗期抗旱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参考.③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份新材料的D值(0.541-0.737)高于高抗旱性品种中双9号(0.538),聚类得到的高抗旱性类群的7份材料中新材料占6份.说明通过与萍菜远缘杂交获得的新材料对甘蓝型油菜的抗旱性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良和提高.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萍菜 属问杂交新材料 抗旱性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立名人档案 服务科技事业——颜龙安院士档案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才智 2015

摘要:颜龙安院士是我国籼型水稻杂交水稻研究的开拓者和主要发明者之一。本文通过建立院士档案的实践,引发院士档案开发利用方面的思考,进而对推进科技名人档案的建设提出了工作思路。

关键词: 颜龙安院士 科技名人档案 建设 服务科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黑炭用量对赣东北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5

摘要:生物黑炭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和固碳减排作用。为合理评价生物质炭施用对双季稻生产力的影响,于2013年在江西省鹰潭市设置了4个生物黑炭用量的田间试验,分别为对照(不施黑炭)、BC20(20 t/hm2黑炭)、BC30(30 t/hm2黑炭)、BC40(40 t/hm2黑炭),并分析测定了早晚稻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根系伤流液和籽粒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施用黑炭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根系伤流量。在20~40 t/hm2黑炭用量下,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8%~15.3%和1.5%~16.7%,全生育期总的干物质增加了8.1%~23.5%和15.3%~22.7%,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增加了47.9%~91.6%和7.6%~23.3%,单茎伤流液增幅分别为15.1%~47.2%和21.2%~65.4%,且产量和生长指标均表现出随黑炭用量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在双季稻区,施用生物黑炭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和增加早晚稻的籽粒产量。

关键词: 生物黑炭 水稻 产量 伤流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江西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南方农业 2015

摘要: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和现实需求出发,定位江西休闲农业功能,分析江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起点低、品味差、环境污染、产业融合度不高等,提出了江西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其中包括合理规划、注重特色、规范管理、完善服务、加大投入等,为江西休闲农业发展,更早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美好愿景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美丽乡村 休闲农业 江西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肥对早稻群体生产力和镉吸收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5

摘要:稻田Cd污染是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之一。为探讨稻米降镉技术,本试验以海藻液硅为肥料,系统研究了硅肥施用对早稻两优1号群体生产力和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海藻液硅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与CK相比,分蘖数和白根数分别增加了44.5%和22.6%,产量和实粒数分别增加了11.7%和5.4%。同时,喷施海藻液硅处理可以显著阻控稻谷和稻米的镉吸收量,与CK相比,海藻液硅处理中稻谷和稻米中Cd含量分别下降了27.6%和32.4%。

关键词: 硅肥 水稻 秧苗素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物联网数据处理若干关键技术

南方农业 2015

摘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向农业生产中逐渐渗透,使得农业生产逐渐趋向于智能化的发展趋向,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中化管理和远程智能控制,但物联网技术的接入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该如何处理,如何发挥其数据价值,是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就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数据进行了剖析,对数据处理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为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更深入、更广泛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农业生产 物联网 数据处理 专家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